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太白书堂,又名“太白书舍”,俗称“李白读书处”。坐落在九华街芙蓉桥畔,由祇园寺上行百米即至。
九华旧志记载,李白在唐天宝、至德年间,先后应好友秋浦县令崔钦、青阳县令韦仲堪之邀请,“五游秋浦”、“三上九华”。李白远眺松雪,见九峰如莲花,吟出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九华绝唱,改九子山为九华山。后来,在赠韦仲堪的诗里再次赞叹:“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李白在友人的陪伴下游览了九华前山,喜欢东崖峰美景,“卜居九华龙女泉侧”。在青阳县令的帮助下,盖起了茅屋三间,在此读书赋诗,优游山水间,度过了一段短期的隐逸生活。并留下了“太白洗砚池”、“金沙泉”等众多遗迹以及金钱树的美丽传说。
谪仙风流,勾起了后人无限向往之情。遗憾的是,到南宋庆元年间,书堂荒废,令来访的左丞相周必大颇多感慨。南宋嘉熙初(约1237年),青阳县令蔡元龙访求遗迹,在化城寺东侧(现址)重建太白书堂,后人又称“太白祠”,气象一新。元初诗人陈岩有诗吟道:“兰芷春风满地香,谪仙曾卧白云乡。山间精爽今犹在,落月时时见屋梁。”明弘治、正德年间,王守仁两游九华,屡诣书堂凭吊,赋有“谪仙栖隐地,千古尚高风”;“寺僧传旧事,词客吊遗踪”等诗句。
千古沧桑,太白书堂历经兴废。据统计,太白书堂此后又先后经历了八次重修与重建。现在我们看到的太白书堂,是由国家投资,九华管理处在1988——1991年重建。书堂面积1800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1988年刘海粟为此题名。太白书堂主楼高大庄严,为徽派两层楼阁。仿古建筑,木质构架,雕梁画栋,色调对比鲜明,古朴典雅。书堂第二层,敞厅堂,有藏书阁,并内陈高档文房四宝,名人书画。曾经接待过很多江泽民同志等中外名人。
书堂还建有茶楼等其它建筑,其布局傍清溪荷塘,后院长廊回绕,亭台楼阁相间,青砖灰瓦,厚重端庄,古色古香。有古石桥一座,溪流潺潺,树林茂密,鸟语花香。书堂内有两株千年古银杏,树高25米,四人合围不及,枝繁叶茂,参天耸立,相传为李白手植。树下有太白井,泉水甘冽,溢流不竭。夏日凉风习习,荷花飘香。秋雨淅沥,多少楼台烟雨中。“九华尤物重君题,尚构书堂卜一栖”;“斗酒百篇千古事,江山无限白云纸”。坐在亭子里,徘徊长廊上,可以品茶,吟诗。游人至此,会感到一种无言的宁静,心灵好象得到一种净化。“人藉山之钟秀,山藉人以传奇”。当代学者刘子荫先生撰写对联:
九子改九华,一字千秋,学士与名山并寿;
一堂伴一井,九天三色,先生有明月共樽。
这幅对联,珍藏着李白浪迹行吟笑傲王侯的荣耀,铭刻着世代九华山人的景仰与思念。
太白书堂初建时仅茅篷数间,却开创了九华山文人建书堂之先河。此后,费冠卿书堂、罗隐书堂、杜荀鹤书堂、滕子京书堂、阳明书院、甘泉书院等二十多座名人书堂相继建成。十方丛林满九华,名人书堂遍九华,构成了一道独特的名胜景观。“四壁云山拱圣境,九华烟景播文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促进了了九华山及周边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