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进这个班,迎接我的除了闹哄哄的课堂外,还有那满地刺眼的垃圾纸屑。我没有生气,在孩子们挑衅的目光中,我坦然地走向讲台,又从容地走下讲台,弯下腰,一片一片地捡拾着纸屑,教室里突然安静了下来,接着,我发现有孩子开始捡自己脚下的纸屑。我窃喜,因为我知道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行为征服了他们。纸屑在孩子们的帮助下很快拾完放进了垃圾篓里。然后,我转向孩子们:“同学们,你们看,什么东西如果放在它应该呆的地方,就很美。像垃圾,呆在垃圾篓里就美了。好了,为了我们手上的灰尘都能呆在它应该呆的地方,让我们先去洗洗手!”于是,我们师生排着队向厕所旁的水池走去。|||第二天,教室地面的纸屑果然没有了,可纸屑也没有全部“呆”在垃圾篓里,很多都“呆”在垃圾篓的周围。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应该给孩子们一段时间,这样想着,我便先赞扬了干净的地面,表扬了孩子们保持教室卫生的自觉性,然后,我指着垃圾篓,说道:“如果所有的纸屑都能呆在垃圾篓里就更好了!”|||此后几天,情况虽有好转,但垃圾篓旁还或多或少地丢有纸屑,为了彻底清除垃圾篓旁的纸屑,我召开了“跨前一步,让纸屑归位”的主题班会。没想到,孩子们提出了困难:30多人的教室,一个垃圾篓太少,同学们扔纸屑很不方便,尤其是坐在后面的孩子,扔一次纸屑,要穿过狭小的走道,不小心就会碰到了正在写作业或读书的同学,常常引起口角,所以有很多同学为了图省事,直接站在课桌旁向垃圾篓里扔。我当即向孩子们检讨了自己的“官僚主义”,决定在后面和走道中间各放一个垃圾篓。|||教室的地面开始真正的干净起来,正当我为自己的“人性化”管理所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时,新的情况又出现了,走道上的垃圾篓被一个孩子踢破了!孩子是无意的,因为走道太狭小了,不几天,放在后面的垃圾篓也被不小心踢破了。教室里又恢复成了只有一个垃圾篓的局面,正在我犹豫不决要不要再买两个新的垃圾篓时,一天预备,最后一个垃圾篓被慌慌张张忙着去倒垃圾的孩子打破了。面对着无垃圾篓的教室和30多双探询的目光,我的脑海里突然忆起了很久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一所大学图书馆的木门被踢坏了几扇后,无奈的校方把木门包上了铁皮,但仍无济于事,铁门被踢的坑坑洼洼,无法正常开启。问题被反映到了新上任的校长那里,校长微微一笑,做出了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决定??换成玻璃门!在人们的担忧中,玻璃门却一天天完好无损地伫立着。面对不解,那位校长道出了原因:包铁皮,意味着对学生的挑衅,装玻璃门,表明了对学生的信任。大家恍然大悟。于是,我决定效仿那位校长:“从今天起,教室里不再放置垃圾篓了,垃圾自己处理!”教室里也是一片愕然之色,也是在担忧和等待中,我艰难地熬过了那一天,放学了,教室里的地面仍很干净,忐忑不安中迎来了第二天,我发现有几个同学的课桌两腿之间多了个塑料袋,装着垃圾,后来,这竟成了燎原之势,全班几乎每个孩子都挂上了塑料袋。我暗暗地松了一口气:孩子们终于知道如何处理垃圾了!一月、两月……再后来,孩子们又向我建议:每天每个人都要换扔一次垃圾袋,耽误时间不说,还加大了“白色”污染,不利于环保,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所以,教室应该放置一个垃圾篓,把所有的垃圾集中在一起,由值日生轮流着倒,这样,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说:“那后面的同学怎么办?会不会闹矛盾?垃圾篓旁会不会重新堆满垃圾?”孩子们异口同声:“不会的!我们尽可能少产生垃圾!”从此,教室里又放上了一个垃圾篓,回到了初始状态,但纸屑却再也没有“呆”在垃圾篓外了,直到现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需要一个过程,班主任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在事情不断地变化中抓住契机,作出适合当时情况的决定,切不可操之过急,也不能盲目地作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