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儿童胰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CT表现与病理改变的特点

2019-02-03 18:29:24浏览:776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胰母细胞瘤(pancreatoblastoma,PBL)是一种罕见的胰腺恶性肿瘤,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主要依靠病理。1 资料与

胰母细胞瘤(pancreatoblastoma,PBL)是一种罕见的胰腺恶性肿瘤,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主要依靠病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搜集我院2011~2013年经手术确诊的PBL患儿4例,术前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腹部包块、贫血及肿瘤标志物的升高。

1.2 扫描方法 采用64排及以上螺旋CT扫描机,扫描范围从剑突至脐部,扫描层厚5~10mm,螺距1m,电压100KV,电流120mA;均先行常规平扫,后行三期增强扫描,根据患者体重(1.5mg/Kg)由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内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速率2ml/s,分别于注射开始后25s(动脉期)、60s(静脉期)、90s(延迟期)进行扫描,所有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由2位以上放射科医师CT图像上肿瘤的发生部位,周围解剖关系、大小等特征进行了评价。

1.3 病理检测 4例组织经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制片,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的标志物主要有上皮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角蛋白(CK)、Ki-67、神经元特异性烯纯化酶(Syn)、甲胎蛋白(AFP);于200倍和400倍高倍镜下观察组织的细胞特点及染色情况。

镜检结果可见肿瘤细胞主要由排列成巢状或腺泡状的上皮细胞构成,富于间质细胞,可见鳞状小体形成(见图6)。免疫组化结果显示:4例EMA、CK、Ki-67、Syn均为阳性,2例CEA为阳性,2例行AFP检测的AFP均为阳性。

2 讨 论

胰母细胞瘤多发生于儿童,在胰腺肿瘤中占30~50%,约50%的肿瘤发生于胰头,具有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及复发的特性,预后不佳。早期发病隐匿,无典型的临床表现,肿块长大后多表现为腹部包块、消化道症状及肿瘤所致的恶病质等症状,侵及胰头时可引起阻塞性黄疸,多由彩超发现胰腺或腹腔占位后就诊,手术切除是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CT作为术前的常规检查,可提示肿瘤的位置、大小毗邻组织的关系及转移情况,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可用于判断手术能否切除肿瘤的依据,但该病确仍需要组织病理学与相关免疫组化。

4例PBL均小于10岁,均因消化道症状、腹部包块就诊,术前由于肿瘤对自身的消耗,4例患儿中3例出现了明显的贫血症状,RBC和HB出现了明显下降。CA199是最常用的的胰腺肿瘤标志物,但是所搜集的4例胰母细胞瘤的CA199均处于正常范围内。NSE是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异性标志,具有内分泌功能的PBL的NSE多高于正常值,4例NSE均明显高于正常值;含有上皮成分的肿瘤的CA125可明显高于正常值,PBL主要是有上皮细胞构成,部分患者可出现升高。行AFP检测的2例患者术前AFP大于1000,术后均明显下降,AFP可以用来评价治疗疗效及判断肿瘤的复发。

CT检查对PBL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明确肿瘤的形状、成分及血供情况等。文献中报道PBL的CT表现为囊实性肿快,边界清,有分隔,密度不均匀,多伴有坏死、钙化,不均匀强化等。该4例病例中CT均表现为腹腔巨大的肿块,多呈椭圆形,包膜完整,平扫密度不均匀,内可有大片的坏死,动脉期可见肿块边缘部分多发细小的供血动脉,部分血管穿插入肿块内,这些血管均起自腹腔干,实质动脉期呈轻度或中度不均匀强化,坏死成分更明确;静脉期可见肿瘤实质成分呈延迟性强化,较动脉期的CT值变化不大。4例仅有1例肿瘤内出现分隔,1例肿块内出现散发钙化灶。肿瘤周围的解剖关系在CT图像上显示较清楚,4例肿块均跨越中线生长,多不对称,与胰腺的正常组织分界不清,晚期的肿瘤多侵犯整个胰腺,部分可侵及周围的组织,如脾脏、十二指肠等;4例中1例侵及脾脏及整个胰腺,1例发生于胰头,2例发生于胰尾。PBL较早可出现转移,当发现病变行相关检查时多已经出现淋巴转移或肝脏转移,淋巴结转移主要发生于肿块周围或腹膜后,转移至腹膜后时分布于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较多较大时可出现融合现象;4例均出现了肿块周围或腹膜后的淋巴结转移。

CT对于PBL的诊断提供了一定的价值,但是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肿瘤质地多较软,富于细胞,上皮细胞多构成巢状或腺泡状,特征性的鳞状小体是PBL的诊断的重要特征,本病例中4例均出现了鳞状小体。常规病理对PBL的诊断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多需要免疫组化协助诊断。由于儿童PBL主要由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构成,则表达上皮成分的EMA和表达间质成分的Ki-67多为阳性。CEA在胰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率较高,当肿瘤出现导管分化时CEA表达阳性,超过50%的PBL的CEA呈阳性表达。鳞状小体的特征性免疫组化标志是CK系列分子,存在鳞状小体的CK表达多为阳性。胰腺是内分泌器官,胰腺肿瘤多有内分泌分化的潜能,当肿瘤出现内分泌化时Syn为阳性,4例的Syn均呈阳性表达。部分肿瘤内所含的腺泡细胞可分泌AFP,肿瘤的AFP也会呈阳性表达,血液中的AFP含量较高,其中2例患儿出现同时血液中的高AFP表现和组织的AFP阳性表达。上述EMA、CK、Ki-67和Syn多为PBL的特征性改变。

PBL为恶性肿瘤,当出现临床症状时多处于晚期,多已经出现贫血症状及部分肿瘤标志物的升高,CT对于肿瘤的初步诊断及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价值较大,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及特定的免疫组化。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CT及MRI检查方法在腮腺混合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上一篇:

基于“治未病”理论在防治肛周脓肿中的运用研究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