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谢师宴的由来与传统礼仪

2019-01-25 23:30:14浏览:61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下面给大家介绍谢师宴的由来与传统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哦!古时候的谢师宴有许多称谓,最早叫做鹿鸣宴,起源于唐代,是地方官

下面给大家介绍谢师宴的由来与传统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哦!

古时候的谢师宴有许多称谓,最早叫做“鹿鸣宴”,起源于唐代,是地方官员为本地通过乡试的新科举人举行的一种宴请,时间一般在放榜次日。因宴会上演奏《诗经》中的《鹿鸣》助兴而得名。之所以有“鹿鸣宴”这个称呼,是因为古人常常以“鹿”来象征官场仕途上的“禄”,而“鸣”意为天赐。举人作为仕途的开始,吃顿鹿鸣宴当然也别有一番意义。到了明代初年,菜肴中还真的出现了鹿肉,此宴便成了名副其实的鹿鸣宴,一直盛行到清末。

到了宋代,随着朝廷对人才的重视和经济的日益繁荣,以学子为主角的宴请同样盛行,聚会规格也更高,出现了相当于国宴的“琼林宴”。在礼部会试后,紧接着进行的便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后,皇帝宣布完登科进士的名次,各归其位,便设宴庆祝。因为一般都在皇家园林“琼林苑”设宴,故因此而得名。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考取状元后,应邀参加了琼林宴,还特意赋诗一首表达内心的喜悦:“奉诏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

元明清三代,谢师宴又称作“恩荣宴”,但内容和形式与前代大同小异。古代的谢师宴席,虽然由官方组织,但繁文缛节较多,到了清末,因为内忧外患,民生艰难,基本上成了空摆设。

谢师宴礼仪,讲究的就是礼成于心,而表于形,用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入座的礼仪,弟子规里这样两句:“长者立,幼勿座,长者座,命乃座”就是告诉我们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我们常听说前后左右这几个字,从字的排列看出左在前,右在后,表明在我们中国的传统里左为大,那么在宴请时,我们找到大位后,就很好找自己的位子了。

2、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3、餐桌上的交谈,古语有云“食不言,寝不语”就是告诉我们吃饭时不要说话,讲话要讲方式方法,现在好多事都是餐桌上来谈,那我们应该谈什么呢?弟子规里也有讲到:“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人不闲,勿事扰,人不安,勿话扰”什么意思呢?多说一些正面积极的话,不要东家长西家短的说,同时,如果客人正在吃东西,也不要喋喋不休。自己嘴里含着东西与人说话也是不合礼节的。

4、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尊者(领导、老人等)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现代礼仪里讲究,让菜不夹菜,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要给客人夹菜的时候注两点:一是客人是不是喜欢吃这道菜,二是要用公筷夹。

自古无酒不成宴,谢师宴自然是不例外的。谢师宴敬酒的礼仪应注意以下几点:

1、倒酒的份量:中国传统讲究茶七酒八,就是茶倒七分,酒为八分,以示敬重。现代礼仪有茶满欺人,酒满敬人之说,不管是多少,全在于一个敬字。所以把握好分寸十分重要。

2、握杯的方法:敬酒时右手握杯,左手托杯,这样做除了体现对客人尊重,同时也是为了安全起见,很多时候我们在酒桌上看到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所以自己的酒杯口会低于对方的,如果两个人都讲礼,那到最后很有可能低到桌上的菜里。托杯的好处就是可以在关键时将手延伸也托起对方的杯底。

3、敬酒语言:敬酒一定要有敬酒令。最简单的一种敬酒令是回忆过去、肯定现在、展望未来。学生给老师敬酒,可以说:感谢老师三年来辛勤栽培,才有我今天的成绩,进入大学后,我会谨记老师所教的为人处事之理,更加努力学习。

以上是给大家介绍的谢师宴的由来与传统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哦!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办公室用餐礼仪 在办公室用餐需要注意什么

上一篇:

职场友谊你应注意的哪些禁忌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