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曾国藩:谁的人生不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

2019-02-04 18:13:23浏览:668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曾国藩:谁的人生不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  1  风浪中,一艘船沉没了,唯一的幸存者被冲到了一座荒岛上。他每天都期盼能

  曾国藩:谁的人生不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

  1

  风浪中,一艘船沉没了,唯一的幸存者被冲到了一座荒岛上。他每天都期盼能有人将他救出去,但奇迹并未发生。

  为了活下来这名幸存者开始用树枝搭建“房屋”,终于搭建好了,然而不幸再次降临,在他外出寻找食物的空档里,一场大火烧毁了他的房屋,他感到深切的绝望。

  当他还沉静在绝望中不可自拔时,一艘大船向他驶来,他获救了。

  “你们怎么知道我在这里的?”他问。

  “我们看见有浓烟从这里升起,想或许有人在这里。”船员答。

  我们的一生总在得与失之间,假如生活中一扇门关上了,必然有一扇窗打开。你在这里失去的,会从其他地方找回来。

  人生哪能事事如意,上帝在给予的同时也会拿走点原本属于你的东西,有时失去就是另一种拥有。

  2

  有起有伏是人生,有得有失是生活。

  生活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一边选择,一边取舍。

  《孟子·告子上》中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有得有失的人生才是生命的常态。

  曾国藩的官场之路看起来似乎十分顺遂。

  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道光二十年做翰林院检讨,道光二十七年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升授礼部右侍郎,十年间获得七迁,连跃十级,可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曾国藩对此也颇为自负,在其写给弟弟及朋友的信中,曾国藩这样说,“三十七岁至二品着本朝尚无一人”“近年中进士十年而得阁学者,惟壬辰季仙九师、乙未张小浦以及余三人”。

  在京为官期间,虽十年七迁,但曾国藩因性情得罪了不少权贵,几乎成为满朝大臣的公敌。在这段时间内,曾国藩动辄得咎,痛苦万分,几乎失去了在朝堂中有所作为的可能。

  偏巧在这个时候,曾国藩获得前往江西监考的机会,途中因母丧归家。太平天国席卷全国后,曾国藩便抓住这个机会为自己的人生打开了新局面。

  咸丰二年后,曾国藩办理团练,建立湘军,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立下赫赫威名。咸丰十年大破陈玉成,署两江总督。同治三年,破南京,加封太子太保。凭借平定太平军的功劳,曾国藩成为重臣。

  平定太平军带给了曾国藩无上的荣耀,但也让其失去了太多太多。

  咸丰五年,曾国藩被困江西,曾国藩三弟曾国华率五千人赶去相救,后国华同李续宾征皖北,兵败,殉难于三河。五弟曾国葆因悲愤兄国华战死加入湘军,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湘军大营。

  得与失像生命中的两个半圆,只有将其拼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生。

  人生起起落落,生活有得有失。没有谁的人生一直拥有,也没有谁的人生一味失去。

  3

  人生有得有失,心境且平且淡。

  亦舒在《天上所有的星》中写道: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切忌忿忿不平。

  曾国藩在其日记中也说:“襟怀贵宏大,世俗之功名得失,须看得略平淡些”。

  曾国藩一生奉行理学,以儒家传统律己、修身,其也喜看《庄子》,十分欣赏苏轼、陶潜等人淡然的意境。

  最开始创建湘军,惹得湖南地方官怨恨,曾国藩为此吃尽苦头。

  创建湘军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曾国藩虽手握湘军,但咸丰帝并未给予他带兵的权力及地方行政的实权,而是要其“帮办军务,维持乡里”。

  咸丰帝派曾国藩前往江西镇压太平军,江西巡抚与曾国藩不睦,曾国藩处处受气。

  曾国藩父亲去世后,曾国藩上书丁忧,希望以此获得职权。让曾国藩没有想到的是,咸丰帝顺水推舟的答应了他的要求,丁忧三年,实际上也就解除了曾国藩领兵的权力。

  想到自己万般辛苦竟转头成空,曾国藩起初是愤懑与不甘心的。失去的的痛苦如烈火折磨着他,曾国藩回到老家后拿起了老庄,回想自己过去多年的经历,终于大悔大悟。

  得失往往与成败联系在一起。在同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曾国藩并不是常胜将军,失败在曾国藩的战绩中随处可见,曾国藩在奏折中也曾用“屡败屡战”四字来形容自己。

  面对失败,面对失去的荣耀、权力,曾国藩终于学会了以一颗 平常心对待,不再为失去惶恐,也不会紧紧抓住失去的东西不放,彻夜难眠。

  4

  人生有得亦有失,正是这种得失交替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有趣。

  我们常常为拥有而沾沾自喜,为失去而闷闷不乐,其实你现在拥有的可能转瞬即会失去,你前一秒失去的在下一秒也会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回到你身边。

  人生就是一串的得与失,我们一边拥有,一边失去。

  塞翁失马的故事我们都十分熟悉,面对得失的关键是要保持乐观淡然的心态,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正确对待已失去的。

  谁的人生不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逝者不可追,来着尚可期。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家庭教育:行之有效的家教方法

上一篇:

明白了,放下了,等于得到了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