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家不过是个空窝
许老太和丈夫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辛勤忙碌了一生,不但在自己所从事的科研领域做出了突出成就,而且还辛勤抚育了6个出色的儿女。全家聚在一起时,充满着浓郁温馨的亲情,每个儿女立业成家,她都感到一份欣喜和自豪。但这只是短暂的,随之而来的就是思念和失落。尽管如此,她和丈夫还是把儿女们送上新的人生征程,让他们到更广阔的天空去飞翔。因为她们知道,未来的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她和丈夫只希望儿女们能在工作允许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
半年前,丈夫因心肌梗塞突然离世,儿女们考虑到母亲已年迈体弱,请了保姆照顾其生活。但许老太总觉得这个家不过是个空窝,陷入了孤独之中……
产生孤独感的心理原因
生活中,不少空巢老人的心灵被孤独感所包围。孤独感不同于孤独生活本身,它是老年人认为自己被世人所遗忘,而在心理上与世人隔绝的主观心理感受,是交往的需要不能满足的结果,表现为较复杂的心态和行为。有专家曾对13963名城市老人做调查,发现 40%的老人有孤独、压抑、心事无处诉说之感。老年人告别社会重返家庭后,一旦感受到“空巢”的孤独,心理往往趋于脆弱。如果身体再不好,更易对自身的价值表示怀疑,消极悲观,甚至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对于老年人的这种状态,有人称之为“老年空巢孤独征”,是比较形象而贴切的。但是,“空巢”这种生活情境并不是必然地决定了老人的孤独感,同是空巢老人,孤独感的体验并不一样。这就是个人心理方面的原因了。
首先是人际反应特质不同。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因人际关系基本反应倾向不同,不同的人会表现为不同的人际反应特质。正是不同人际反应特质,造成了人们对人际交往需要的不同强度。有些人交往的需求不是很强烈,甘愿避开喧闹的人群,独居于陋室之中,钻研思考问题,不希望受到别人的干扰。虽然儿女离家或是孤身一人,却没有孤独的痛苦。相反,有些人交往的需求较强,所以,当面对空巢生活情境的时候,就比较容易体验到孤独感。
其次,是气质类型不同。心理学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胆汁质;二是多血质;三是黏液质;四是抑郁质。大量的研究表明,气质类型上属于抑郁质与黏液质的老年人容易孤独。因为黏液质的老年人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待人容易冷漠,内心不易外露,而抑郁质的老年人多愁善感,胆小孤僻。内向的老年人,更多地注意自己的内心世界,不爱与人交往,喜欢沉思而孤僻,特别是在新的情境里,多半沉默。
再有,自我认知不同。孤独的老年人往往自我认识不足,容易过低地估计自我。他们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在与人交往时,爱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较,认为自己的家庭出身、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工作单位都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便逐渐与人疏远而自我封闭。也有一些老年人过低地估计他人,将他人看得一无是处,并强烈地希望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因而与一般人难于交往,自然会在孤独的泥坑里越陷越深。
告别孤独感的心理策略
面对有空巢孤独感的老年朋友,怎样进行心理自救?
心理自救方法之一:认知疗法
老年朋友首先要看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从父母身边独立出去开拓自己的生活空间,哺育自己的后代,是子女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长大了,事事处
处都离不开父母,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这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现。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感到高兴。
心理自救方法之二:行为疗法
心理自救方法之三:婚姻疗法
少年夫妻老来伴,夫妻才是真正终身的伴侣。孩子离巢,老年夫妇应该及时地将情感转向老伴儿,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强夫妻间的情感交流,进一步改善夫妻关系,以此填补因子女离巢而留下来的“真空”。如果是丧偶老人,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考虑再婚,重建家庭,使自己的情感有可靠的寄托,摆脱孤独。
心理自救方法之四:生活疗法
摆脱孤独的最佳策略是从创造良好生活情境入手。这有两层意思。离巢并不等于断绝关系。子女离家建立新的生活空间后,还应继续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尽量增强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给他们更多的体贴和帮助,注意消除误会,吸引他们经常回家。或者,条件许可老人可以在儿女家轮流居住,以免独守空房。这是一种生活情境的创造。再有就是扩大自己的兴趣爱好范围,注意开拓新的丰富有益的业余生活,从看书、习字、画画、练琴、打拳、击剑、种花、饲养动物等活动中,获得乐趣,有助于自己从孤独当中脱离出来。即使从事这些活动时可能也只是一个人,但是,全身心投入到生活情境中时,孤独感已经悄然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