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即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内容。关于长联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你怎么看?
其实一开始我也没在意这个地方的。
两年以前,和几个同学一起学习对联的时候,谈到句脚平仄的部分,我举出了很多对联的例子,直接抛给大家,让大家自己分析一下有什么规律。当时我们已经知道马蹄格、朱氏规则和李氏规则都不是句脚平仄规律的普适规则了,原本我想大家会说,句脚平仄处处相对(当然这也是一般情况下唯一不变的铁律)。但是经过片刻的思考之后,@小燕同学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发现倒数第二句和最后一句的平仄都是不一样的。
在此之前,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都没有留意到这个情况,因为——也许是我看书太少——没有任何关于末尾两句句脚平仄一般不同的理论。在考察了很多对联之后,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确实是前人写联的时候默默遵守、心照不宣的一条规则。
当然,在浩如烟海的对联中,特别是元明清民的诸多古联中,也确实有些末尾连仄的作品,但是这些可都是些特殊情况。下面我们通过分析这些占比不多的连仄尾(连平尾)对联,来认识一下它们都是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的。
先列个数据,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辈提供的对联数据库中,18942副对联,末尾句脚两连仄的对联有671个,占比为3.54%。
仓颉庙
王寿田
夫子既圣矣,为人臣史载笔;
后世有述焉,今天下书同文。
——《对联话》
格言联
佚名
霸国战智,王国战义,帝国战德;
上士闭心,中士闭口,下士闭门。
——《对联话》
戏台
王德馨
后之视今,今之视昔,大抵若此;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
——《慈荫山房笔记》
集汉碑文联
梁章钜
敦诗悦礼,藐然高厉;
琢质绣章,耀此声香。
——《楹联丛话》
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对联来说明句脚出现同仄的特殊情况中的第一种情况——如果前面几个对联看不出特殊在哪的话,最后一个看标题就应该知道了——这些对联都是集句联。集句联因为受到句子本身的限制,不宜因律改字,故而导致句脚连仄。
渝城楼外楼
钟云舫
此巴蜀钜观,只一层楼,通八方气,撑半壁天,巫峡十二峰,嘉陵三百里,好山好水,都从眼底逢迎,洵可乐也,洵可乐也;
当风日清美,携几壶酒,约数友人,论两间事,纵横廿四史,上下五千年,大嚼大啖,浇尽胸中垒块,岂不快哉,岂不快哉。
——《振振堂联稿》
送子观音堂
佚名
上帝本好生,求我与以儿女,不求我亦与以儿女;
下民须自爱,为善报在子孙,为不善尤报在子孙。
——《对联话》
居室联
俞樾
叹老夫毕世居稽,藏书数万卷,读书数千卷,著书数百卷;
喜小孙连番徼倖,院试第一人,省试第二人,廷试第三人。
——《南亭联话》
挽左宗棠
戴定邦
千载证丹忱,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中兴论元辅,湘乡一人,湘阴一人。
——《楹联续录》
以上这类便是对联句脚出现连仄的第二种特殊情况。其中钟云舫楼外楼联,《振振堂联稿》中钟云舫自注道:“语出《南史》,本叠句也,阅者多致疑焉,故注之。”是的,第二种情况,就是存在叠句或类似叠句的句式,这些句脚本身连字都一样的句子,是无法规避句脚连仄的情况的。
戏台联
佚名
你也挤,我也挤,此处几无立脚地;
好且看,歹且看,大家都有下场时。
——《对联话》
弥勒座联
佚名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来由。
——《楹联丛话》
嘲烟客联
佚名
亦呵棒,亦传灯,曾经几劫灰尘,佛也佛也,竟者般仰卧;
不烧丹,不炼汞,但食半生烟火,仙乎仙乎,便如许清癯。
——《联语粹编》
签押房联
荣禄
大学堂,小学堂,不大不小中学堂,学改装,学剪辫,学来了半人半鬼;
中教习,西教习,非中非西华教习,教自由,教革命,教出些无父无君。
——《南亭联话》
以上诸联,都是以近乎口语的笔调写就,这种情况下的对联也是不避讳句脚连仄的。
龙主笔,龚主笔,龙龚共主笔;
马宾王,骆宾王,马骆各宾王。
——《对联话》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也无忌;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寄园寄所寄》
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
——《楹联述录》
迅雷风烈,烈风雷雨;
绝地天通,通天地人。
——《对联话》
以上对联,没有标题也没写作者,因为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对仗和内容上偏向于对联的技巧性,也就是所谓的机巧联,或者说机关联。它们都是对句基础练习中经常拿出来作为典例的作品。同样,机巧联,在偏重于技巧的情况下,一度也不再强调句脚平仄。
以上,在集句、叠句、口语、机巧四种主要的特殊情况下,对联是可能写出句脚连仄的,它们几乎占据了连仄结尾671副对联的85%以上(有部分可能也是集句我相信是我自己没看出来)。但如果正常写,应当有意识地回避末尾句脚连仄的情况——但凡论及需要回避的概念,总是觉得不容易让人接受,因为毕竟没有前辈大佬重量级人物明确指出,结论的得出完全是依靠大数据给出的规律。
有人可能提出疑问了,你刚说正常写,怎么算正常写呢?其实这可能也是个很主观的概念,但我只能说,我觉得应该这样,看你是否同意了。
前面那篇文章发出之后,引起了好些前辈和朋友们的关注和讨论,有赞赏的有质疑的,更有提供参考论文和数据库的,在此一并致谢,就不一一点名了。希望看到这里也能引发你的一些思考。
最后,还是列举一些对联。上回咱们列举的是《楹联丛话》和《对联话》的吧,这回的对联是来自钟云舫《振振堂联稿·名胜类》(渝城楼外楼一联前文已提及,所以跳过)和俞樾《春在堂楹联录存》的前十副三分句及以上的,两位都算联界真正名家圣手,看看他们是怎么安排句脚平仄的吧。
锦城江楼
在东门外薛涛井畔,时因避祸游此。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只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墅香坟,对此茫茫,百端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钜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散些闲恨闲愁,曲槛回栏,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余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梯俯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
武侯祠
祠中名作空绝前后,纵极思索,不能出其窠臼,而友人逼我留题,强勉构之,不敢悬挂也。
彼天已无意炎刘,当三百年虎斗龙争,竟将正统畸零,收归后主;
我辈亦留心经济,睹四万里狼奔犬嗥,未免穷庐酣卧,抱愧先生。
龙山顶
甲午重九,以家事过此作。
西川以此地为雄,勒马问河山,谁汉谁唐,抛散古今无限泪;
东望觉吾乡不远,持螯念亲故,我歌我哭,思量高上有情天。
杜公祠
此间位置安排,居然广厦,拾梅花能得韵,抚修竹能得声,嘻,先生犹耽咏否?
当日艰难险阻,久作寓公,望湘衡则无家,叩关陕则无国,噫,君子亦有穷乎?
独立千古,拥号诗王,曲沼圆沙,先生之享用尽矣;
离城五里,来寻野老,草堂茅屋,寒士之庇荫远哉。
祠龛
祀杜公,附放翁。
千古两诗人,唐称王,宋称翁,试商量五部洲,异景奇题,如何著笔;
四川一文薮,扬之赋,苏之字,若会同小科举,标新领异,孰可抡元。
萧曹祠
制军辕内,代各房吏作。
三章法,挽回造化心,两相齐名,有创者必有守者;
万年基,定在刀笔手,一行作吏,效古人亦效功人。
江右一楼
大局面,横撑半壁天,自蚕鱼辟国,仪错甃城,扬马抡文,金元耀武,急抢抢,雷轰电掣,空教柳怨花愁,有风月便登临,何须想到千秋着些烦恼;
小经营,遂出山川秀,看玉垒南峥,刀州北时,灌流西抱,锦水东缠,荡悠悠,翠绕青围,都入酒怀诗眼,好乾坤要收拾,方识从前诸老误尽江山。
渝城楼外楼
为某代作。
洪荒开辟数十万年而有此楼,按天文,批地脉,据佛图,厂仙阁,扇巍显翼,以成钜观,其惟大人乎,为能等量乾坤,荣镜宇宙;
长江逶迤七千余里而入于海,经字水,汇嘉陵,通巫峡,接瞿塘,烦灵载英,中结名汇,至如我辈者,政当吟弄风月,啸傲烟霞。
五福宫
俺游子遍落游踪,随地支筇,七尺躯卸却名缰,两只脚登开利锁,抛残热血,不离红豆坡前,嘻、嘻、嘻,某只想一年中三百六十日,都靠楼边水边,快乐哉,将甚么攀连我去;
这道人有些道气,凭高立庙,几声钟打出世界,半枝杖击破禅关,掀起枕头,已是黄粱熟后,哈、哈、哈,你看那满城内数千万众生,还是醉里梦里,天晓矣,可疾忙唤醒他来。
以上钟云舫《振振堂联稿》
孙莲叔红叶读书楼联
此莲叔读书处也。楼凡三折,故其家人呼之曰“曲尺楼”。客至辄留宿其上。
仙到应迷,有帘幙几重、阑干几曲;
客来不速,看落叶满屋、奇书满床。
新安汪村关庙联
庙在汪村水口,并祀张雎阳,上有文昌阁。
威名满华夏,真义士、真忠臣,若论千载神交,合与雎阳同俎豆;
戎服读春秋,亦英雄、亦儒雅,试认九霄正气,常随奎璧焕光芒。
河南汝州关庙联
吾乡人之商于汝者,以此庙为公所。丙辰年余行至此,乡人乞题。
庙貌遍尘寰,此间地接许昌,请看魏国山河徒留荒草;
轺车遵汝水,使者家居苕霅,愿与故乡父老同拜灵旗。
苏州积功堂联
乃掩骼埋胔之公所也。司事者乞题。
积累譬为山,得寸则寸,得尺则尺;
功修无幸获,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舅氏平泉姚公挽联
公于诸甥中极赏余有天才之叹,以第四女女焉。又尝著《畴经》,衍九畴为八十一畴,命余成其书。至今不果。无以见公地下矣。
宅相托空谈,恕盛德如公,后起自应能继美;
馆甥承谬爱,愧畴经付我,至今犹未有成书。
苏州漱碧山庄联
潘玉泉观察索题。不知其为谁氏之庄也。
丘壑在胸中,看垒石疏泉,有天然画意;
园林甲吴下,愿携琴载酒,作人外清游。
潘玉泉观察五十寿联
观察乃相国文恭公之第四子。此联丁禹生中丞极赏之,然观察□不敢当。悬未久,即撤去。
以名父子,生宰相家,有德业事功,文章气节;
当中兴年,祝无量寿,是英雄儒雅,富贵神仙。
小序空字原本不清。——点校者注。
许信臣抚部七十寿联
抚部善谈名理,能以《周易》、《大学》、《中庸》说释典。余戊辰年主其家旬日,抚部每夕出谈,娓娓可听也。
前词苑、后封疆,频年养望湖山,绿野优游共推老福;
内儒书、外释典,每夕纵谈名理,青灯滋味还似儿时。
吴母朱太夫人七十寿联
太夫人乃平斋观察之继母。其孙广庵刺史亦成进士,宦吴中矣。夫人以五月八日生。余与平斋交,因进此联为寿。
有子宦三吴,喜从前治谱流传,已见桐孙能济美;
后佛生一月,愿自此慈容矍铄,长将蒲酒祝延龄。
冯室徐恭人挽联
恭人乃冯少渠明府之室,有贤德,且善词章,工书法。其子听涛茂才曾从余游,颇有声。乃母教也。
为名门大妇,为剧县小君,而疏食,而布衣,尽洗庸庸脂粉气;
以官箴勖夫,以家学课子,是令妻,是贤母,长留落落孝慈声。
以上俞樾《春在堂楹联录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