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圆寂日是哪天?农历七月初二

2019-04-12 18:44:21浏览:337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农历七月初二,是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的圆寂纪念日。  莲池大师(1535年~1615年),俗姓沉,名袾宏,字佛慧,别号莲池,乃

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圆寂日是哪天?农历七月初二

  农历七月初二,是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的圆寂纪念日。

  莲池大师(1535年~1615年),俗姓沉,名袾宏,字佛慧,别号莲池,乃杭州仁和(杭州)人,明朝高僧,净土宗第八代祖师。因久居杭州云栖寺,又称云栖大师、云栖祩宏。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

  莲池大师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举诸生,以学行见称。邻家有一老妪,日日称念佛号,师问其故,老妪对曰:“先夫持佛名,临终无病而逝,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师为其语所感,于是寄心净土,并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以自警。莲池大师二十七岁丧父,三十二岁丧母。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决意出家,遂投西山性天大师落发,就昭庆寺无尘律师受具足戒。旋即北游,参谒遍融大师,谕以勿贪名利、一心办道、老实持戒念佛。后参笑岩德宝禅师,归途闻樵楼鼓声而大悟,乃作偈曰:“三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隆庆五年(1571),乞食云栖,见山水幽绝而爱之,遂定居焉。云栖山上多虎,环山四十里内每年咬伤达数十人,师发悲愿,诵经施食,虎患遂宁。师居山修念佛三昧,教化远近,衲子云集,遂成一大丛林。

  万历十二年(1584),编《往生集》,记传古今往生者之事迹。二十年,开法于杭州净慈寺,又兴戒坛之制,行自誓受戒之法。于山中及城内外造放生池,作《戒杀放生文》,诫害物命。弘扬净土,著《阿弥陀经疏钞》等,融会事理,统摄三根,至于渊奥。四十三年六月底,师忽入城,别诸弟子及故旧曰:“吾将他往。”还山之后,设茶别众,众人不明其意。至七月一日晚,师入堂曰:“明日吾行矣。”次夕,师入丈室,示微疾,睽目而坐,城中诸弟子毕至,复开目云:“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众留之,师又作《三可惜》《十可叹》以警众,面西念佛,端然而逝,世寿八十一,僧腊五十夏,塔全身于寺左岭下。

  莲池大师著述等身,有《阿弥陀经疏钞》四卷、《往生集》三卷、《净土疑辩》一卷、《禅关策进》一卷、《梵网戒疏发隐》五卷、《沙弥要略》《具戒便蒙》各一卷、《缁门崇行录》一卷、《水陆法会仪轨》六卷、《楞严摸象记》十卷、《竹窗随笔》三卷、《云栖遗稿》三卷、《山房杂录》二卷等,后由弟子搜集各种著作三十余种,编成《云栖法汇》流通。

莲池大师神奇故事

  隆庆辛未年间,大师乞食梵村,见云栖这个地方山水幽寂,产生了终老于此的志愿。此山本是已故高僧伏虎禅师所居寺庙遗址。居士杨国柱、陈玉如等,为大师建造茅屋三间以避风雨。云栖一带多有老虎为患。环山40里内,每年都要伤害数十人,居民苦不堪言。大师发大悲心,诵经施食,虎患经从此绝迹。

  明朝嘉庆乙丑年除夕那天,大师让汤氏沏茶,茶杯刚放进茶盘里就裂开了。大师笑着说:“因缘没有不散的道理。”初三早上,大师和汤氏诀别,说:“恩爱无常,生死谁也替不得谁。我走啦,你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吧。”汤氏回答说:“夫君先走,我随后出家。”

  万历戊子年间,瘟疫流行,每日病死的超过千人。太守余良枢请大师赴灵芝寺祈祷,瘟疫果然顿止。

  大师道风传播日广,海内贤人豪士,无论在朝在野,无不归心感化。如兵部尚书宋应昌,吏部尚书陆光祖,内宫宣谕张元忭。再如司成冯梦祯、陶望全等,上门请法的,超过百人。他们都是专程前来探求人生大事,闻法之后,无不心服口服,成为大师的入门弟子。

  侍郎左宗问:“念佛能大彻大悟吗?”大师说:“返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

  仁和县令樊良枢问:“心乱妄想多,如何能得到清净?”大师说:“置之一处(心住一境),无事不办。”

  大师邻居有个老婆婆,每日念佛数千,大师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我死去的丈夫持佛名号,临终无病,与人拱手作揖就走了,故而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听后,从此归心于净土,自书“生死事大”四个字,贴在案角床头。且家中戒杀生,祭祀祖先都用素食。

  大师极意禁戒杀生,推崇放生。大师曾赎买寺前万工池作为放生池,并在他80诞辰之际,又增广扩大。在府城中设立上方、长寿两个放生池,每年需指出银钱100余金。在山中设立放生所,专门救赎、放养飞禽走兽,费用全从僧人口中节减,每年约需200石粮食。各放生池所,都设有专门守卫,并定期宣示佛法。即使那些喜欢鸣叫的鸟类,闻木鱼声声,也都鸦雀无声,寂然而听。等到宣示结束,便一齐鼓动翅膀、上下喧鸣,这岂不是生物的佛性吗?是啊!

  有一年大旱,村民乞求大师祷雨。大师笑着说:“我只知念佛,没有什么法术。”众人坚请不已,大师不得已出山,手击木鱼,绕农田念佛。足迹所至之处,大雨随注。村民惊喜万分,争相出资、出工、出木材,为大师造屋。在下地基时,挖出了原来寺庙的立柱基石。大家说:“这是旧云栖寺的。大师福佑我们全村,我们愿使云栖寺焕然一新,让福佑代代相传。”新的寺院不几天就建成了,只是外边没有山门,中间没有大殿,惟有禅堂里住着和尚,法堂上供奉这经像而已,所有一切建筑,都不过是遮风避雨罢了。从此以后,净土法门大兴于世,四海之内的出家人日来归附。大师广开净土一门,普摄上中下三根众生,极力主张执持名号,手著《弥陀疏钞》10余万言融会事理,指归唯心。

  大师生平特别珍惜福报,曾手著32条警语以自勉。到垂老之年,仍然自己洗衣服,倒尿盆,不愿意让别人代劳。终身布衣素服一顶麻布帏帐,本是母亲去世那年做的,直至他自己往生时还在使用,其他的东西可以类推而知。

  临终前半个月,大师预先入城,告别各位故友即在家弟子,但只是说:“我要去别的地方了。”回山之后,连续几日下斋堂,亲自操作茶汤设供,并与众僧话别:“我不在这儿住了,要去别处。”7月初一晚上,大师进入大堂坐下,嘱咐大众说:“我的话大家可能不爱听,我就像风中的灯烛,油尽灯干了,只等一撞一跌,才相信是真的。明天我要出远门了。”第二天夜里,大师在方丈室,示现轻微疾病,闭目念佛。城中诸位弟子赶到,围绕着大师。大师留下遗言说:“大家要老实念佛,不要装模作样,不得标新立异,坏我规矩!”

  大师的著述《云栖法汇》一书,真是度世的宝船、法门的柱石。其中经典注疏及《竹窗随笔》等20多种著作,都风行于天下。大师平日教诫弟子:贵真实修行,勿显示神异。所以大师的许多神奇的故事,未曾记载流传。

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悯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赞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花中,花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受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此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我今(众等)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惟愿慈悲哀摄受,证知忏悔及所愿。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莲池大师七笔勾

  1、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 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父母的恩德深重如山,曲尽人世间最奢华的物质享用来孝养双亲,也还是不能报答父母的深恩。只有双亲脱离了生死烦恼,做为儿女的孝道才算圆满完成。唉!超尘出世的大事因缘,仅凭凡夫自力的浅知陋见怎能做到。奉劝全天下的孝子贤孙们,应当竭尽全力努力修持佛法,仰仗如来的慈悲愿力加持,来超拔父母出离尘垢。因此,要把求得富贵、显亲扬名、荣宗耀祖这些梦幻空华般的世间浅陋的情见一笔勾销。

  2、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两相守,缘尽还分手,嗏,为你两绸缪,披枷带杻,觑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

  凤鸾夫妻比翼双飞,恩爱情缘的牵绊、纠缠何时才能停止?像活鬼一样乔装假扮,相互厮守,彼此贪爱对方的痴心和美色。而因缘完尽的时候,终不免撒手分飞,各自随业力受生。唉!为了你这两相缠绵、恩爱难舍的情执,以至于将来彼此受到黑白无常的披枷上锁,做阎王阴司的囚徒罪民。要知道,今日夫妻,往往是前世冤家来续写孽缘而已。因此,各自都要追寻了脱生死的解脱大道,要把欢爱如同鱼水一般夫妻情爱的痴心一笔勾销。

  3、身似疮疣,莫为儿孙作远忧。忆昔燕山窦,今日还在否?嗏,毕竟有时休,总归无后,谁识当人,万古常如旧,因此把贵子兰孙一笔勾。

  人体的四大和合的假相,看外表相貌堂皇,察其内里脓血屎尿,遍身疮疣浸袭,有如浮囊度海,朝不保夕,哪能把这个宝贵的时光花在为子孙显贵的浮名上呢?就拿窦燕山来说,虽然教成五子,名播海内。现在看起来,还不是舞台上的一场假戏,戏散后,究竟还有什么实在的形质可以留得住?唉!得罢休时且罢休。再说,你虽为儿孙着想,后辈能体谅你的艰辛创业,继承你的志愿吗?惟有明白宇宙人生真相的人,才能体悟古亘不变的永恒真理。因此,要把儿孙攀宫折桂、封相拜候的想法一笔勾销。

  4、独占鳌头,谩说男儿得意秋,金印悬如斗,声势非常久。嗏,多少枉驰求,童颜皓首,梦觉黄粱,一笑无何有。因此把富贵功名一笔勾。

  金榜题名,高中魁首,不要说什么这是男儿最得意辉煌的时候。虽然拥有斗大的金印,可是这声名威势是不能长久的。唉!世上有多少追名逐利的梦中过客,枉自地向外奔驰,而今日的童颜,转瞬间就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了,真如同一场黄粱大梦,一旦笑醒了之后原来什么都没有。因此,要把这贪求功名利禄的思想一笔勾销。

  5、富比王侯,你道欢时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忧倾覆。嗏,淡饭胜珍馐,衲衣如绣,天地吾庐,大厦何须搆。因此把家舍田园一笔勾。

  金银满箱,富比王侯,普通人当作说不尽的荣耀喜悦,而僧家看来却是无尽的忧愁。世间人千思万算想赚钱,思前虑后,忧心忡忡,坐卧不安。而财多累身,最终变成了金钱的奴隶。唉!粗茶淡饭,心中无求,快乐自在,胜过那美味珍馐,山僧宽舒的纳衣胜过于锦锈莽袍。尽天地间的高厚广远,无非是我安居的茅庐,何必建造高广的华堂豪宅。因此,要把劳劳碌碌广积家宅田产的思想一笔勾销。

  6、学海长流,文阵光芒射斗牛。百艺丛中走,斗酒诗千首,嗏,锦绣满胸头,何须夸口,生死跟前,半时难相救。因此把盖世文章一笔勾。

  学识渊博深广如海,文章气魄光芒万丈,身怀百艺,饮斗酒下笔能写千首诗。唉!纵然才华盖世,满腹经伦,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要知道生死无常到来的时候,不可能因为你文章写得好,而不流转于生死苦海。只有老实念佛求生极乐,才能解脱生死轮回。因此,要把创作出盖世文章流传万古的思想一笔勾销。

  7、夏赏春游,歌舞场中乐事稠,烟雨迷花柳,棋酒娱亲友,嗏!眼底逞风流,苦归身后,可惜光阴,懡儸空回首,因此把风月情怀一笔勾。

  夏观赏,春游览。歌舞声色场中意兴浓密,烟花巷寻花问柳迷失了多少浪荡子。亲朋欢聚,酒席会上书画琴棋。唉!可谁知风流一时,苦归身后。白白浪费了宝贵光阴,可知欠下多少风流怨债?老来羞愧地忏悔,可惜己晚了。因此应及早回头,收拾荡心,洗心涤虑,要把那寻爱追欢的风月情怀一笔勾销。

莲池大师与文殊菩萨的对话

  文殊菩萨曾化为童子来参莲池大师。

  大师见到童子便问:“两脚有泥,必是远来客。”

  童子说:“闻知莲池水,特来洗一洗。”

  大师说:“莲池深万丈,不怕淹死你。”

  童子说:“两手攀虚空,一脚踏到底。”

  大师道行境界于斯可见一斑。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

  世人食肉,咸谓理所应然。乃恣意杀生,广积冤业,相习成俗,不自觉知。昔人有言,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是也。计其迷执,略有七条,开列如左,余可例推云:

  一曰生日不宜杀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己身始诞之辰,乃父母垂亡之日也。是日也,正宜戒杀持斋,广行善事,庶使先亡考妣早获超升,见在椿萱增延福寿,何得顿忘母难,杀害生灵,上贻累于亲,下不利于己。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一也。

  二曰生子不宜杀生。凡人无子则悲,有子则喜,不思一切禽畜亦各爱其子。庆我子生,令他子死,于心安乎?夫婴孩始生,不为积福,而反杀生造业,亦太愚矣!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二也。

  三曰祭先不宜杀生。亡者忌辰及春秋祭扫,俱当戒杀,以资冥福。杀生以祭,徒增业耳。夫八珍罗于前,安能起九泉之遗骨而使之食乎?无益而有害,智者不为矣!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三也。

  四曰婚礼不宜杀生。世间婚礼,自问名、纳采以至成婚,杀生不知其几。夫婚者生人之始也,生之始而行杀,理既逆矣!又婚礼吉礼也,吉日而用凶事,不亦惨乎!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四也。

  五曰宴客不宜杀生。良辰美景,贤主佳宾,蔬食菜羹,不妨清致,何须广杀生命,穷极肥甘。笙歌餍饫于杯盘,宰割冤号于砧几。嗟乎有人心者,能不悲乎!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五也。  

  六曰祈禳不宜杀生。世人有疾,杀牲祀神,以祈福佑。不思己之祀神,欲免死而求生也,杀他命而延我命,逆天悖理,莫甚于此矣!夫正直者为神,神其有私乎?命不可延而杀业具在,种种淫祀亦复类是。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六也。

  七曰营生不宜杀生。世人为衣食故,或畋猎、或渔捕、或屠宰牛羊猪犬等,以资生计。而我观不作此业者,亦衣亦食,未必其冻馁而死也。杀生营生,神理所殛;以杀昌裕,百无一人。种地狱之深因,受来生之恶报,莫斯为甚矣!何苦而不别求生计乎?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七也。

  若能一月不杀,至月尽夜或次月朔旦,对佛像前,至心礼拜,白言:

  弟子某甲,一心皈命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遵先佛明诲,今行不杀已及一月,以此功德,愿我罪业消除,冤愆解释,所修善根,日益增长。命终之际,身心安稳,正念分明,蒙佛接引,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莲花之中,花开见佛,得无生忍,具足佛慧。以大神力,凡我旷劫所杀冤命,以及十方被杀众生,悉得度脱,成无上道。愿佛慈悲,哀怜摄受。发愿已,念佛或百声千声万声,随意多少。

  盖闻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是故逢擒则奔,【虫*几】 虱犹知避死;将雨而徙,蝼蚁尚且贪生。何乃网于山,罟于渊,多方掩取;曲而钩,直而矢,百计搜罗?使其胆落魂飞,母离子散,或囚笼槛,则如处囹圄;或被刀砧,则同临剐戮。怜儿之鹿,舐疮痕而寸断柔肠;畏死之猿,望弓影而双垂悲泪。恃我强而凌彼弱,理恐非宜;食他肉而补己身,心将安忍?

  由是昊天垂悯,古圣行仁,解网着于成汤,畜鱼兴于子产;圣哉流水,润枯藁以囊泉。悲矣释迦,代危亡而割肉。天台智者,凿放生之池;大树仙人,护栖身之鸟。赎鳞虫而得度,寿禅师之遗爱犹存;救龙子而传方,孙真人之慈风未泯。

  一活蚁也,沙弥易短命为长年,书生易卑名为上第。一放龟也,毛宝以临危而脱难,孔愉以微职而封侯。屈师纵鲤于元村,寿增一纪;随侯济蛇于齐野,珠报千金。拯已溺之蝇,酒匠之死刑免矣;舍将烹之鳖,厨婢之笃疾瘳焉。贸死命于屠家,张提刑魂超天界,易余生于钓艇,李景文毒解丹砂。孙良嗣解矰缴之危,卜葬而羽虫交助;潘县令设江湖之禁,去任而水族悲号。信老免愚民之牲,祥符甘雨;曹溪守猎人之网,道播神州。雀解衔环报恩,狐能临井授术。乃至残躯得命,垂白壁而闻经;难地求生,现黄衣而入梦。

  施皆有报,事匪无征,载在简编,昭乎耳目。普愿随所见物,发慈悲心,捐不坚财,行方便事,或恩周多命,则大积阴功,若惠及一虫,亦何非善事?苟日增而月累,自行广而福崇,慈满人寰,名通天府,荡空怨障,多祉萃于今生,培积善根,余庆及于他世。傥更助称佛号,加讽经文,为其回向西方,令彼永离恶道,则存心愈大,植德弥深,道业资之速成,莲台生其胜品矣。

  放生已,对佛像前至心礼拜,白言:

  弟子某甲一心皈命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遵先佛明诲,今行放生,已得若干,以此功德,愿我罪业消除,冤愆解释,所修善根,日益增长。命终之际,身心安稳,正念分明,蒙佛接引,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莲花之中,花开见佛,得无生忍,具足佛慧,以大神力。凡我所放一切生命,以及十方无尽有情,尽得度脱,成无上道。愿佛慈悲,哀怜摄受。发愿已,念佛或百声千声万声,随意多少。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教你怎样经常见到观音菩萨

  “大慈大悲者,菩萨之所以为菩萨也。但能存菩萨慈悲之心、学菩萨慈悲之行,是不出户庭而时时常觐普陀山,不面金容而刻刻亲承观自在矣。”

  “大慈大悲,正是菩萨被称为菩萨的原因。只要心中常怀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怀,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行为,就相当于足不出户而常常朝拜普陀山,不见菩萨金容而时刻接受观自在菩萨教诲。”

莲池大师开示语录

  ☆生死事大。

  ☆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

  ☆龙树于龙宫诵出华严,而愿生极乐。普贤为华严长子,而愿生极乐。文殊与普贤同佐遮那,号华严三圣,而愿生极乐。咸有明据,皎如日星。

  ☆若夫聪明才辩,妄谈般若,吃得肉已饱,来寻僧说禅者,魔也。愚贵安愚,吾诚自揣矣。宁为老斋公老斋婆,勿为老魔民老魔女也。

  ☆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

  ☆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正治杂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佛不亲切也。杂念起时,即用心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杂念自息矣。

  ☆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夫学佛者,无论庄严形迹,只贵真实修行。

  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樵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然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

  ☆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

  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

  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

  寄库来生,不如现在作福念佛。

  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

  习学外道文书,不如一字不识念佛。

  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

  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

  ☆辩融大师教导莲池大师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求利,不要去攀缘,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

  ☆大藏经所诠者,不过戒定慧而已,念佛即是戒定慧,何必随文逐字,阅此藏经,光阴迅速,命不坚久,愿诸人以净业为急务。

  ☆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

  ☆疾病之由,多从杀生中来,故遍重放生也。

  ☆戒杀之家。善神守护,灾横消除,寿算绵长,子孙贤孝,吉祥种种,难可具陈。若更随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当随愿往生,永脱轮回,入不退地。

  ☆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

  ☆施皆有报,事匪无征,载在简编,昭乎耳目。普愿随所见物,发慈悲心,捐不坚财,行方便事,或恩周多命,则大积阴功;若惠及一虫,亦何非善事。

  ☆诸放生者,或增福禄,或延寿算,或免急难,或起沉珂,或生天堂,或证道果,随施获报,皆有征据。然作善致祥,道人之心,岂望报乎!不望报而报自至,因果必然,辞之亦不可得耳,放生者宜知之。

  ☆心大德深,其事何验,盖利他者菩萨之行也,以此行门助修道业,譬如船得顺风,必得速到涅槃彼岸矣。净业三福,慈心不杀实居其一。今能不杀,又放其生,既能放生,又以法济令生净土,如是用心,报满之时,九品莲台高步无疑,普劝世人,幸勿以我德薄人微,而不信其语也。

  ☆普劝世人随所见生命发慈悲心,是捐舍世财,作斯方便。

  ☆梵网以放生为常住法。常住者,金刚身,无量寿也。

  ☆奉告诸人,父母在堂,早劝念佛,父母亡日,课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周岁,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报劬之恩,不可不知此。

  ☆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教人放生,使彼悟生生不息之理,而得金刚无量寿之身也。

  窃惟净土之为教也。肇始于释迦世尊。阐扬于历代圣贤。于是以念佛一门。而分四种。曰持名念佛。曰观像念佛。曰观想念佛。曰实相念佛。虽有四种之殊。究竟归乎实相而已。又以前三约之为二。一为观想。一为持名。观想则十六观经。言之详矣。此论持名。则阿弥陀经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此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古德云。观法理微。众生心杂。杂心修观。观想难成。大圣悲怜。直劝专持名号。良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此阐扬持名念佛之功。最为往生净土之要。若其持名。深达实相。则与妙观同功。上上品生当不疑矣。现前诸佛子。如前忏悔门中。二乘圣人。圆心大士。乃至等觉。尚须忏悔。既彼均当忏悔。岂不咸应往生。而况位在凡夫。生居学地者乎。我今奉为六道现前诸弟子等。皆同一心称佛名号。求生净土。愿佛慈悲。特垂摄济。

  弥陀经言。若人念佛。临命终时。必生彼国。又观经言。念佛之人。生彼国者。莲分九品。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记。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夫学佛者。无论庄严形迹。止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羣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来生。不如见在作福念佛。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文书。不如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灭恶。如是念佛。号曰善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号曰贤人。悟心断惑。如是念佛。号曰圣人。

  又

  一劝极闲人念佛。婚嫁都毕。子孙克家。安闲无事。正好尽心。尽力念佛。每日念几千声。乃至几万。

  一劝半忙闲人念佛。半了不了。或忙或闲。虽不极闲。亦可忙时治事。闲时念佛。每日念几百声。乃至几千。

  一劝极忙人念佛。劝劳王事。奔波家业。虽无闲时。也须忙里偷闲念佛。每日晨朝十念。乃至日间。或念几百。

  大藏经所诠者。不过戒定慧而已。然阅藏者。二种过失。一者执文字而迷理致。二者识理致而不会心。徒废光阴。祇成缘种耳。若能体达戒定慧熏修。则一大藏经教。所谓念念常住。即念百千万亿卷经者此也。亦复识此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门何也。戒乃防非为义。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为义。若一心念佛。心不异缘。即定也。慧乃明照为义。若观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何必随文逐字。阅此藏经。光阴迅速。命不坚久。愿诸人以净业而为急务。甚勿以予言为非而弗听也。

  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属。俱是宿世因缘。暂时会聚终必别离。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过一生。不念佛耳。今但万缘放下。回光返照念佛。即是一生要紧大事。更无多语。此外只管纯一念佛。其念佛要字字心上照过。历历分明。时刻切心。不容些须妄想杂念。早晚礼佛时。恳苦发愿。求生净土。如此捱到。临命终时。自然正念现前。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莲华化生。永离诸苦。

  古人有言。病者众生之良药。则人于病中。当生大欢喜。一切不如意处。莫起烦恼。又言。生死有命。则人于病中。当生大解脱。任其死生。莫起恐怖。又过去如幻。现在如幻。未来如幻。尽情放下。单持正念而已。病中千万宁耐。莫怀速愈之【跳兆+参】心。乃所以为速愈之良方也。

  又

  将家事处置了却。放下万缘。空空地心上。只念六字佛名。刻刻不忘。自然业障消灭。业障既消。自然夜卧安宁。身心康健矣。念佛人要发愿舍此恶世。生彼乐邦。

  色身固有衰嬴。法性本无退灭。尽除万累。纯净一心。净心而净土。斯成往生。而无生自达。

  男女之体虽殊。灵明之性不二。何言五漏。惟贵一心。一心称念阿弥陀。决定往生安乐国。

  古人教亲近明师。求善知识。而善知识。实无口传心授秘密法门。只替人解粘去缚。便是秘密。今但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此八个字。即是解粘去缚。秘密法门。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续。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又

  久乱之心。一时难定。念佛心不清不必忧。只要工夫深耳。字字句句当心念。

  心空则业空。身空病空。倘有疑心。可尽情放下。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虗妄。既属虗妄。如空中华。如水上泡。如梦中事。何疑之有。减思虑。戒恼怒。节饮食。慎起居。但时时刻刻。将念佛做个话头。勿使忘失。即是觉照常在。惶惶不昧矣。

  记数太多。束心太急。故发诸疾。但孜孜密密。无间断。无夹杂。即是工夫。不须过分苦行。妄想刚强。久战自服。必无疑也。

  莫管悟与不悟。莫管有无内外中间。莫管止观。莫管与他法门同与不同。既疑情不起。亦莫管是谁不是谁。但执持名号。一心一意。无间无断。纯一不杂做去。

  古云。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正治杂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不杂切也。杂念起时。即用心加功念佛。字字句句。精一不二。杂念自息矣。

  不如直下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尽心尽力念去。无丝毫异念。即是无字公案。其无字等话头。不必提了。纯一念佛。念佛上透。千处万处俱透。

  庞老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未能空心。且勤念佛。念念不已。心当自空。

  既不疑生死。不疑古德公案。何得生大怖畏。何得尚虑疑箭入心也。是所云不疑者。犹有疑也。昔二比邱犯淫杀。维摩一言之下。罪灭无余。今若能如二比邱。则不必论。否则另有一法。经云。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若虔诚念佛十万八千。无罪不灭。所罚之呪。如风卷云。如日销露。如一滴投于大海。如片雪点于红炉。净尽灭除。更无踪迹矣。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虗妄。眼见耳闻。悉尽扫除。一心念佛。

  参究不便。专持亦得。但得一心。自不随境。

  坚持五戒。一心念佛。孝养父母。亦劝其一心念佛。求愿母子。同生净土。随缘度日。来供则受莫行募化。莫作念佛会。守分修行。即是末法中。大善人真居士也。

  为官虽好。倚官为业。后生堕落。受苦无量。应当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直饶位至三公。不若莲登九品。念佛求生净土。胜似为官。远之远矣。

  为僧虽好。僧不修行。后生堕落。受无量苦。应当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亲近金木雕装之假像。不若亲近现在说法之真佛也。净土为僧。胜过此世界为僧。远之远矣。

  今人多好说参悟。好说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难。谓之竖超三界。斯那含犹一往一来。况凡人乎。此土众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生西方一门。谓之横超三界。万无一失。

  我出家后。到处参访。时徧融师门庭大振。予至京师叩之。膝行再请。师曰。儞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逐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出。同行者大笑。以为这几句话。那个说不出。千里远来。只道有甚高妙处。原来不值半文。予曰。这个正见他好处。我们渴仰企慕。远来到此。他却不说元说妙。凌驾我们。只老老实实。把自家体认过。切近精实的工夫。丁宁开示。故此是他好处。我至今着实遵守。不曾放失。

  入道要门。信为第一。要事非信。尚不成就。况善事乎。譬如世间盗贼。时乎败露。官府非不以极刑绳之。迨后释免。依旧不悔。所以者何。他却信得这条门路。不賷一文本钱。自获利无筭。所以备受苦痛。决不退悔。今人念佛。尔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谛信。不要说不信净土。只如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这一句话。于义理不是难解说。儞们眼里亲见。耳里亲闻。经过许多榜样。如今要儞信得这句话。早是不能勾也。儞若真实信得这句话。则念佛法门。不必要我费尽力气。千叮万嘱。尔自如水赴壑。万牛不能挽矣。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时。儞们覩此榜样。当愀然不乐。痛相警策道大众。我与儞。但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知不觉。轮到自身。此时悔恨无及。须疾忙念佛。时刻不要放过方好。我见儞们。自家也说可惜。对人也说可惜。及乎堂中估唱。依然言笑自如。儞只不信人命在呼吸间也。

  予见新学后生。纔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闭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然高声觉太费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于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妨默持。或觉昏沉。则不妨高声。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鱼子。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轻视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缘。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人。不要说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无一个。其有自负修行者。秪是不失人身而已。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门。功过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为报。

  幼时尚不知念佛。见邻家一老妪。每日课佛数千。间云。为何如此。彼云。先夫往时念佛。去得甚好。故我如此念。先夫去时。并无他病。只与人一请而别。出家人奈何不念佛。

  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

  答:此言甚是!

  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

  当生大欢喜,切勿怀忧恼,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极乐国,上品莲花生,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

  《楞严》征心,谓心不在内者,指真心也。若妄想心,则亦可云在内,此意微妙,未易与不知者道。世书曰:“心藏神。”神即妄想别名,其所称心,则肉团之谓耳。

  有义学辈闻予言,摇首不信,今请以事明之,人熟寐,戏以物压其心,则魇,或自手误掩其心,亦魇,又戏画睡人面,有至魇死者,此在内之明征也。

  义学曰:“如是则真妄成二物矣。”

  曰:“子徒知真妄不二,不知真妄一而常二,二而常一世。不观水与冰乎?水冰不二,孰不知之?而水既成冰,水流动而无定方,冰凝实而有常所。真无方,妄有所,亦犹是也。从真起妄,安外无真;由水结冰,冰外无水。故其体常一而用常二也。”

  义学曰:“此子臆见,终违《楞严》,有据则可。”

  曰:“有据,据在《楞严》,诸君自不察耳。经云:‘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虽在色身之内,不妨体遍十方;正遍十方之时,不妨现在身内。’此意妄想破尽者,方能证之,吾与子尚在妄想中,葛藤且止。

  莲池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净土法门,主持云栖道场四十余年,言传身教接引无数佛子同归净土,临终前半月预知时至,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六月底,先往城中别诸弟子及故旧等,后归寺中具茶汤设供话别众僧。七月初一,上堂对大众说“明天我要走了!”。晚上,大师示微疾,瞑目静坐于丈室。次日夕,诸弟子等请留遗训,大师睁眼开示:“大众老实念佛,莫捏怪,莫坏我规矩。”言毕向西念佛而逝。师世寿八十有一,僧腊五十。弟子奉其舍利入塔于五云山麓。自七祖省常大师生西,至莲池大师行化于世,其中间隔五百五十余年。此时间内教法式微,净宗不振,虽有高僧大德出现,弘扬净土念佛法门,以救道法之衰落,然收效甚微。证诸史册,自身行持谨严,度众不遗余力,莲池大师当为最为出色者之一。

  在家学佛不必有庄严的形相,拘谨的仪表,重要的是,在于真实修行。因此;作为在家居士,诵经礼佛,随从行道,不必要穿僧衣海青,可以用俗世服装念佛诵经;好静的人,不必敲鱼击鼓,可以安坐寂默念佛;怕事的人,不必成群结队朝山进香、参与法会,可以闭门自修念佛;识字的人,不必定要入寺听经,可以自阅经论,依照佛陀和祖师的教导念佛。

  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未来生拜忏诵经寄库,不如多做善事修福念佛;许愿保平安,不如悔过自新念佛;阅读外道(不属于内学的)书籍,学习外道理论,不如一字不识念佛;自己一知半解,对人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鬼灵通、神异境界,不如正信念佛。

  在家的佛学弟子们,如果能这样不专重事相,而重视内修,凡是端正自心,灭除恶念,这样念佛,就是善人;收摄心念,除去散乱,这样念佛,可以称为贤人;悟明心性,断除惑业,这样念佛,可以称作圣人。

为何说莲池大师是弥陀再来?

  莲池大师生前显漏过阿弥陀佛真身而被一众弟子看到,是公认的阿弥陀佛再来,被憨山祖师评定为六祖慧能、永明延寿祖师外的汉传佛教第一大善知识。

  憨山大师盛赞莲池大师说:

  “观师之行事,潜神密用,安忍精进之力,岂非地涌(《法华经》所示---注)之一乎?抑自净土而来乎?不然,从凡夫地,求自力尚不足,安能广行利他,护持正法,始终无缺者乎?历观从上诸祖,单提正令,未必尽修万行。若夫即万行以彰一心,即尘劳而见佛性者,古今除永明惟师一人而已。先儒称寂音为僧中班马,予则谓师为法门之周孔也,以荷法即任道也。惟师之才足以经世,悟足以传心,教足以契机,戒足以护法,操足以励世,规足以救弊。[《古杭云栖莲池大师塔铭》,第5128页] 

  黄念祖大德开示:(选自黄念祖居士文集)

  莲池大师说:《观经》说的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念念是理一心,所以念念都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要想一想,八十亿劫是多么长的时间,生死重罪是什么样的罪?八十亿劫这么长时间所犯的一切生死重罪,念一句佛就消灭了,这是何等不可思议的妙用。所以莲池大师称为弥陀化身,指明个中原因,《观经》中所说十念,念念是理一心哪。到了理一心自然破无明,见法身,功德不可思议。

  印光祖师赞叹莲池大师:

  云栖(莲池大师)、蕅益,乃末法之大导师,真模范也。祈观彼著作时,推原其心之用意处,则自法法头头皆与机理符契矣。

莲池大师谈神通

  神通大约有三:一报得,一修得,一证得。报得者,福业自致,如诸天皆能彻视彻听,及鬼亦有通是也;修得者,习学而成,如提婆达多学神通于阿难尊者是也;证得者,专心学道,无心学通,道具而通自具,但迟速不同耳,如古今诸祖诸善知识是也。较而论之,得道不患无通,得通未必有道。先德有言:“神通妙用不如阇黎①,佛法还须老僧。”意有在矣!

  试为之喻:世间官人所有爵禄冠服府署仪卫等,若神通然。而亦有三种:其报得者,如功勋荫袭,自然而有者也;其修得者,人力夤缘②,古人所恶,不由其道者是也;其证得者,道明德立而位自随之,仲尼云:“学也,禄在其中矣!”是也。是三者,胜劣可知也。

  神通大约分为三种:一种报得,一种是修得,一种是证得。所谓报得,是依福报自然召感而来的,如三界诸天都有彻视彻听等五种神通,以及鬼神也有小神通,这是报得。所谓修得,是由修习而成,如提婆达多特地向阿难尊者学习神通,这是修得。所谓证得,是指专心学道,本无心学神通,然而道行成就了,神通自然具足,只不过获得神通迟速有所不同罢了,如古今诸祖师诸善知识所现的神通,这是证得。相对比较来说,既得道便不愁没有神通,仅得神通却未必有道。先德有言:“神通妙用不如阇黎,佛法还须老僧。”这话实具有深意在。

  试以譬喻来说明。世间为官的人,所有爵禄、冠服、府署、仪卫等,如同神通一样。这也有三种:第一种报得的,如子孙蒙受先祖功勋而得于世袭官职,这是自然而有的;第二种修得的,如专靠巴结奉承,投机钻营,其行径为古人所厌恶,不由正途而得到的官职;第三种证得的,如道德学问有所建树而官位自随的,正如孔子说的:“学也,禄在其中矣!”相对这三者之间的胜劣,稍作比较便知道了。

  ①阇黎:华译为轨范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

  ②夤缘:本指攀附上升,后喻攀附权贵,向上巴结,以求仕进。

(责任编辑:网络)
下一篇:

为何人无论富贵贫贱都会忧愁

上一篇: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