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甘露禅林”现代汉语中解释为"甜美的露水"象征着佛教象甘美的露水慈润人间。
甘露禅林又称甘露寺,位于市中心城区中州东路,曾是南阳市首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阳历史文化名城内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群,它面临南阳清代古驿道旁,紧挨奎章阁和古石桥,桥北有道教的河大王庙,又靠近梅城公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2002年3月21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与琉璃阁、琉璃桥合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甘露寺在白河岸边,从前这里种植着茂密的松杉和枇杷,临白河、温凉河护城河三河交汇,此地井水沁人心脾,村民称为“甘泉”。随后信奉者捐资建寺,就在破土动工前夜,松针尽挂甘露,人称奇迹,故得“甘露寺”名。
2
南阳有"四大寺八大庵"之说,所谓四大寺是南阳故城的东西南北相对称的四大佛寺院,甘露庵便是八大庵(广福庵、药师庵、准提庵、净土庵等)之一。由于历史的久远和历史的原因其它庵已被湮没,唯有甘露庵依然存在。
据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载:"甘露庵在东关琉璃桥南,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由南阳总镇周邦宁创建"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其建筑与古建奎章阁相近,从庵内登阶可入阁中。庵中建筑分三重,现存建筑为硬山式,前殿带卷棚、中殿、后殿、南北厢房(现存18间)原前殿长10.98米,进深6.44米,檐高3.22米,南北厢房各三间对称,长10.6米。进深4.63米,中殿三间长12.17米,进深11.15米,配房三间长7.5米,进深6.27米,"山门前原有莲花须弥座影壁一座,旁有一井,山门前原有石碑六通,毁于58年,山门内原有四大天王塑像和房梁同高,后殿内有铁铸的十八罗汉像,在1928年冯玉祥主持河南政务时毁掉。
据《南阳市志》第854页中介绍甘露庵说"甘露庵建于康熙二十一年,民国年间有地产700余亩,僧众七、八人......。"
3
南阳历史文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消散湮灭。惟有,甘露禅林矗立在南阳历史和现代的交错之地,风花雪月,时尚与典雅,沉淀与通达,尽在这里。
曾是南阳市首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阳历史文化名城内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群,它面临南阳清代古驿道旁,紧挨奎章阁和古石桥,桥北有道教的河大王庙。
我查阅资料和互联网,并没有见到甘露禅林的石楹联的文字记录。早晨从孔明路如中州东路梅城公园,看到解放广场人来人往。
奎章阁一如往常,只是多了风铃,七八个匾额,两棵松树,一通寨墙。我审视甘露禅林,一字一句的读:
甘露禅林
近城开净域插脚不染凡尘,
临水闢禅関回头即登彼岸。
因应这句话,这幅楹联通达白描、哲思辨证、语境于道,也是一个令人遐想,甚至浮想联翩的地方,会猛然一拍大腿,对就是这样,一切就通透了,这就是文化的厚重感和惊醒感。
这幅楹联把甘露、禅林、近城、临水,八个字写了甘露禅林的具体方位和原风原景,惟妙惟肖的素描了下来。不染凡尘,即登彼岸,把禅意灵动之气,在白河明月轩和梅花寨之间徘徊的清净无为之通达,如大暑清凉自在。地方不大,却能抒怀,文字不长,意味深远。
4
文化换一个衣服,就显得精神焕发。我站在奎章阁下,耳边是蝉鸣和风铃声,凝望这幅楹联。
临水,指的是临近白河水、温凉河、护城河,这里是三河交汇之地。中国古代讲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为大,三河汇流,会是临水的最大气象。
近城,说的是此地离古宛城不远,距繁华事散逐的尘世很近很紧。以地理位置说大道理讲大哲学,满是教化者智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彼岸在哪里?原风景已荡然无存,现在的梅城公园修滨河路之前应该只是一片河滩。临近菜市街和宛城驿。只闻车鸣人声,不见匆忙穿梭,梅城公园,水门左右,明月桥畔,杨柳依依,波光粼粼,心底无私。
禅关,就在观望中赞许彼岸的真谛,彼岸的真谛在经声佛号中得以诠释。水在歌着过去的岁月。登岸的旅者、求生的欲望之人,还有踱着方步的生意老板,踏入小小的寺院,相逢一笑便胜过千言万语。河在日夜奔流,把彼岸与彼岸揉在了一起。
站在这个地方,南阳的七十二街,七十二景,尽在此处。就像穿过奎章阁进入琉璃桥漫步河街和河大王庙,该有的诵颂回荡在彼岸,彼岸于是就沉浸在如血的朝阳之下上。什么在心头?袅袅的炊烟与缭绕的檀香净化着急功近利的胸膛,胸膛里便充盈着智者的叹息。不要苦苦地追问彼岸具体的方位,彼岸在你心中,我心中,他心中。准确地表达应该是,在所有人的目光里。掸去尘埃之后,哪个地方如同心灵一样,净得难染凡尘?错就错在,我们常把彼岸当此岸。
这其实也是一个城,只是近城临水之便。站在古宛城的边上,回忆起来是不是也和这个尘世和城市一样有一种淡淡的痛,围城进进出出,喧嚣浮尘,徘徊不定,顿悟了,一起就自在飞花轻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