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春联的故事-清正传家远

2019-02-14 22:52:14浏览:16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张贴春联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正所谓“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增添了节日的欢乐祥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张贴春联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正所谓“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增添了节日的欢乐祥和气氛,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我们家也不例外,每年春节,大家庭团聚,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集体回到农村老家的房子里张贴春联,而春联的内容始终是那一幅“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是许许多多的中国家庭常用的一幅春联,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然而几十年坚持不变在大门上张贴同样的春联,这样的情形恐不多见。



过去,我也认为这只是个习俗、形式,如此而已,尽管父亲多次强调,这是作为家族长子长孙的爷爷在世时最喜欢的一幅春联,但我从未往心里去,从未用心考虑过这件事。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逐渐地体会到这幅春联的深远意义、沉重份量和它体现出的一种家道传承,从爷爷和父辈们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一种忠厚敬业、与人为善、勤勉节俭的精神在代代薪火相传。爷爷年轻时担任管区的会计,管区相当于现在几个村的联合,曾读过私塾的他,双手会打算盘,又能识文断字,所以被大家推举担任这个角色。在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那个年代,他经手的账目从来没有发生一丝一毫的差错,他个人从来没有拿过公家的一针一线和一粒粮食。由于家里人口较多,常常挨饿断炊,爷爷就用柳条织筐编篓,到四邻八乡去换点粮食。尽管奶奶经常抱怨爷爷做了多年的会计,没有沾上公家一点光,然而四邻八乡的村民提起爷爷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的公道正直、他的厚道善良。因为有私塾的底子,爷爷能读书看报,特别是通过广播收听杨家将、岳飞传之类的评书,然后给我们讲里面的故事,我们从小就懂得了对岳飞、杨家将爱国忠臣的崇敬向往,对秦桧、潘仁美卖国贼的痛恨与唾骂,形成了爱憎分明的坚定立场和对民族英雄的朴素情感。现在有许多的青少年,崇拜明星而不是民族英雄,羡慕大款富豪而不是科学家,我常常在想,原因都在孩子身上吗?爷爷对孩子读书有着超乎常人的重视、执着与认死理,克服种种困难,想办法供子女们读书,晚年强调督促儿孙们上学,如今家庭里出了7个硕士,3个博士,从小学教员,到大学教授,从乡村到京城,大都工作在教育科研战线,依靠自己的努力忠诚的贡献着,踏实的工作着,真的实现了他喜欢的诗书继世。



父亲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扎根乡村教育,在那个年代,有这个学历的人纷纷改行到政府机关做事,作为贫农出身,又有共产党员身份,但他没有动心,在一个学校工作了几十年,在建校时亲自参加建设,用身体背石头时,砸断了腰骨,虽痊愈,但毕竟留下硬伤,一到时阴雨天就疼痛,虽然没有工伤的认定,没有国家的报销和赔偿,但他至今毫无怨言,而且认为,从挨饿到吃饱,从草屋到瓦房,这应该感谢社会,感谢共产党,这让我感到奇怪,并认为他太迂腐,甚至背后笑话他是百分之百的老布尔什维克。难能可贵的是,在七八十年代,他把一个乡村学校打造成了升学率全县多年第一、学习风气浓厚的名校,连续多年在全县广播表扬,40年的教龄,30年的校长,可谓桃李满天下。过去他经常收到学生的信件,现在也常有学生来看望他,一个在北京工作的学生只要回老家就一定去看望他,一个当厂长的学生,每年给他送一箱自己厂子生产配制的酒,一个医学博士的学生移民美国后,专门给他寄来了抗过敏的药方,在家乡同样在四邻八乡有声誉。父亲最引以为自豪的是他的清清白白,堂堂正正,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他从没有占过公家的便宜,更没有收过别人的一块糖果。退休后的他生活简朴到寒酸,旧家具,旧衣服,给他买的新衣服不值得穿,却时常周济亲戚邻居,常年省吃俭用的他,给身患重病、生活困难的一个亲戚送去一万元,大家族中考上大学的孩子都能收到他的礼物,逢年过节,把他的一些新点好点的衣服送到村里的敬老院,送给村里残疾生活困难的家庭。逢年过节,他总是反复交待我们年轻人,我们家的人,几辈子都是忠厚传家,务农教书,你们在外面一定要好好工作,本本分分,要与人为善,不求升官发财,只求平平安安,清清正正。年轻时的我曾经不以为然、表面敷衍,甚至反感他的迂腐说教,现在的我越来越越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老人对子女的牵挂与嘱咐,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内心表白真情流露,更是一种家风和家道的传承。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从伟大人物到普通公民,从名门望族到寻常百姓人家,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成长,在家风熏陶中步入社会。家风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社会声誉,而且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内涵。正如习进平总书记在他的讲话和著作中多次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让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传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累积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何世屏:道尽辛酸的楹联

上一篇:

由重庆旅游宣传语想到的对联趣事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