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的常见原发病类型为急性胃出血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主要诱发原因在于工作过于劳累、精神紧张以及长时间饮食不规律等,通常情况下,患者的胃出血症状能够经系统治疗得以改善并治愈。而对于大量胃出血的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且患者的死亡率和复发率相对较高,需要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系统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本次研究对胃出血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胃肠科2015 年1 ~ 12 月收治50 例胃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男女比例为30 ∶ 20,年龄23 ~ 82 岁,平均(54.522.3)岁,全部观察对象均存在典型的黑便和呕血症状,其中,5 例胃癌出血,17 例肝硬化门脉高压致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8 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出血量情况:出血量在1 000 ml 以上的大量出血患者11 例,约占22%,出血量在500 ~ 1 000 ml 的中量出血患者9 例,约占18%,出血量在500ml 以下的小量出血患者30 例,约占60%。手术治疗方法包括:5例R1 胃癌根治术,约占约10%,17 例脾切除加贲门血管离断术,约占34%,28 例胃大部分切除术,约占56%。全部观察对象首次呕血后,均发生无尿、休克、血压降低、脉搏加快以及四肢湿冷等症状,其主要诱发原因在于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和饮食不当等。
1.2 方法
1.2.1 术前护理
第一,心理干预。因胃出血病情容易反复,且病程相对较长,患者常会出现抑郁、恐惧、濒死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安排专门看守人员,护理过程中讲究沟通艺术,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临床护理环境,将其血迹及时清除,并通过针对性的劝导、鼓励、暗示、解释、疏导和安慰,满足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获得患者的信任,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第二,压迫止血。临床护理过程中可通过三腔二囊管填塞食管下段、食管中段和胃底部,每次放气5 ~ 30 min 后再充气,避免长时间压迫黏膜造成缺血性坏死。同时,胃腔管每隔1 ~ 2 h 用清水进行1次冲洗,防治孔洞被血凝块堵住,对胃腔管的正常使用产生不良影响。
第三,适当应用止血药物,补充血容量。遵医嘱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输血输液,补充胶体溶液以维持血容量。通常情况下,对于出血量较少的患者,可注射20 ml 生理盐水与2 mg 去甲肾上腺素制成的混合溶液,每天3 次;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可注射1 000 ml 生理盐水与4 ~ 8 mg 去甲肾上腺素制成的混合溶液,分次口服或胃内注入。
第四,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护理。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护理环境,患者保持头低脚高的卧位休息,将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呕吐物,如有需要可实施吸氧治疗,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改善颅内循环能力。第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对患者尿量、意识状态、血压、心率和呼吸等生命体征指标进行动态检测,了解患者有无再出血征象,通过尿量对患者的肾血流情况和全身循环状况加一评定,并对其出血性休克情况进行观察,了解患者有无肠鸣音亢进以及腹部体征情况,并对其血尿素氮、血细胞比容、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浓度进行定期复查
1.2.2 术后护理
第一,加强患者的术后饮食控制,患者胃功能恢复前需完全禁食,遵循循序渐进的饮食原则,少量多餐,避免食用过热的食物,控制饮食量,可适当食用豆浆、藕粉、牛奶等温凉的流质食物。第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前,需要常规留置胃管,实施持续胃肠减压治疗,对患者胃液的性质和量进行观察,确定其有无再出血倾向,嘱患者避免自行拔出胃管,否则需要重新插管,从而诱发术后安全问题。第三,加强患者术后生命体征检测,每1 ~ 2 h 进行1 次指标结果的统计,直至手术后6 ~ 8 h。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胃出血患者临床护理前后,便呕血、便血、呕血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7.0 软件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2 检验,计量资料用(x - s )表示,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50 例胃出血患者临床护理前,便呕血、便血、呕血等临床症状发生率为78%(39/50),临床护理后便呕血、便血、呕血等临床症状发生率降低为0%(0/50),胃出血患者经系统围术期护理后,临床症状改善,临床护理前后临床症状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在胃出血患者的手术或是药物治疗过程中,各个环节均需要护理人员的协作与辅助,要求护理人员掌握胃出血临床护理的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熟练掌握各项专业知识,在患者常规护理措施的同时,针对其围术期的特征,采取系统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患者疾病和生命体征的检测,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症状,及时补充血容量,降低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