摘 要 全国学生体质检测结果表明,近几年全国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缺乏体育锻炼现象较为明显,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内体育教学中激励应用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关于体育教学激励的研究尚缺乏实证类研究,且研究内容疏漏了学生的心理效益部分,需要后继者更深入的研究。在体育教学中应合理运用激励以保证有效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激励 激励理论 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
一、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的运用非常广泛,其主要作用就是激发动机以促进行为,因此,激励是围绕动机来展开的。激励的具体手段多种多样,具有延展性,但是其主要枝干却并不多。如果按照激励的形式来划分可以将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根据激励的执行来划分则可以分为内激励与外激励。正激励就是正向激励,即通过激励来促进某些行为;负激励则是负性激励,是通过激励来削弱某些行为。内激励也可称为自我激励,是被激励者自己通过某些方法对自己进行激励;外激励则是激励者通过外在环境因素来达到激励个体的目的。众多研究者和实践者根据使用激励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多种激励理论。
二、体育教学中运用激励的教学效果
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使用非常广泛,无论是亚当斯的“挫折理论”还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又或者海德的“归因理论”都被众多体育教育工作者频繁使用。
三、小结与展望
(一)小结
国内体育教学中运用激励的研究数量庞大,其中理论论述型占绝大多数,且只是笼统地叙述了激励使用的必要性、有效性以及一些使用方法及原则;而实证研究却只占极少数,且大部分实证类研究也只是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来推理结论,实验验证研究极少。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围绕行为改造型激励展开,内容型激励研究适中,过程型激励研究最少。也许正是因为行为改造型激励存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内在维度,如奖励与惩罚等,给使用者带来了困惑,并存在争议;而内容型激励是激励作用的源头,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而过程型激励代表激励的基本原则,已成为常识,不具备过高的研究价值。从激励教学效果来看,国内研究主要关注教学质量,极少有考察激励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体育教育是身体素质的教育,是运动技能的教育,也是心理健康的教育,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却严重缺失心理教育环节,这不单单是忽略了激励的心理效益,更是将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抛诸脑后,值得国内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另外,国内绝大多数的相关研究还遗漏了对学生个体性差异的考虑,虽有研究偶尔提及,但并没有给出详细的阐释。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激励的使用必然出现偏差,这一点值得体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展望
前人的大量研究已给予我们许多帮助和指导,也让我们明确了以后的道路。在体育教学中合理的使用激励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是毋庸置疑的结论,体育教育实践者可以根据前人的研究,制定科学、系统的激励方案。在实施激励前,和学生多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要、期望的成就;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提高期望值与学习内容的效价并保证公平性;当学生的行为需要改造时,根据前期了解的具体情况,使用正确的激励手段,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保证其期望行为的巩固与非期望行为的消退。经过一系列的激励,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必然会得到提升。关于体育教学中激励的运用研究还需要众多体育研究工作者更加深入、细致的调查与研究,发掘激励尤其是行为改造型激励中各内部维度的激励机制和激励效果,不再含糊不清的叙述各种激励的效应,将个体差异与激励的心理效应进行补充,清晰、客观的阐释各激励维度对不同个体的具体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让体育教学工作者能将激励实施到具体的操作当中,迅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2] 王晖.对四川生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与激励方法的调查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8(1):44-47.
[3] 王伟,孟光.激励理论在普通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运用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3):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