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菊科香刺属植物鹿角草GlossogynetenuifoliaCass.的全草,别名小号一包针、落地柏,一年生草本,甘微苦,凉,无毒。清热解毒,活血去瘀。治感冒发热,喉痛,肠炎腹泻,阑尾炎,跌打损伤,痈疽热疖,生于山坡、路旁,或阴湿处。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苏、福建等地。
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生于山坡、路旁,或阴湿处。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地。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四棱形,高30~50厘米,暗褐色,有毛。基生叶密集,具长柄;茎生叶对生或互生,2~3回羽状深裂,裂片线形,宽约3毫米,先端尖,全缘,叶柄较短。头状花序顶生,径约7毫米;总苞2~3列,苞片线状披针形,先端尖;管状花黄色,先端5裂。
瘦果线形,长1~1.5厘米,棕黑色。有四梭,顶端有针刺2枚,长约5毫米。花期8~9月。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四棱形,高30~50厘米,暗褐色,有毛。基生叶密集,具长柄;茎生叶对生或互生,2~3回羽状深裂,裂片线形,先端尖,全缘,叶柄较短。性味:苦,凉。《泉州本草》:"甘微苦,凉,无毒。"《河南中草药手册》:"苦,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去瘀。治感冒发热,喉痛,肠炎腹泻,阑尾炎,跌打损伤,痈疽热疖。《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去瘀活血,通调水道。治痈疽疖肿,小便赤涩。"
《河南中草药手册》:"活血,利尿。"《内蒙古中草药》:"治肠炎腹泻,阑尾炎,感冒发烧,跌打损伤及蛇虫咬伤。"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祛瘀活血。用于急性扁桃体炎,齿龈炎,支气管炎,肠炎,尿道炎,浮肿;外用治带状疱疹,跌打损伤。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四棱形,高30~50厘米,暗褐色,有毛。基生叶密集,具长柄;茎生叶对生或互生,2~3回羽状深裂,裂片线形,先端尖,全缘,叶柄较短。异名:小号一包针、落地柏、小鬼叉子、鬼针草(《江苏野生植物志》),山黄连、土黄连、不怕日草(《泉州本草》),鬼疙草(《河南中草药手册》),刺针草(《内蒙古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小花鬼针草的全草。采集;夏,秋采收。性味:苦,凉。《泉州本草》:“甘微苦,凉,无毒。”《河南中草药手册》:“苦,平。”
化学成分:含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甙(luteolin-7-O-β-D-glucopyranoside),木犀草素(luteolin)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去瘀。治感冒发热,喉痛,肠炎腹泻,阑尾炎,跌打损伤,痈疽热疖。
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有纺锤状根。茎自基部分枝,小枝平展或斜升,无毛。基生叶密集,花后生存,长4-8厘米,羽状深裂,两面无毛,裂片2-3对,线形,长7-15毫米,顶端稍钝,有突出的尖头。
叶柄长2-4.5毫米,与叶轴相接,茎中部叶稀少,羽状深裂,有短柄;上部叶细小,线形。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径6-8毫米,有1线状长圆形苞叶。总苞片外层约7个,长圆状披针形,花后长3毫米,有条纹,上端钝,边缘膜质,稍有缘毛;内层狭长圆形,较外层稍长,长3.5毫米,顶端钝,边缘膜质。
舌状花花冠黄色,长4毫米,舌片开展,宽椭圆形,长3毫米,宽2.5毫米,顶端有3个宽齿;管状花长3毫米,花冠上端4齿裂;花药基部钝;花柱分枝具被微硬毛的长附器。瘦果黑色,无毛,扁平,线形;长7-8毫米,具多数条纹,上端有2个长1.5-2毫米的被倒刺毛的芒刺。花期6-7月,果期8-9月。
药理作用编辑:对消化系统作用:鹿角草(小鬼杈)注射液40g/kg皮下注射,对大鼠、豚鼠幽门结扎性溃疡有显著抑制作用,45g/kg皮下注射,也显著减少小鼠应激性胃溃疡面积;小鬼叉46g/kg还显著抑制小鼠利血平性溃疡发生。
小鬼叉40g/kg、20g/kg皮下注射,均明显减少大鼠胃液分泌量,降低胃液酸度。小鬼叉对离体豚鼠胃肌条收缩无影响;但静脉注射40g/kg,于给药后5-l5分钟就完全抑制在体鸡胃的运动,直至2小时不恢复。小鬼叉腹腔注射45g/kg,显著抑制小鼠肠道炭末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