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司利益的范围及其保护 论公司利益的范围及其保护 论公司利益的范围及其保护 [摘 要]传统的公司法认为,股东是公司的当然所有者,公司利益就是股东利益,是股东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的总和。随着公司法理论的发展,这一观点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人们已经认识到,经营者、债权人、供应商、职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应该涵盖于公司利益的范围之内。但是,对于公司利益范围的界定及如何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均衡保护,仍然存在分歧。本文拟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化对该问题的讨论。
[关键词]公司利益 公司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 均衡保护
前 言
公司作为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以其独特的人力和资源优势,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紧密结合,源源不断地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壮大,也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然而,公司所做的这些贡献,始终离不开一个最基本,同时也是最模糊的问题,即公司利益。按照传统公司法理,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公司仅仅是由股东出资所组成的联合体。因此,“强化出资者(股东)对公司掌权人(即主要内部人:main insider )的制约机制,体现公司对出资者的终极关怀,从而充分保障公司所有者的利益”[1]就成为传统公司治理结构的价值追求,在实践中对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也不做严格区分。随着公司理念的不断更新,将公司视为股东个人财产的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公司作为多元利益共同体的观念逐步得到认同。
一、公司利益范围的界定
把握公司利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如德国学者魏斯教授所言,“公司利益这个提法简直是模糊至极,以至于很难在实践中指导监事会成员的活动。”[2]同样,在美国关于公司利益的界定也是见仁见智、分歧颇多。目前关于公司利益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将公司利益视为股东利益的同义语,其中股东利益包括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这也是世界上目前所有市场经济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传统公司法所持的观点。然而,公司作为独立的法律人格享有者,必然自己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并且有自己的利益范围,而股东利益的主体则是多元化的,既有大股东利益,也有小股东利益,既有投机股东利益,也有经营股东利益,如此等等。所以将股东利益代替公司利益容易造成利益归属上的模糊和含混,并最终否定公司利益的存在。第二种观点则严格区分了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认为公司利益囊括了股东、职工、债权人、消费者、公司所在社区和居民利益等各种利害关系人的利益。[3]这种观点从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出发,赋予公司以善良公民的道德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体现了公司立法的最终价值取向。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各项配套制度相对落后,有关公司的理论研究和实务运作与西方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将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的公司制度全盘引入我国公司制度还为时尚早,事实上,我们还不能为此项制度的实施提供肥沃的土壤。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司利益与股东利益应严格区分,但公司利益的范围不宜过大,它包括股东、经营者、职工三方的利益,即三方利益平衡的统一体。[4]应该说,这种观点照顾到了我们国家公司制度的实际情况,但又显得有些保守。持此观点的学者以生产要素的归属理论来证明其认识的正确性,即现代化生产中最重要的是三种生产要素:资本、经营管理知识、工业科学技术,它们分别归属于股东、经营者、职工,这三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并均衡发展乃是实现公司利益的必要条件。问题在于,这些主体和生产要素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吗?毫无疑问,经营管理知识归属于经营者,工业科学技术归属于职工,但是,资本仅仅归属于股东吗?按照此种观点,公司举债形成的自己的财产又该如何解释?显然,这种理论有涵盖不周之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公司利益应区别于股东利益是没有疑问的,这不仅仅是现代公司法理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由公司作为享有独立法律人格的主体性质使然。对公司利益范围的界定不应再做内涵(即狭义)意义上和外延(即广义)意义上的区分,[5]公司与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应商一样,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各自享有自己的利益,都受到法律的同样保护。各个股东、债权人、供应商、经营者、职工之间产生联系的桥梁和中介是公司,所以,“公司利益”中的“公司”似乎应在概括的意义上使用更妥。鉴于此,公司利益应包括:公司的利益、股东利益、债权人利益、供应商利益、经营者利益、职工利益,公司利益是这几方面利益的辩证统一体。将公司的利益纳入公司利益范畴,可以明晰概念使用的确定性,防止不必要的争端,股东利益、经营者利益以及职工利益应包含于公司利益,这已是多数学者的共识,为何将债权人利益与供应商利益纳入公司利益呢?本文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公司设立时,在采取确定资本制的场合,注册资本均来源于出资者(公司成立后才可称之为股东)的出资,即使在采取授权资本制的场合,认购资本最终也由各认购人缴纳。所以设立行为完毕,公司成立之际,公司资本构成中仅有各股东的出资,资本构成较为单一,但在此后的运营过程中,公司为扩大规模,拓展业务,往往会以自己的财产作抵押去获得贷款,这时债权人就介入其中,公司经营状况及好坏也与他们的利益休戚相关,他们的资金将对公司的发展壮大提供相当的财力支持。有限责任可以使企业将其失败风险外在化,[6]而这种外在化的结果就是将失败风险由股东和债权人共同承担。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司而言,这些债权人虽无股东之名,却有股东之实。供应商的法律地位虽然不如债权人那样明朗,但在公司破产的场合,就表现得较为突出了。一旦公司破产,意味着供应商的先期供给可能无法收回,或者无法全部收回,因而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务中都不应忽视供应商利益作为公司利益之一部分而存在。
二、公司利益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现象的出现,其原因多种多样,而与公司联系最为经常最为密切的股东、经营者乃是各种问题出现的根源。传统的公司制度使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对公司利益进行更为直接的控制,如果相关的监控体系不健全,公司就会成为他们损害他人、谋取私利的工具。这不仅会损害公司的信用,也会动摇公司得以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所以,为了公正实现并均衡保护公司利益中各方主体的利益,维护公司信用,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公司利益保护的对策机制。
三、公司利益的均衡保护
(二)、债权人利益的法律保护。如前所述,公司债权人为公司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事实上的股东的作用,对于公司而言他们的法律地位虽然不如股东那样名正言顺,但是他们的出资与股东的出资在公司的使用方式并无二致,在公司经营失败时他们也要承担股东在有限责任之外的风险,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只不过是权力行使方式而已。鉴于现在董事会中心主义逐步得到认同的趋势,对债权人的保护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董事会应对债权人承担义务。首先是董事会信赖义务的承担。[8]这种义务是由董事会中各个董事承担的一种个人义务,是对公司承担的一种非严格限制性的义务,因为它亦可适用于那些被授权而代表公司行为的高级官员。董事在履行此种义务时,必须严格遵循为公司整体利益而行使的原则,善意地为维护公司整体利益而行为。显然,对于公司债权人来说,自己并非这种义务的直接权利主体,因而这是一种间接义务,债权人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处于同等受益的地位。其次,董事对债权人应承担侵权法上的注意义务[9],即董事在从事与债权人有关的公司事务时,应当尽到一个有理性的、谨慎的人在同样情况下所尽到的注意。如果公司因为董事的行为而陷入资不抵债和破产的境地,导致无法对债权人进地清偿而损害其利益,则董事必须对债权人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现在有关注意义务的规定在我国《公司法》没有体现,希望将来修订时能够予以填补。再次,扩张现有的债权人会议的功能,使债权人会议如同股东大会一样,拥有诸如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等权利。现有的债权人会议制度仅在破产还债程序中适用,其范围较为有限,为均衡保护债权人利益,债权人会议除了这种事后追偿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事先预防的功能,也即这种制度还应适用于公司正常运作过程之中。当然,具体的操作还有待立法进一步细化。供应商也是一种债权人,有关供应商利益的法律保护可纳入债权人保护的框架之内,保护方法也应该是相同的。
(三)、职工利益的法律保护。劳动权是宪法赋予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限制和剥夺。职工是公司利益的真正创造者,他们的利益理应得到《公司法》、《劳动法》等部门法的周密保护。然而,公司实践的现状并不总是如此,许多情况下,职工除了创造剩余价值之外,还要忍受雇主的层层盘剥,诸如不提供相应的劳动保障,不提供技术培训,克扣、延付、拒付工资等。所以,我们的立法应当强化公司对劳动者承担的社会责任,从维护职工利益出发,周密地保护好劳动者的每一项权利。我们可借鉴欧洲一些工会势力比较强大的国家的立法经验,在确保公司经济民主、吸收职工参与公司机关等方面予以完善。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健全并充分利用集体谈判机制,真正落实职工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建立健全职工罢工权制度,积极完善公司内部职工股的设立与运营体制,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职工参与公司机关的模式并真正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提交公司的经济效益,增强公司的竞争力,从而最终实现各方利益主体的“共赢”。
注释:
[2]刘俊海著《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3]刘俊海著《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4]黄子凯《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5]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从内涵上看,公司利益应当被理解为公司作为法人所享有;从非延上看,公司囊括了包括股东职工、债权人、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此种观点容易导致概念使用上的混乱,可能会使某些不法的利益相关者借公司利益之名实为自己利益之实损害公司利益。
[6][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第517页。
[7]张民安著《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271页。
[8]张民安著《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136页。
[9] 梅慎实著《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运作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年版, 第508页。
[12]美国《示范公司法修正本》第8章第3节第3条。
[13]美国《示范公司法修正本》第8章第3节第3条。
其他参考文献:①赵旭东《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②[美]R.W.汉密尔顿《公司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③张景峰《均衡公司利益关系法律关系法保故障探讨》,载《洛阳工学院学报》,2002年 第3期。
④虞政平《违法分配公司利益的责任追究》,载《法律适用》月刊,2003年第3期,总第236期。
⑤叶林《中国公司法》,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