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人生的4阶段,你会怎么过?

2019-03-05 12:26:45浏览:606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个女孩,交往一段时间后那个女孩离开了他。他非常苦恼,于是就去请教他人。  他遇到的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个女孩,交往一段时间后那个女孩离开了他。他非常苦恼,于是就去请教他人。

  他遇到的第一位老师姓孔,孔老师对他说:你有什么好痛苦的,如果女孩嫌你没文化,你就要发奋读书,如果她嫌你没有房子,你就发奋工作——这就是儒家老师,他教小伙子锲而不舍,百折不挠。

  小伙子继续往前走,碰到一位姓李的老师,他说:年轻人哪!为什么要将自己弄得这么狼狈呢,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就是道家老师,他会要求顺其自然。

  小伙子继续走,这时释老师来了:小伙子啊,人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更何况爱情呢?不如都放下吧——这就是佛家老师,他会要求你看破红尘,彻底放下。

山村阅读配图

  小伙子迷茫了:都是先哲思想,都是好心老师,究竟该听谁的呢?

  这个故事解释了“儒释道”三家的基本观点,但这其中存在一个根本问题:传道者忽视了人生阶段性的差异,人生从来都是一段一段的,不同的人生阶段应当以不同的人生哲学来规范,对于“儒释道”而言,人生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真——童者真也(大学毕业前)

  这一阶段的特点为:涉世未深,童心未泯,无忧无虑,天性纯真。孟子所曰“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指的正是人生之“真”。

  “童”意为童心,其特点是“童心未泯,天性率真”。在这个阶段,应该遵循孩子的天赋禀性,任其自由选择。不要将父母未完成的梦想全部强加到孩子身上,让他们自由发展。此时若是过早的灌输任何思想,恐怕都是拔苗助长,不合时宜。

  因此,这是童稚的、自由的阶段,这个时候,不如遵循自己的内心,做一些想做的事情!

  第二阶段:执——儒者执也(大学毕业至不惑之年前)

  这一阶段的特点为:全面涉世,独立担当,争强好胜,自以为是。孔子所言“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指的正是人生之“执”。

  这是人生的鼎盛时期,人的心智与欲望被打开,你有手表我没有,你有房子我没有,你有车子我没有,我就嫉妒你,就这么简单。交往都是有选择性的,为我所用。还有潜能与创造力最大程度的被开发。这一阶段应当以儒家的思想来统领内心,该求功名就去争取,但是也要适度,该成家立业的成家立业,肩负照顾老小等等责任。

  这是需要进取的阶段,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在这时。

  第三阶段:顺——道者顺也(不惑之年至耳顺之年前)

  这一阶段的特点为:全面反思,认清自我,张驰有度,随顺而行。老子所说“无为而无不为”,指的就是人生之“顺”。

  所谓四十而不惑,人一旦临近四十,就要学会反思与修正,明白自己能力大小要与目标相匹配,是梨子就不要做苹果的梦。要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有哪些事情做得正确,哪些事情不适合自己。总的来说就是要找准自己,顺其自然。

  总的来说,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的话,那就是“不知其可”了。

  第四阶段:空——佛者空也(耳顺之年至天年之前)

  这一阶段的特点为:放下一切,目空一切,不执不着,无法无天。释氏所指“凡所有相,皆是虚幻”,指的就是人生之“空”。

  人一旦走入了这个阶段,就要学会将思想清空,将心境放空。空,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一种境界,不为名利物质所纠结。穿越物质,走出羁绊,让空灵的佛家思想全面进驻内心。“无法无天”正是高度看空阶段的最高境界。

  人生是一段一段的,走着走着,日头便斜了,日子便静了,日月便空了。空出来的地方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它的名字叫安祥。

  要快乐,你得知道下面几点:

  你的烦恼来自你自己

  万物要遵守天道,顺应自然。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莫之命而常自然。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粒种子,如果你是一粒苹果种子,就好好长成一棵健康的苹果树吧,不要做梨子的梦。根源于无明的烦恼会让人陷入执迷不悟的泥淖。

  你的执迷来自你的患得患失

  老子又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工作、生活之中,人人捧你,战战兢兢,人人踩你,愈加惶恐不安。

  但心静即可破天下局。不为身外之物所累,不为形役,不患得患失,心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心灵的超越在于悟道

  西哲叔本华归结出人生本质的痛苦,而东哲老子几千年前早已在探讨人生之道。什么是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因“可道”,“道”才值得追索探寻,因“非常道”,“道”才可归纳众生相,流传久远。天地万物的一切变化均在道的主导、掌控之中,没有任何事物能超越道。万物要遵守天道,顺应自然。而不顺,当然就没办法快乐了,痛苦就这样跟随着你了。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十大经典管理哲学故事

上一篇:

让你人生更幸福的十五个智慧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