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读到过作家毕淑敏所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
一位中国女士到北欧的一个国家去做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教授家中做客。一进屋,问候之后,看到了教授五岁的小女儿。这孩子满头金发,极其美丽。这位女士送给她中国礼物,小女孩很有礼貌地微笑道谢。女士情不自禁地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发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可是,这位女士的赞美却没有得到教授的首肯。等女儿退走之后,教授严肃地对她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女士非常吃惊。教授于是向她解释: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的,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可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由此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进入了误区。此外,你还未经她的允许,就抚摸她的头,这会使她以为一个陌生人可以随意抚摸她的身体而可以不经她的同意,这也是不良引导。不过你也不要这样沮丧,你还有机会可以弥补。有一点,你是可以夸奖她的,这就是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
“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教授这样结束了她的解释。
这是一个典型的在“赞美”方面有关中西文化冲突的例子。对于这位中国女士来讲,或者说,对于大多数中国妈妈来讲,看着孩子如天使般的成长,我们便忍不住要感谢上苍的赐予,忍不住要将诸多美好的言辞加之于孩子本身。而且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如果孩子总是被责备,他就会失去自信心;而如果他常常被夸奖,那么,他就会爱你、爱我、爱整个世界,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然而,当经历过这个小事件之后,当这位女士正式向教授的小女儿道了谦,并赞美了她的礼貌之后,每当她看到美丽的孩子,她都会对自己说:孩子不是一件可供欣赏的瓷器或是可供抚摸的羽毛。他们的心灵就像一块很软的透明皂,每一次夸奖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
因此,对孩子的赞美不是没有原则的。这一原则的核心秘密就是:赞美孩子的时候,应该只赞他的努力和成就,不仅仅赞美他的外貌。而即使是努力和成就,赞美也要尽量具体。
因为赞美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