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杨大年巧对翰林院

2019-02-14 22:16:31浏览:135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马文渊死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已。   宋朝时候,有人在翰林学士院的墙上写了一句上联:    

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
马文渊死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已。

 

  宋朝时候,有人在翰林学士院的墙上写了一句上联:
    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


  句中的“李伯阳”指的是老子。老子是春秋时候有名的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李耳又叫老聃、老子。传说,李伯阳刚生下来,就用手指着门外的李树。后来,他就用李树的“李”做了自己的姓。后来道教的人说老子“生而知之”——刚一生下,就知道天下大事了。墙上的这句上联,说的就是这件事。


  上联出得挺妙,妙在几个地方:第一,前半句人名的姓——“李”得跟一样东西“李树”有关系;第二,“生”是“姓”的偏旁;第三,下半句是个成语,还得用前半句的“生”字开头;最后,整句说的又是古人的一件事儿,而且还采用了对联中的“复字”“析字”等技巧。这个上联够难对的。


  翰林院里头,净是些有学问的人。可看了这个上联,都皱着眉头不言语。过了好长时间,也没人能对出下联。


  一天,诗人杨大年来翰林院找一个朋友。他进了院子,一眼就看见了墙上的题句。杨大年挺感兴趣,就站在那儿琢磨下联。一会儿工夫就借了一枝毛笔,在墙上添了下联:
    马文渊死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已。


  杨大年的下联说的也是一个古人。马文渊就是马援,是东汉初年有名的大将,人称伏波将军。马援一生立下了许多战功。他曾立下过誓言:“男子汉应当勇敢地死在战场上,用马皮裹着尸体回家乡!”后来,马援病死军中,实现了自己的志愿。“死而后已”也是个成语,意思是干事情要一直到死才算停止。


  杨大年的对联实在高明,一生一死,不单是对得整齐,还全符合上联的几条妙处。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庸医名吉生

上一篇:

对联小说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