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上面是一个“奴隶”的“奴”,下面是一个“心”字。这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发怒的时候,就是把自己的心变成了奴隶。民国时期著名的民间教育家、女子教育创始人王凤仪老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恨怨恼怒烦,人生五毒丸。吃了半颗就生病,吃了一颗要你的命。”所以,发怒确实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五脏六腑之所以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病症,全都是和恨、怨、恼、怒、烦这五种不良的情绪有关。那怎么办?我们就要转“怒”为“恕”。“怒”,把“又”字边的棱棱角角磨得圆滑起来,就变成了“恕”。这个“恕”写得也很有味道。“恕”,上面是一个“如”,下面是一个“心”,告诉我们,“如心”才叫“恕”。如谁的心?如对方的存心。你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你才能够转“怒”为“恕”。孔老夫子的弟子来请教他:“有没有一个字我可以终身奉行的?”孔老夫子说:“有,这一个字就是‘恕’。”意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弟子规》上所说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我们不想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不能够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如果我们从早到晚,每一言、每一行之前都能够想到这一句话,那我们的人际关系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什么叫“如心”呢?我们真如自性的心就叫“如心”。那么“如心”是什么样的心呢?是有一种同体的感受。意思是说,我不仅仅和自己是一体的,和他人是一体的,而且和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这个心才叫“真如之心”。当你有了这种心,才能够生起同体的感受。什么叫“同体”呢?就是说,你看到别人很悲伤,你也会感觉到很悲伤;你看到别人很快乐,你也能够从心底感受到那种快乐。这就叫“同体”的感受。所以,“同体大悲”,就是说你和万事万物是一体的,他有伤痛你也会感觉到伤痛,这个心才叫“如心”。现代人的这种同情心,就是和人感同身受的心,却越来越为物欲所蒙蔽,基本上都没有了。我们感受不到身边人的痛苦了。我们看到别人的苦痛,经常是麻木不仁,不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只有“同体”的感受有了,我们才能生起对别人无私无求的帮助之心。古人有这样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间人每一天“朝九晚五”很忙碌,工作很辛苦。那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呢?我们观察一下发现,不是名,就是利。如果没有名,没有利,这件事很多人就不去做了。不能否认的是,还有很多人不为名、不为利,也在辛辛苦苦地努力工作,那背后推动的力量又是什么?就是“如心”——这种“悲心”。“同体”的感受能够把人家的痛苦看成自己的痛苦,这样的一种“悲心”才促使他为了大众的利益付出,无私无求,做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我们转“怒”为“恕”了,就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有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我也经常地引用,也是经常用这一篇文章来提醒自己。为什么经常地引用呢?因为我们自己经常握不住自己快乐的钥匙。这篇文章这样写道: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每个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比如一位女士抱怨说:“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交在孩子手中!还有一个年轻人从文具店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把我给气炸了。”他把钥匙交到了老板的手里!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他的心情。当我们允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现况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一个成熟的人会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种享受而不是压力。诸位朋友,你们的快乐的钥匙在哪里呢?是放在了别人的手上吗?那就赶快把它拿回来吧!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它是在提醒我们: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这句话确实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呢?因为一个真正能够握住自己快乐钥匙的人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那就是我们古圣先贤所说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时时都是在定中,没有什么事能够让他焦头烂额,让他火冒三丈而丧失了定力。所以,我们要时时考验自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都能够坦然面对,面带微笑,这样才不至于失去了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