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型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常见于青少年,病因复杂。痤疮丙酸杆菌过度繁殖是引起痤疮炎症反应发生及加重的重要因素。因痤疮丙酸杆菌的代谢活动,造成非酯化脂肪酸释放是产生痤疮丘疹和脓疱的主要原因[1]。目前,痤疮的主要采用局部或系统性使用抗生素及维A酸类药物,但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和各种不良反应的产生,常导致治疗时间长,副作用大,疗效不佳[2]。为寻求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2008年8月~2010年8月,笔者应用红光与蓝光交替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2方法: 1.2.2治疗方法:每次照射前用清水清洁面部,用遮眼罩遮住双眼以避免光线对眼睛的可能伤害。光源距患者面部患区15 cm,红光剂量为40 J/cm2~60 J/cm2,蓝光剂量为60 J/cm2~80 J/cm2,使用红蓝光交替照射。20 min/次,2次/周,疗程4周。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4周及治疗后第4周对面部皮损进行评价及记录。治疗期间不使用药物治疗或其他物理疗法。 2结果
随着照射次数的增加,炎症皮损消退率逐渐增高,其中有2例出现局部轻度红斑样反应,面部瘙痒反应,予冷湿敷后症状消失,不影响治疗。治疗后第4周临床评估,治疗有效率为79.6%。 3讨论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涉及多个环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与痤疮丙酸杆菌定植与过度繁殖、皮脂过度分泌及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有关。其中痤疮丙酸杆菌定植与过度繁殖在炎症性痤疮的发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LED-I光动力机的蓝光与红光交替照射治疗痤疮,其原理是: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内源性卟啉主要成分是粪卟啉Ⅲ,吸收光谱的峰值为415nm,正好与蓝光的光谱极为相配。用蓝光来照射痤疮杆菌会引起细菌内原卟啉使产生光动力反应,形成单态氧和其他的自由基,从而损伤细胞膜,导致细菌死亡[4]。近年还发现,窄谱蓝光可抑制HaCaT细胞产生IL-1α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从而抑制了细胞的炎症反应[5]。蓝光可有效抑制痤疮丙酸杆菌,但穿透性并弱,而红光虽然对卟啉的活化作用并不大,但组织穿透性好。红光的光热作用有抗炎、促进修复、减轻瘢痕的形成的作用。Papageorgiou等[6]的研究发现,红蓝混合光的疗效比单独应用蓝光好。因此蓝光及红光的交替使用,可以达到在不同深度杀灭细菌和抗炎、促进修复及减少瘢痕形成的作用。本组病例研究的结果说明,红光与蓝光交替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疗效显著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张琴,程仕萍,李金蛾,等.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现状[J].生物医学进展,2007,7(7):1113-1115
[3]刘根起,陈树民.痤疮严重度分级系统及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 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29(6):361-363
[4]BaroletD.Light-emitting diodes (LEDs) in dermatology [J]. Semin CutanMed Surg, 2008,27(4): 227-238
[5]Shnitkind E,Yaping E,Geen S,et.Anti-inflammatory properties of narrow-band blue light[ J].Drugs Der-mato,2006,5(7):605-610
[6]Papageorgiou P,Katsambas A,Chu A.Phototherapy with blue(415nm)and red(660 nm)light in the treatment of acne vulgaris[J].Br J Dermatol,2000,142(5):97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