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辽宁理工学院非体学生体育生活状况,非体学生的相关含义解释;非体学生体育生活状况的影响因素;辽宁理工学院非体学生体育生活现状;针对辽宁理工学院非体学生体育生活状况对策;以及针对状况提出的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 非体学生 体育 生活 身体
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更加关注自身的身体素质提升。与身体素质密切相关的体育教育,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高校体育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给在校大学生创造了更好的体育活动条件。与体育专业学生相比,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生活专业性不足,种类相对单一。将辽宁理工学校非体学生视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体育生活状况,分析影响因素与原因,从实际情况出发,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有利于辽宁理工学校非体学生正确体育观的建立以及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相关含义解释
体育生活与体育锻炼是本文涉及到的两个重要概念,为了使文章更具有科学性,内容表达更加清晰,下面对体育生活与体育锻炼两个概念进行阐述:
(一)体育生活含义
所谓体育生活,就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下,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利用可以利用的体育资源,满足自身身体素质发展需求与精神文明需求而实施的体育活动总和。人们在具有体育特征的时空中所实施的一切体育实践活动以及活动中所包涵的体育特点,都是体育生活的组成部分。
(二)体育锻炼作用
体育锻炼是人们利用各类体育手段,在自然条件与基础建设的支持下所实施的发展身体,提升健康水平,娱乐身心的活动。而体育锻炼的作用,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身体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像提高身体素质、培养良好意志品质、陶冶情操等,都是体育锻炼对人们个人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体育锻炼的作用。
二、非体学生体育生活状况的影响因素
(一)时间
非体学生的体育锻炼要取得效果,就要有时间上的保障。当代大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尽轻松,特别是一些准备考研的学生,他们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上,很少留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部分学生每天会围着操场跑两圈,以此完成自己的体育锻炼目标,但这样的锻炼时间是明显不够的。在校时间有效,非体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很难坚持锻炼。时间问题,是影响非体学生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二)兴趣
兴趣,是促进非体学生实施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学生对锻炼活动本身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去锻炼。在调查中,近90%的男生与80%以上女生表示自己喜欢运动,且非体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十分丰富。这证明辽宁理工学院非体学生是热爱运动,乐于投入到锻炼中去的。
(三)意志
意志,是一种心理品质,更是一种心理力量。人们为了达到目标而克服困难的动力,就是意志。非体学生的体育锻炼存在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特别是女生,在没有人陪同锻炼、氛围不足、锻炼场地不合心意时,都会取消自己本来的锻炼计划。在调查中,68%的学生认为意志是影响他们体育生活的重要因素,只有能够坚持,才能克服体育锻炼中的各种困难。学校的体育教学往往忽视学生锻炼意志的培养,影响了非体学生良好体育生活习惯的形成。
(四)能力
非体学生的体育生活需要多项能力的支持,学生体育锻炼的规划能力、坚持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都是其实施科学体育锻炼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调查中,只有不足5%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体育生活能力,但他们普遍缺少体育锻炼的信心。事实证明,学生只有参与到锻炼中,才能了解自己的能力高低,才能建立基本锻炼信心。
(五)环境
学校的体育课环境,对学生非体学生体育生活观念有直接影响。体育,是伴随学生时间最长的一个学科。但49%的学生表示他们不喜欢体育课,这些学生认为体育课对于他们的体育生活影响不大。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是影响学生实施有效体育生活的重要举措。
家庭体育生活环境。家庭,是学生从幼儿到老年所不能离开的一个场所。家庭是否具体育生活氛围,对于非体学生体育生活习惯养成十分重要。家庭成员都热爱体育锻炼,高校学生也会受到家庭的感染,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但近70%学生反应,家庭成员忙于工作,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辽宁理工学院非体学生体育生活现状
(一)体育锻炼项目现状
受到性别、生理条件以及体育兴趣等因素的影响,辽宁理工学校非体学生所选择的课外锻炼项目有所不同。首先,从男生来角度分析。多于1/4的男生经常打篮球,近1/4的男生将跑步作为体育锻炼的方式。1/8左右的男生喜爱乒乓球与羽毛球,还有少数男生玩足球与排球等。其次,从女生角度来分析。多于1/4女生将跑步作为自己体育锻炼的方式,接近1/4的女生喜爱健身操,排球、乒乓球以及羽毛球是几个次选运动。目前来看,辽宁理工学院学生的体育锻炼形式局限性较大,只涉及到常见的几种运动。
(二)体育锻炼兴趣现状
(三)体育锻炼时间现状
体育锻炼的时间,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有直接影响。然而,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很难得到保证,至少从调查结果来看如此。近43%的学生可以保证其体育锻炼时长达到半个小时,45%的学生体育锻炼时长在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之间,能够超过一个半小时的学生只占总调查人数的7%。能够保证较长体育锻炼时长的学生,往往具有一定的运动基础,且身体素质较好。他们有充裕的时间以及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四)体育锻炼场地现状
运动场地,是体育锻炼的必要条件。从辽宁理工学院非体学生的调查中来看,超过70%的学生选择在学校内的运动场地进行锻炼。除此之外,8%的学生选择学校附近的公园,7%的学生选择社会中的付费体育锻炼馆,还有小部分学生选择在宿舍进行体育锻炼。要促进非体学生体育生活的丰富,就要对体育活动的场所进行扩展。给学生提供质量好,环境优的体育场所,是促进非体学生体育生活丰富的必要手段。
(五)锻炼伙伴分析
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一般喜欢结伴而行。在调查中,多于60%的大学生会与同寝室或者同班同学一起去,这些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形式较为单一,自己一个人反复做体育动作过于无聊,找朋友一起去不仅能够让体育活动变得更快乐,也能增强朋友间的情感。也有近30%的学生喜欢独立去进行体育锻炼,这些学生则认为体育锻炼应当要集中心力,与朋友一起锻炼容易聊天走神,不利于体育锻炼效果。也有少部分学生会跟老师一起锻炼,比例只占到了4.7%。
(六)锻炼原因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调查中,大多数学生为了减肥与休闲而进行体育锻炼。45%的学生认为自己过于肥胖,选择用体育锻炼的方法来减少体重,其中,60%为女生。而32%的学生将体育锻炼视为自己的一种休闲方式,特别是男生,在闲暇时机去打打球,跑跑步,会感觉一身轻松。不足1/5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交到更多的朋友,在学校内的体育锻炼活动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本班、本系之外的学生,扩大交友圈。而在室外体育锻炼场所,学生可以遇到各行各业的人士。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追赶潮流,他们认为别人都去锻炼了,自己不去好像跟不上时代步伐。
四、针对辽宁理工学院非体学生体育生活状况对策
(一)加强体育生活教育与引导
鉴于辽宁理工学院非体学生缺少体育生活激情与方法的现状,学校应当利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以及健康知识的普及,给学生正确的体育生活引导。让学生从思想上改变对体育生活的看法,意识到体育锻炼与个人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其端正体育锻炼的观念。将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的理念植入到学生头脑中,有利于学生加强个人体育生活引导,实现化育锻炼中的自我监督与督促。加强体育指导,不只限于体育思想方面。教育管理者要让学生通过实践与思考,明确自己的体育目标与兴趣。
每逢新学期,学校可以给入学新生分发一体体育锻炼手能,给学生一个月的时间去制定自己的体育计划,并鼓励学生根据个人体育爱好的变化及时修改。让学生两人一组,相互监督,体育锻炼计划的规划与完成程度与学生的学分挂勾,能够促进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当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会逐渐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自己的影响,成为积极的体育锻炼者,保证体育锻炼时长。
(二)改善学校的体育锻炼环境
学校体育锻炼环境的改善,能够给学生又一个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的理由。针对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建立相对应的体育运动场所,让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会促进教学氛围的优化。给学生修建一个相对专业的体育健身活动区域,让学生有更多业余生活选择,能够促进学生开发出更多自己喜爱且新颖的体育锻炼项目。学校要从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及资金水平出发,对体育场馆设施进行建设与更新,安排专业人员管理场馆,并聘请一些专业的指导人员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培训。重视体育锻炼环境的优化,最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其身体素质的重视,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除此之外,鼓励学生成立他们的体育社团与专项俱乐部,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组织中相互切磋,相互监督,营造良好的体育生活氛围。
(三)改革体育课堂教学形式
体育教学,对于高校学生的体育兴趣与锻炼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教师用死板的方法实施教学活动,必然会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情绪。在趣味化的体育课堂活动支持下,学生具有快乐的体育锻炼体验,会将体育锻炼从课上延伸到课下。改变非体学生的体育生活状况,需要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提高其体育技巧。将更多新兴的运动项目引入体育课堂,像平板支撑、花样跑步等。在课堂中传统体育技巧,像平板支撑的标准以及跑步的换气方法等,促进学生成为有能力进行体育锻炼的人。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辽宁理工学院非体学生的体育生活形式局限性大,但运动兴趣爱好十分丰富。校内缺少满足学生运动的场所与设施,学生的运动时长得不到保证。关注非体学生的体育生活现状,在体育教学中提供体育锻炼培养的机会,加强体育锻炼设施的建设以及人力的投入,才能丰富辽宁理工学院非体学生的体育生活。利用讲座、社团活动、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观念进行引导,让正确的观念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才能让他们肯定体育锻炼的作用,并在锻炼中尝到甜头。
参考文献:
[2] 徐霞.体育院校学生生涯决策自我效能的跨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