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快乐是需要分享的,分享才会得到更多的快乐,而独自快乐,快乐也不会长久。这句话用在医生身上不仅体现为快乐,甚至关乎病人的生死。医生是医疗行业的“主力军”。当这个“主力军”没有“战斗力”,或者说打不起精神,医疗行业就会出现萎靡不振。面对充满不确定性后果的诊疗过程,只有医生心情舒畅才能更好地救治病人。让医生快乐起来,需要很多因素作为后盾支持,但本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尤为重要。本期封面人物,我们专访了著名皮肤病专家、《上海医药》杂志编委乐嘉豫教授。他有着快乐的姓氏和性格,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忙碌、辛苦,但从医60多年来他将这份快乐持续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用他精湛的医术让千家万户找回快乐。
病理――皮肤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占人体总重量15%,皮肤病更是影响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皮肤是人体的最外表,皮肤病虽然看得见,但治疗起来却并不“肤浅”。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以知其内;至其内,已愈其外”。可见,皮肤发生病变不仅止于“外”,大多数是因为内在脏腑的失调所引起。皮肤病种类繁多,达两千余种。皮肤病所产生的种种问题,是一个复杂深奥的医学课题,值得投身于此的专家一辈子钻研深究。
要想挑战皮肤疾病,厚重的专业积淀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是不可少的。这对于非科班出身的乐嘉豫教授来说充满挑战。1955年,年仅18岁的乐嘉豫从上海市卫生学校第一届检验班毕业,恰逢上海市政府决定独立成立皮肤性病防治所(以下简称防治所),于是来到这里成为了一名检验士。在工作的同时经过4年的夜大学习,他逐步开始参与皮肤病、性病的临床工作,也因此成为当时从事性病研究的最年轻的医生之一。正是这段做检验士的经历,让乐教授对于皮肤病理诊断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为日后在此方面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皮肤病学随着现代科学发展的大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推陈出新,极大地促进了皮肤病学诊断、治疗及皮肤美容的发展,皮肤病理也成为很多皮肤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然而早在20世纪70年代,皮肤病诊断的辅助手段还非常有限,在国内皮肤病理尚属“新生事物”。1975年,乐教授就师从华山医院邱丙森教授学习皮肤病理,并从1976年开始协助他组织上海市十大医院每月一次的病理读片会,为提高全市皮肤病理诊断水平起到巨大推动作用。1980年,我国著名皮肤性病学家、中日友好医院原皮肤性病科主任陈锡唐教授发现乐嘉豫在皮肤病理研究方面很有悟性,主动邀请他协助配合刘季和、邱丙森和刘荣卿等老一辈专家组织每年一次的全国病理读片会,面向全国进行推广。
乐教授告诉我们,皮肤组织病理不仅对皮肤病的诊断有价值,而且对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机体的全身状态以及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均有重要意义。不仅病理科医生、皮肤病理医生需要深入地学习和掌握皮肤病理,以便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所有的皮肤科医生都需要学习、了解皮肤病理,只有如此,方能对疾病有深入的认知。
与梅毒永无止境的战争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危害极大的慢性全身性传染病,几乎可侵犯全身各器官,并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临床上一般分为一期、二期和三期(晚期)梅毒。患一期梅毒时如进行及时规范的治疗,基本上可以100%治愈。早期梅毒主要侵犯皮肤与黏膜;晚期梅毒除皮肤、黏膜外,还特别容易侵犯心脏与中枢神经系统。梅毒患者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其传染途径主要是性接触。尤其是未进行治疗的病人,在感染后1年内传染性最强。梅毒的传染性随着病期的延长而减小。一期、二期的梅毒患者都具有传染性;潜伏早期的梅毒患者也有传染性。一般来说,疗程越长,传染性越小。病程超过2年以上时,梅毒的传染性会逐渐减弱。因此及早明确诊断并及时足量地规范治疗,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历史上的中国,梅毒患者人数曾高居各类性病之首,称第一性病。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口约为500万的上海市,梅毒患者就有49万。由于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此后的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基本不见了梅毒的踪影。然而梅毒经历了30年沉寂,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现登陆中国的高潮。据全国统计资料显示,1994年中国报告梅毒发病人数仅4 500余例,1999年已增至8万余例。然而因为这“沉寂的30年”,中国性病医生出现了“断层”,老的一批专家大多年事已高,而年轻的医生还没有成熟。像乐教授这样,在年纪很轻时接受过培训和锻炼且年富力强的医生更是凤毛麟角,机遇选择了他,他也不负重托,在梅毒研究方面成绩斐然。
早在1959年,在防治所孙克锦所长的指导下,成功研究了“波氏梅毒一滴血快速检验法”,改变之前康氏及华氏试验的取血方法,只需手指或耳垂取血1滴,就可以快速检测梅毒,大大方便了梅毒的检测筛查。
20世纪80年代开始,乐教授根据之前学习的性病防治经验,积极向上海市有关领导建议,并协助公安部门建立性病检测实验室,深入监狱、教养所进行培训,积极开展对**嫖娼和性犯罪人员的性病防治工作,从而减少性病蔓延。1986年起协助防治所肖鹭白所长在上海建立了三级性病防治网络,使全市各级医疗机构都能承担性病防治任务,后将上海经验向全国推广,防治所因此成为“全国性病防治先进单位”。
1990年与新疆流行病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家兔梅毒螺旋体传代株,为螺旋体抗体吸附荧光测定试剂(FTAABS)提供抗原。同年,以并列第一作者身份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合作,成功研制国产化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试剂,并在全国推广。1990年起,开始对一些进口的性病治疗药物(如:氧氟沙星、司巴沙星、大观霉素、头孢曲松、阿奇霉素、鬼臼霉素)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并在国内首先发表文章进行介绍。1991年,在全国首先使用雅培公司酶标试剂检测并报告上海地区高危人群和正常人群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的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