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大班社会教案:垃圾车引发的争论

2019-01-30 11:32:12浏览:98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背景:在开展我要上小学的主题中,孩子们背上书包体验着上小学的自豪感,对小学生活既向往又疑惑,许多孩子都问:小学到底是上样

背景:

在开展“我要上小学”的主题中,孩子们背上书包体验着上小学的自豪感,对小学生活既向往又疑惑,许多孩子都问:“小学到底是上样的呢?”我们便组织孩子们去参观小学。在参观小学的路上,孩子们被停在路边的垃圾车吸引住了,引发了一些争论。

实录:

我顺着孩子们的视线望去,原来是垃圾车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在津津有味地议论着什么。我想:此时,我何不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让大家来讲一讲垃圾车的事呢?

“垃圾车里的垃圾运到哪里去了呢?”

随着我的提问,我们谈到了垃圾焚烧场,又谈到了家里的垃圾扔哪里,以及小区里对垃圾的分类,垃圾桶上的不同标记。

班中的卿卿提到“塑料瓶子是不能烧的”,安安问:“为什么不能烧呢?”“是不是瓶子烧不掉呢?”

孩子们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我笑了一笑,觉得还是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比较好,就没有马上解答孩子们的问题。回到幼儿园,孩子们带着疑问,一起看斌斌拿来的百科全书,图茂并文的百科全书解决了孩子们的问题。

“那么大一个垃圾桶,叔叔把垃圾倒进垃圾车里会很辛苦的。”阳阳感慨道。

这时,卿卿说:“不辛苦的,因为我看到垃圾桶底下有轮子,垃圾车上有钩子,这样可以把黑桶钩起来,倒起来就方便了。”

孩子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总是观察的那么仔细,连细小之处都注意到了。我想,有活力的课程就应该这样,主动追随幼儿的生成活动,才能使幼儿真正有所收益。

反思:

大班的孩子们,由于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直接刺激,能够引发他们的间接经验;一个孩子的经验能够引起其它孩子对相关经验的回忆、联想甚至推论,从而产生“一呼百应”、“举一反三”等现象。

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应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缜密的知识作为 判断和行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教师能抓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以适当的方式去接, 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给孩子。当孩子生成问题时,教师的有效回应便成为问题能否保 持、能否开展、能否深入、能否解决的关键。

幼儿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形象性,知识的获得建立在大量的感知的基础上的,教师只有善于抓住一切教育契机,适时地鼓励幼儿自己寻找途径来解决问题,自主地获得经验、知识。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争创2011年“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工作总结

上一篇:

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