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疏学浅,不通文墨,如我,在这样的情况下,怀着虔诚与亲切的心情,去瞻仰一座可称为文化地标的建筑,且是一次又一次,一定是有不浅的缘由。故事要从千年前开始说起。
一身贫病的杜甫,或飘游于江中小舟,或旅租于江边小阁,留下了数十首不朽的诗篇,却终因饥寒交迫客死舟中。往事越千年,但充满使命感的湖湘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伟大的诗人,为纪念他而在湘江边修建的杜甫江阁,终于在本世纪初年,屹立在了湘江之滨。
有阁必有联,正如,一条腾飞的蛟龙必有明亮的眼睛。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瑰宝。在面向全球楹联界声势浩大的征联活动中,我姑父的一幅对联脱颖而出,幸运中选。尽管这样的事对于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古典文学功底深厚的姑父来说稀松平常,但我们还是不由自主地为之骄傲与振奋。
我还尚在念中学时,满壁藏书的姑妈家,就是我非常羡慕和喜欢去的地方。在我印象中姑父挺严厉的,但是却长兄如父一般地疼爱和照顾着姑妈的弟妹子侄。虽然与姑妈姑父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但他俩做为我们父辈的长姐长兄,已给我们这个大家庭渗入了一股书香的气质。如果说我的父亲着意将我引入了一个爱书的大门,我的姑父则不知不觉将我领进了一座文学的城堡。从他的谈话间,气质里,我感受到了文学不同凡响的魅力。
而因为姑父对于楹联极深的研究和极高的创作水准,对联也成为了我们这个大家庭最常谈起与最感亲近的雅物。这必得读多少书,做多少思考,才可浓缩成这个中国最小最精炼的文学体裁!可我管不了这些,甚至还由此默默地喜欢上了它。记得高二那年寒假,语文老师要我们每个同学都创作三幅春联做为寒假作业。而我寒假又恰在姑父家里经过了一阵对联之美的熏陶。开学了,语文老师在黑板上誊写了两幅用来讲解。我惊奇地发现,这两幅对联竟然出自于我的笔下。其中一幅我还记得——春雨一点千枝竞秀,爆竹一声万众欢腾。另一幅稍长,每联有十一个字,已经一点都没有印象了。老师那次很认真地将这两幅幼稚的对联当作范文来剖析,甚至我那个上下联中的以“一”对“一”,他都给予了肯定。老师坦承这对联并不是怎么的好,可是他更知这只是出自于一个十六岁的、初识文字的少年,她热爱这样的文学体裁,她需要很好的鼓励……这必将铭记且感动一生的鼓励啊!我也确信这件小事,这世上只剩下我一人记得。
杜甫江阁建成后,姑父的对联也被刻制悬挂上了江阁之上。大概还是二零零五年的时候,我的丈夫正在长沙工作。我们带着孩子,越过橘子洲上宏伟的大桥,又漫步沿湘江来到了杜甫江阁之下。举头仰望,虽并不高耸入云,但庄严肃穆,又因有亲人的文迹留于此而倍感亲切。一层层一幅幅地寻找,直到登上最高的一层楼,才看到了姑父的对联。“江阁驻诗魂,合与草堂同不朽;星城舒画卷,宁教天府独争先!” 姑父的对联,与门楣额匾上的”杜甫江阁“几个大字一起,形成了这座建筑气宇轩昂的封面。脚下,湘江水汤汤奔流;对面,岳麓山巍巍耸立。杜甫的浩气诗情,携衡岳之长风荡过,亦刚亦柔亦悲忧,千年不止。
昨天,在时隔十一年后,我与姑父的女儿,我的表姐,再一次登上了杜甫江阁。表姐的心绪自是更甚于我之上的激动。这些年,表姐利用业余时间,不懈地收集与整理她父亲早年发表的散文、小说等作品,并一点一滴地写下了许多回忆性的文字。她早已是她父母文学创作上的得力助手与传承佳人。此次,她特意而来,登上江阁,抚摸着父亲的名字,朗诵着父亲的作品,让做为旁观者的我,亦为之动情动容……这只是她父亲浩浩的文学生涯中,安放于此的二十四个字而已,却也令她格外地尊重与珍爱。这便也是每一位父亲,对于自己儿女独一无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