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及人们法治意识的增强,公众参与社会关注的公众事件越来越便捷,在网上交流看法,发表意见,更有网友把网络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当通过正常的途径不能实现自己的诉求时,就以在网上发帖引起网友关注、博取社会同情的方式,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近些年来,针对比较有影响的刑事案件的处理,舆论影响案件的处理结果己经是不争的事实。如2007年的许霆案,从一审判决的无期徒刑到重审判决的5年有期徒刑,两个判决之间的天壤之别,可以说就是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影响。再如佘祥林杀妻案、湖北的邓玉娇故意杀人案,西安的药家鑫故意杀人案,南京彭宇案,李庄案等等。这些公众关注事件的处理影响着司法公信力,同时也对检察公信力产生影响。
探讨公众舆论与检察权运行过程中产生冲突的原因,以寻求解决方法,是提高检察公信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公众舆论和检察监督行为之间的关系
(一)公众舆论对检察权运行的积极作用
1.公众舆论可以遏制司法腐败,保证司法公正
公众舆论反映的往往是大众的普遍价值观,表现出对社会弱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同情,对权力享有者滥用职权、践踏人权的愤怒。刑事案件的处理往往比民事案件的处理更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公众舆论监督对遏制这样的司法腐败确实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甩权力在阳光下行使,将案情在允许的情况下公布于大众,使公众及时的了解案件的情况,有利于进行舆论监督。这样做出的司法行为不仅能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也有利于执法司法行为的执行,提高执法司法行为的公信力,提高检察公信力。
2.公众舆论可以促进法治进步保障人权
近年来通过网络媒体曝光的一些冤假错案,如佘祥林故意杀人案,张辉、张高平强奸案等等。这些冤假错案的平反,一定意义上是公众舆论监督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体现检察权对执法司法行为的做出的纠正。通过修改法律限制和规范执法司法人员的行为,以减少冤假错案的再次发生。由于公众舆论监督的存在,使得刑讯逼供的现象在执法司法实践中大为减少,严格的证据标准、疑罪从无原则、被告人不能自证其罪等原则也得以有效实施。
(二)公众舆论对执法司法的消极作用
1.公众舆论监督使检察权的独立性受到影响
公众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制造舆论影响着检察权的独立性。一些公众在不了解案件具体事实的情况下,以讹传讹,形成社会舆论。由于网络的隐蔽性,一些网民就个别案件随意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案件尚未处理完结时形成舆论导向,出现了舆论绑架司法的现象。有的网络和媒体还邀请法学专家对未宣判的案件进行评论,这些评论无形中对人民检察院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提起公诉、出庭支持公诉等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2.公众舆论影响检察行为的权威性
法律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建立在对法律的尊重,对法律的严格执行。舆论绑架司法、公众通过网络媒体对司法裁判进行任意评判,甚至对执法司法人员进行恶意中伤,这不仅有碍案件审判的公正,也使得执法司法的公信力受损。同时一个正确的执法行为或一审判决,如果仅仅是因为网民和媒体的炮轰和指责,经过行政复议或二审而匆匆改变,也降低了执法司法的公信力、损害了法律的权威。
二、公众舆论和检察权运行产生冲突的原因
(一)缺乏遏制负面公众舆论的保障体制
现阶段,各级检察机关没有专门部门、人员对负面公众舆论进行预警、跟踪、评估及汇总工作。负面公众舆论出现之后,处理公众事件缺乏经验及人员机制保障,再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媒体和网络传播媒介就可以进行炒作和负面报道,导致处理事件时丧失了主导权。检察机关若处理不当,则会导致负面公众舆论升级,产生上访等社会不安定因素。
(二)部分检察人员素质低下,意识不强
在口常的行政执法过程中,偶有检察人员滥用职权侵犯公众的权益的情况。个别检察工作人员在面对媒体采访的时候无所适从甚至妄加评论。给媒体以失实报道和错误评论的机会,降低了执法司法的公信力。
(三)网民的舆论缺少必要的监督
网络的隐蔽性使得公众在发表言论有了畅所欲言的空间。网络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与便捷性,使得每个网民既可以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又可以是网络信息的创造者,现代媒体的形式己经形成人人可以做新闻。人人即媒体的态势。网络上出现的虚假或不负责任的言论往往得不到有效地遏制。有些人甚至是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而信口开河,为发泄心中的不满而恶意中伤。
(四)公众怨气的积累与宣泄
中科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指出,当前一种值得注意的社会心态就是怨气。公众面对诸如司法不公、贪污腐败、食品安全、重大责任事故、环境保护等不和谐字眼的评论与报道,己丧失了应有的冷静和理性,反而积聚的是抱怨与指责等情绪,矛头直指正处于高度敏感的政府或司法队伍,其中当然也涉及检察队伍。
三、解决公众舆论与检察权运行之间冲突的措施
(一)建立应对负面公众舆论的机制
针对负面舆论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可以参考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有关规定,根据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及时的向有关的部门进行反馈,制定应急预案,及时的发布信息,争夺事态管理的话语权。设置专门机构或专业人员对涉及本单位的舆论进行监测,包括通过各大媒体网站,论坛,官方微博或专业技术软件等途径,对涉及本单位的舆论进行查询跟踪,在第一时间掌握有关本单位的负面报道。建立关于负面公众舆论的研究解决机制,做到快速处理及时应对。
(二)提高检察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思想意识
作为检察人员不但要有专业的法律素养,做到执法公平,办案公正,还要有责任意识。检察人员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处理案件的方式,都是可能引起社会舆论。因此,不仅应当加强检察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培训,做到规范化执法,更应该加强检察人员职业信仰的教育。
(三)加强信息公开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应当以公众看得见的形式实现。在检察业务信息公开的问题上,除了法律规定的不应当公开的信息之外,对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应当拓宽信息公开的范围,包括案件所涉及的情节、检委会讨论的结果等等。在起诉过程中对起诉书的制作,开庭审理过程中公诉意见的发表,对检察官释法明理的部分应进行详尽的表达,消除媒体的倾向性报道与公众的误解,化解负面公众舆论带来的影响。
(四)建立相应的追责机制
网络信息的角龙混杂,导致网络上一些帖子或发言纯属子虚乌有,也有一些网民利用网络的隐蔽性煽动网络舆论,恶意中伤执法人员或者司法审判。对于这样的信息发布者应当追究其民事侵权责任,直至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还要加强对监管不力的网络经营者的处分。网络经营者是网站的维护者和受益者,由其承担监管不力的责任也是理所应当。
(五)加强与大型网站和媒体的合作疏导社会不良晴绪
理性的司法需要理性的公民社会,动辄亢奋的民意介入,不仅难以培育出一个理性的司法,甚至会让理性者遭遇到始料未及的伤害。据此,在目前全民沸腾狂热的氛围当中,若不构建与完善司法在舆论场合下的应对措施,不对公众的怨气进行合理的疏导,后果将变为舆论绑架司法或毒害司法的局面。加强与大型网站的合作和主流媒体的交流,及时的将负面信息予以消化,能有效地疏导公众的怨气,建立一个理性的公民社会,培养一个公正的司法环境,提高检察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