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律异相》,佛教类书,共五十卷,另有目录五卷,南朝梁代高僧宝唱等人纂集。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经译本、本土著作积累渐多,为了便于检索阅读,类钞纂集之作应时而起,梁代此风最盛,《经律异相》即于此时成书。该书按照出世间三乘圣者和世间五趣众生,分为天、地、佛、菩萨、居士、庶人、鬼神、畜生、地狱等二十二部,基本上是直接抄录经律原文类编而成(也有篇目节选部分经文,比如今天这篇故事),引用经律典籍相当广泛,其中不少经律原本已经佚失(后人统计约有一百四十余种),皆赖此书方才为人所知。今天这则故事,《经律异相》标明原出《未曾有经》,又名《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原经文字很长,《经律异相》编者已有删节,此处标明原始出处,整理之时,主要依据《经律异相》原文,偶有几处细节则按《未曾有经》原本调节。
很久以前,有个裴扉阇国,国中有一妇女,名叫提韦,属婆罗门种姓。提韦家境富裕,可惜福报不好,丈夫去世,又没儿子,孤家寡人,独守家中,实在无趣。按照婆罗门的法律:如果有人不愿意活下去,可以自己烧死。其他婆罗门也同去教导,劝她发愿投生那罗延天。要约请婆罗门满一百人,举行大会,饮食完毕,各人牵一头牛,死者要把家中所有物品都施舍给五百个婆罗门。然后在恒河边堆集木柴,自己焚身而亡。这些婆罗门为提韦祝愿:“愿你大小罪恶同时清除干净,来世投生之时,六亲眷属都能获得无量寿命、无穷快乐!”提韦原是虔诚信徒,也同意这样做,于是砍伐木柴,准备烧死自己。
当时国内有位大德沙门,名钵底婆,意为辩才(后文皆称辩才比丘)。辩才比丘精进持戒、智慧多闻,经常用大慈悲心教化全国人,使他们都改邪归正、舍恶修善。
辩才比丘去问提韦:“你搬来这些木柴做什么?”
提韦答道:“我已了无生趣,准备焚烧身体,以此消除罪殃。”
辩才比丘告诉提韦:“须知身上罪业随神识走,并不和躯壳在一块。就算烧掉身躯,又怎么能灭罪?灾祸也随心识产生,心中念想善法,受报也善;心中念想恶法,受报也恶。其他果报都是如此,怎么能在苦恼当中,希望消除罪业、获得善报?幸亏你还没有去做,这种行为实在于理不通。譬如患病之人,饱受病苦逼迫煎熬,又遭恶人辱骂打击,这时病人怎么可能会有善心而不生起愤恨恼怒之心?”
提韦答道:“确实只会生起愤恨恼怒之心。”
辩才比丘又说:“你今生有这些悲苦遭遇,都是前生罪业造成。现在如果焚烧身体,烈火燃烧之后,身体全部焦烂,呼吸尚未断绝,心识尚未断灭,在这种情况下,身心都被烧煮,由于识神尚未离开,因而饱受痛苦毒害,深感烦恼郁闷。这样命终之后还要堕入地狱,痛苦烦恼比起生前剧增千百万倍。又如拉车的牛,对车辆生厌烦,想要弄坏车子,以为那样就能获得解脱;结果弄坏一辆车子,又有一辆车子架在身上。罪业没有穷尽,就算烧毁百千万个身体,罪业因果依然连续不断。正如在阿鼻地狱中,一天之内,生八万次,死八万次,如此循环,经过一劫,罪业才能了结。像你这样只是焚烧身体一次,就想消灭所有罪业,怎么可能?”
提韦诚心请教:“我愿意听闻灭罪的方法!”
辩才比丘告诉提韦:“前一刹那心中产生恶念,就像浮云遮蔽太阳;后一刹那心中生起善念,就像火炬消除黑暗。众生造作罪业根源,都是由身、口、意三业而来。现在应当一心至诚忏悔,发愿从此改邪归正,守持十善,如此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直治成就佛道。”
辩才比丘说完这一番话,就为提韦讲授十善业道。提韦虔心受教,非常欢喜,陈设各种饮食、各类珍宝,恳请辩才比丘留在此地,主持教化。
辩才比丘却说:“你如今接受十善法,就是三宝弟子,只要今后能以十善业道劝化他人,就是你对我的最大报答。你如今已得度,我也不宜留住此地,还要教化其他地方。”
辩才比丘什么财宝、衣物都不接受,飘然而去。
提韦自从听完辩才比丘开示之后,对辩才比丘的开示、教诲没有任何怀疑,一心一意精进用功,信受三宝,广行布施,始终如一。她还运用各种方便,使身旁人受持十善,大众又能再以十善辗转教人。提违知道是三宝让自己获得重生,找到真正光明大路,所以对三宝的信心坚固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