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聘智力与文凭的较量(小故事)
数年前,国外有一家大企业面向全世界招聘一位该企业的全球营销总裁,应聘者有上千人之多。经过了首轮笔试之后,只留下一百人进入第二轮面试,其中中国人的比例最高。面试过后,只剩下5个人,其中美国人2名、德国人1名、法国人1名和中国人1名。
在所留下的这5个人当中,这位中国人的笔试成绩最高,面试成绩位于第二,因此,他对前景充满信心,似乎胸有成竹。
一周之后,这5个人同时接到了来自该公司的书面通知,通知说:经过本公司对您的考察以及您出色的表现,现在本公司十分荣幸地通知您,您已经被本公司录用了,希望您于某月某日到本公司人力资源部报到。
可想而知,每一个收到通知的人一定是兴高采烈的。这位被录取的中国人为了以一个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上司的面前,他特意花了数百美元买了一套名牌西装和一个名牌皮包。在报到的前一天晚上,他兴奋得一夜未眠。他通过越洋电话,把此消息告诉远在中国大陆的父母和朋友们。他的妻子,也高兴地为丈夫明天的报到而精心准备着一切。显然,在这对夫妻喜笑颜开的脸上,看到了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幸福的喜悦之情。
报到那天上午,这5个被“录取”的几乎同时来到了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相见之后,他们都觉得有些迷惑不解:怎么来这么多人?我们中间到底谁被录用了?
不一会儿,只见负责本此招聘的一位副总若无其事地走了进来,他微笑地看了看大家,说:“在隔壁会议室的会议桌上,有5本书,在这些书的第3页和第4页之间,夹着你们的录取通知书,现在你们就去拿吧。”
话音刚落,只见他们迫不及待地冲了出去,领头的就是这位中国人。
但是此刻,只有一个美国人没有出去,他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于是,副总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拿通知书?”
这位美国人冷冷静静地说道:“当我看到其他4个人来到这里的时候,我就知道,你们的考试其实还没有完。当您说让我们去隔壁会议室会议桌上的书中拿通知书的时候,我立刻发现,这就是您的最后一个考题。因为每一本书的第3页和第4页实际上是一张纸,它们之间根本就不可能夹东西,所以我就没有动,我相信我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副总的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过了一会儿,冲出去而一无所获的人回来了。这时,副总正紧握这位美国人的手,并向在场的人宣布:“此次全球招聘,最终以录取这位聪明机灵的伙伴而结束。因为他经受了最后一次考验,他以他出类拔萃的智慧嬴得了他应该得到的这个职位。在此,我们向他表示祝贺!”
掌声,在一片茫然的气氛中稀稀拉拉地响着。
毫无疑问,这次应聘,当他们知道其中原委的时候,似乎都在责怪第一个带他们下意识冲出去的中国人。当所有失败者的眼光都射向那位中国人的时候,这位中国人似乎显得有些委屈,因为自从他接到那份通知书的那一刻起,他压根就没有想过还有最后一道综合智力题像陷井似的在等待着他。
这位中国人想,既然笔试他是第一名,而面试又名列前茅,按照既定思维惯性所得出的中国化结论,成功无疑是一个铁定的事实。然而,当掌声响起时,他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另类者。更让他感到无法接受的是,那位最终被录取的美国人居然连大学文凭都没有!而自己却是名牌大学堂堂的博士毕业生。他似乎感到不公平,但又找不出任何不公平的理由。于是,他就陷入了一种极其苦闷的痛定思痛:成功在面对中国与美国这样两种不同的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考试成绩究竟意味着什么?难道高学历就意味着高能力?书本知识在如今这个充满变数的现实中究竟能起多大作用?我们从小在一种模式化教育中,是否已经失去了思维的灵性?我们是否只能算是一个“单向度”的考试成功者,而难以在如今多样性的世界里施展拳脚?—这不就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后遗症吗?
注: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山村求职面试技巧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