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关于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分析

2019-02-03 18:33:07浏览:166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临床上神经内科多种疾病均可发生呼吸衰竭, 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急性呼吸衰竭时患者血氧含量较低, 二氧化碳含量较高, 体内

临床上神经内科多种疾病均可发生呼吸衰竭, 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急性呼吸衰竭时患者血氧含量较低, 二氧化碳含量较高, 体内发生缺氧, 呼吸肌处于疲劳状态。正确、合理的应用机械通气技术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缺氧的情况, 提高机体合成氧的能力, 缓解呼吸肌的疲劳。因此,本院对2011 年5 月~2012 年5 月收治的100 例神经内科各种疾病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实施机械通气技术, 临床效果较好, 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 年5 月~2012 年5 月收治的100 例神经内科疾病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 男53 例,女47 例, 年龄31~72 岁, 平均年龄(51.3712.84) 岁;原发疾病类型:15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3 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12 例格林- 巴利综合征、11 例重症肌无力、11 例混合性痴呆、10 例进行性脊肌萎缩症、8 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7 例低钾性瘫痪、7 例自缢后缺氧, 6 例多发性硬化。100 例患者从发病到呼吸衰竭的时间为2 h~11 d。

1. 2 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吸痰、吸氧和治疗原发疾病的常规处理后, 根据下列情况给予机械通气治疗:①患者自主呼吸频率35 次/min 或节律紊乱;②患者给予鼻导管吸氧3~5 L/ min, 动脉血氧分压仍然60 mm Hg, 脉搏血氧饱和度90% 或更低;③给予患者鼻导管吸氧3~5 L/min, 还出现呼吸困难。所有患者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本组采用1000 型呼吸机( 美国) 进行机械通气治疗。首次选用控制通气的模式, 潮气量为(10.02.42) ml/kg, 呼吸频率为(15.03.8)/min,首次吸氧浓度保持在60%~100%, 以后保持在40%, 如果患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则要采取呼气末正压通气进行吸氧。患者吸氧30 min 后进行呼吸频率、心率、PaO2 和PaCO2 的监测。当患者可以进行自主呼吸而且脉搏血氧饱和度96%,PaO280 mm Hg, PaCO2 在35~45 mm Hg 时, 采用同步间歇强制的通气模式, 逐渐减少辅助通气作撤机前准备。如果患者自主呼吸频率25 次/min, 吸氧浓度 40%, 辅助通气频率3~5 次/min, 辅助通气潮气量 5 ml/kg, 如果血气指标正常,这时可以试着脱机, 改为导管供氧。如果患者撤机后在4 h内生命体征稳定, PaO2 正常, 则表示撤机成功。

1. 3 观察指标 比较所有患者给予机械通气前后呼吸频率,心率、PaO2 和PaCO2。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2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0 例患者进行机械通气30 min 后, 呼吸困难、发绀、心动过速、血压等均有明显的改善。脉搏血氧饱和度在40 min后均达到了90% ;呼吸频率、心率和PaCO2 比治疗前明显降低, PaO2 比治疗前明显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由于脑干、脊髓和运动神经受到损伤,呼吸肌受高位中枢的抑制, 不能接受足够的神经冲动而导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神经冲动不能传到呼吸效应肌肉而导致急性呼吸衰竭;肌细胞膜的电位发生异常或肌肉本身病变累及到呼吸肌而导致急性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何时实施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患者如果呼吸停止或减弱、呼吸窘迫并有严重低氧血症时就要上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另外还要对原发疾病进行最早时间的处理, 多发性硬化和脑炎类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可给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脑出血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 要尽快降低颅内压, 可先用速尿和大剂量激素, 必要时可行脑室引流术;对于尚有自主呼吸的患者, 可给予适量的呼吸兴奋剂, 但要保持气道通畅, 可采用气道内雾化、解除支气管痉挛等辅助措施;及时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紊乱可以减轻肌肉膜电位的不稳定。

本组100 例患者经过机械通气治疗后, 呼吸困难、发绀、心动过速、血压等均有明显的改善。脉搏血氧饱和度在40 min后均达到了90% ;呼吸频率、心率和PaCO2 比治疗前明显降低, PaO2 比治疗前明显升高。

综上所述, 对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及早进行机械通气, 并根据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及通气障碍的类型来选择通气模式, 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浅析临床护理路径对哮喘患者病情管理能力及康复的影响

上一篇:

舒适性护理在先天性多指畸形患儿中的应用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