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多美的春联!听着孩子们朗朗吟诵,仿佛人间美景尽在眼前。
我念小学时的课本虽然没有现在的这么丰富多彩——引导学生积累春联,但缘于一种天性上的爱好,小时候的我每年一到春节,就喜欢挨家挨户去看那红底黑字的春联。刚开始是一团朦胧的喜欢,到后来是沿路寻找佳句品读。即便是平时在无意中瞅见人家门框上的好句,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喜悦荡漾在心头。在那教学资源贫乏的年代,春联是我这农村孩子最早的课外读物。在那只言片语,著墨无多的文字中,既有叙事绘景,也有写意抒情,妙趣横生,正是“浅深皆成趣,雅俗均可赏。”它作为一种文化融入我的血脉。
小时候,每逢岁末,哥哥得在奶奶的催促下挥毫写春联.而我呢?照例是个备笔铺纸的小帮手。不知从何时起,哥哥教我贴春联,他说:“站在门外,面对门,右边门框贴的是上联,左边门框贴的是下联,这可含糊不得。”他还特意在上联的背面上方点一下墨,作为记号。我等哥哥一写好,就乐颠颠地煮浆糊搬木梯贴春联去了,那心境仿佛在完成一件神圣的任务。
经常看写春联,我内心也蠢蠢欲试,就临帖学写毛笔字,怎奈临来摹去,不见长进,蹩足的字体始终不敢随意出手。有一年,又到写春联时,哥哥似乎看出我的心事,叫我试试。我又喜又怕,我多想试,可又怕字写得不好看,让人见笑。在我犹豫不决时,哥哥被同学拉去喝酒,奶奶又催得紧,形势所逼之下,我只好研墨落笔献丑了。奶奶在一旁笑吟吟地为我铺纸,还一个劲地夸我比哥哥写得还好看呢!可春联贴上去后,客人们总会“赞叹”一句:“女孩子家能写得这样的毛笔字,好!”评语里加了“女孩子”三个字,我听出人家是降低标准欣赏的,但我爱写春联的痴心不改。从此,哥哥也索性把这任务交给我了,而我有自知之明,大门上的那一对,还是请哥哥亲自出马。但如果遇到哥哥忙,我就只好全部代劳了。后来,邻居的写春联任务也交给我了。经过几年的磨炼,我写字的功夫稍有长进。更喜的是每次提笔写春联时,奶奶总会放下家务,忙里偷闲伴我身旁,脸上尽是欣慰的笑。我出嫁后,哥哥又培养出一批写春联的新手来,那就是我的妹妹、侄儿、侄女他们了。但有时他们会偷懒去买印刷成品的春联回来贴。我回娘家时总觉得那春联再精美也不如自家写得亲切。
但不管怎么说,红通通的春联是春节里最具代表性的一道风景,增添了新年到来喜气洋洋的气氛。春联往往会保存一年,待岁末才换新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因此,只要你有心,一年到头,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春联品读,心情好时,去读吧!心情欠佳时,也去读吧!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性情,不管是写景的,还是祈福的,那字里行间都充满对生活的歌颂、对人生的憧憬。常读春联会让人拥有美丽的心情、美好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