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监测是国家为了更好掌握食源性疾病发病及流行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防控能力,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而开展的一项多部门联动的监测工作。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是浙江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哨点医院之一,从2012年10月起,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以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承担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的15名临床医生和1名防保专职人员为对象。在信息化管理前后分别统计巧名临床医生填写《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信息表》时间和专职人员收取及录入表格的时间。统计2012年3-10月(对照组)和2013年3-10月(改进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报告数量和填表完整率。
1. 2方法在医院现有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基础上开发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管理模块,与HIS ,LIS及其他信息系统联网,实现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信息填报、检验结果反馈、监测数据管理和导入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1. 2.1制定信息化管理流程(1)财务人员在患者挂号时负责录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地址和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均设为必填项。(2)临床医生接诊时,对符合监测病例定义的患者在HIS系统下达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检测套餐医嘱,包括副溶血弧菌、沙门菌、志贺菌、创伤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诺如病毒的检测。(3)检验人员在LIS系统接收和登记监测标本,按要求检测副溶血弧菌等6项病原体,并经LIS系统发送结果。
1.2.2环节质量控制(1)《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信息表》电子化,患者基本信息、门诊号/住院号、是否住院、就诊时间和初步诊断等通过系统自动提取。病例主要症状与体征是否采集生物标本等项目采用打勾选择。暴露信息选择是,系统弹出暴露信息表,一种暴露食品填写1行,每行11个项目,多种暴露食品按回车键添加行后填写。对表格内重点内容设定为必填项目及项目间逻辑校验,防止信息遗漏和误输入。(2)采用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临床医生的工作责任心,提高监测信息填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3)充分发挥检查与督查的作用,加强质量控制,对各种记录、程序等严格把关。专职人员每日通过门诊日志自查食源性疾病报告情况,每月对监测指标进行统计、汇总和反馈,年终进行年度考核并给予奖励。
2讨论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体内、由各致病因子引起并具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WHO警示:世界范围内食源性疾病正呈不断增加趋势,中国趋势也不容乐观,而建立行之有效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监测系统是各项工作的有效整合,各环节均可影响监测结果,需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资源,加强管理才能发挥系统整体效应。
通过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监测数据的快速报告制度,有利于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掌握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对食品危险因素进行快速评估,及时并准确发出预警。在信息化管理实施过程中,使监测流程进一步优化、工作量大幅减轻、效率显著提高,监测人员的依从性明显增强,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建立,有利于确保监测质量长期、持续、稳定。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88年制定疾病监测系统评估指南方案,认为对疾病监测系统进行6个方面的评估,其中包括监测系统的实用性。实践证明以现有信息资源为基础开发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信息管理模块在工作中发挥了低成本、高效、实用的优势。
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常常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导致抗生素性腹泻,信息化管理能将监测病例的检验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并得到利用,对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有重要指导意义。从监测信息系统导出监测病例的检验结果,并对病原谱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掌握急性腹泻病例的流行特征,有助于规范临床医生的诊疗行为,为医防结合提供更宽广的思路。
信息化管理模式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规范暴露信息的填写是持续改进的重点。改进暴露信息表的设计,将暴露食品、进餐地址等设计成下拉菜单,如把暴露食品分11大类,每一大类对应若干小类,形成级联菜单,以便临床医生规范填写。暴露信息的准确填写,有利于食品卫生监管部门追踪和确定食源性疾病的病因(特定食品和特定危害),确定高危险食品和处理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检验人员通过扫描条形码将患者基本信息导入LIS系统完成标本登记,通过LIS,HIS系统向临床医生、患者发送检验报告。临床医生在HIS系统查阅检验结果,实现无纸化办公,效率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