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内容概述
一、《五念门修法》————随顺得入果地觉
天亲菩萨造论
慈法法师讲授
天亲菩萨造《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世称往生论,古来列于净土三经一论中。为净土传承根本教言。然而法运使然,众生业感,自唐以后本论尘封大藏,致使一论之说千百年来空闻其名,时至如今近于绝响。旷劫福聚,庆幸得闻,愿诸有情安心成就,共生极乐。
何等五念门
大意如下:
何等五念门
五念门:我们从身、口、意、智、方便智这五个角度来念佛,所以说是五念门。
按照净土法门三经一论来说,五念门教法是念佛人必修之法。但现在很多念佛人不太了解五念门。由于中国的朝代变更与战火兵燹[xiǎn],五念门修持在中国丢失了一段时间,五念门教法没有人传播了。尤其近代以来,纯净的念佛教法很难听闻。
五念门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路子很窄,实际这恰恰是净土修行一个非常直接、非常彻底、非常纯正的修法!他完全依止阿弥陀佛大愿,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就是在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这五个角度来成熟念佛的真正利益与成就。这个法门十分单纯,纲宗十分清晰。
现在社会上一般传播的方法,如持戒念佛、功夫念佛、计数念佛等等,与佛陀愿望都有很大距离,你有再深的功夫也与阿弥陀佛愿望不能类比。所以这个教法与其他法不同之处主要是随顺,随顺得入极为方便!
五念门是从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这五个角度来看与佛怎么相应,即使是凡夫位有情,也能很亲切地顺佛愿实践这个法则。
在五念门中,五经所有的修持方式都完整讲出来了,所以他的名字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他把五经的所有修行内容集中表现在五念门、三种顺菩提心、往返往生这些修行方式上,使人能简单易行深入细腻地去实践这个法则,使念佛人皆有法可遵循,而不是草率地一句佛号念下去就可以了。
经论中都不会这样打发人,他会认真地教我们身业怎么做、口业怎么做、意业怎么做、智业怎么观察、方便智业怎么利世,层层深入,每一门都是圆满,又相互提携与推动。所以《往生论》是对净土教法的直接宣化与传播。欲修行净土教法,不了解《往生论》没法修行。
念佛法门实际不淘汰任何人!《往生论》的五门修法不淘汰任何人!你的身业过不来,你口业过;口业过不来,你意业过;意业过不了,还有智业过;智业过不了,返向摄化你——有这样一群人来帮你,此生不成来生也要帮你。那样你在净土法门中就得以不退转的增上缘。若依自力修持,你缺乏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在五念门中不仅有自己往生,还有返向利世的现行修持——未离娑婆间,依意识训练作为利世者,依意识往返作为方便。这个意识也称为念门。
所以净土教法是完整的修行方式,他很完整,没有任何遗漏。我们面临着一个挑战:阿弥陀佛分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个教法分明是上至等觉菩萨下至蜎飞蠕动全体利益,现在的一些传播为什么还会有遗漏?因为不完整的教法或传承,我们要向它讨还公道!误导有情,伤害自他!一切学法者没有过失,过失就在这些不健全不成体系的说法对人的误导。
净土就是载负一切,载负一切就是极乐,一切没有遗漏就是极乐的真正面目。
五念门是念门,主题是在我们这个意、意自在、意自在成就上用功夫。我们在没学习净土法门或尚未这样审视与修行之时,可能我们的意识所缘是缘在业习上,或缘在某一角度上。平时我们很少训练自己意识的自由,没有人训练你,也没有人教育你。我们会特定在自己的习惯意识之下,很多人制约在这里面但他根本不知道,他的生命就悄悄地过去了。他可能还认为自己很勤苦地修行,实际在缠缚与制约着自己。此处通过五念门的训练来解放我们。
诸佛的意识法界不过是彻底舒展了,众生的意识法界不过是在受种种习惯的制约罢了。我们把这些制约摒弃,就是舍弃九界,唯佛是念,实际就是让它舒展开了。
五念门: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从身、口、意、智、方便智这五个角度来念佛,所以说是五念门。下面介绍有哪五念门?
一者礼拜门
就是我们所触及到的都是阿弥陀佛的示现!我们这个拜墩、你听到的音声、你感知到的都是阿弥陀佛的示现。光明所照,周遍无遗,山河大地的显现皆是阿弥陀佛的显现!
这样来磕一个头,你会得到极大的安稳、安慰与鼓舞。你就知道你在阿弥陀佛的法身怀抱中成长,你受到了这样一个滋养与爱护。就像一个婴幼儿在母亲的怀抱里,时时刻刻不能舍离。你的触及之处皆是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这就是身业礼拜
佛顺应了众生的执着,给你一个国土,给你一个名号,给你一个身触,给你一个方便,给你一个方法。在净土法门中,只是依佛念佛忆佛,以佛为师,这是我们无疑的归向。判定易行道、难行道不是我们现在所判,是龙树菩萨在他那个时代就已经判定。
我们何德何能,能闻到这不可思议的究竟教法?这皆是阿弥陀佛慈悲!诸佛善缘的赐予!
二者赞叹门
1、口业赞叹,意业与佛光明智相名义相应
真正的念佛人是不可思议的大力者!可以普利十方九界众生。专门念佛者是不是大势至菩萨?决定是!若人纯净心念佛,如势至再现。这不是自封,你这样行就可以了。
2、称赞阿弥陀佛即是称赞一切诸佛
阿弥陀佛名字有广义与略义二说。
我们一般念的是略义阿弥陀佛,就是西方有阿弥陀佛。在广义说中,阿弥陀佛就是十方无数诸佛。你念广义的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现世利益。因为你在礼敬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十方一切诸佛。现世的利益,你现世安心,舍报就会安详。因为你有国可归,有心可安。你在这个如幻如梦的生活中游化其间,不再挣扎于得失,不再争夺于人我是非了。因为你知道此梦是客居之梦,百年如寄,终有所归。
我们生活的全部得失计较实是南柯一梦,醒来之时无一物得失。人生命结束了,送到火葬场,油一喷,点着了,这个人一生所有的得失就画了一个句号。这个句号是骨灰盒——这里面有多少得失、善恶、大小、人我,结果一个骨灰盒全部解决了。多么勤苦,多么挣扎,多么努力,就为了这一个骨灰盒的东西,梦幻结束了。
假如我们真正了解这个娑婆世界是一个梦,在其中生活就不计较得失了。因为我们是念佛人,我们有把握,这里散坏了我们有家回。略义、广义不要死执。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众,实无一法可得。
从众生分说,有表相的差别与本质的平等。从佛方面来说,佛证得一切智,有究竟方便,他只有自他受用,没有表相与本质的差别。所以从本质上、具足平等的角度来审观人生及其作为,一切现行业缘就会得到自解脱。这样我们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是如实修行。
我们看表相与看本质有天壤之别,平等安住是我们依本质修行的缘起方便。我们如实审观自己与他人的表面现象与本质现象,就知道怎么修行得当了,这是一个入手处!
为什么念佛人会与别人诤斗?因为你没有守护阿弥陀佛的誓愿。不管别人说好坏大小,你只要心里有争论就一定要警觉,你自己根本上出问题了,就是你的分别心与习惯起作用了。一切凡夫有情的苦难、轮回、沉重、伤害全部来自于自我执着,没有第二个东西。
我们若不知道“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中具有报身功德与法身功德,那念佛真没味道。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就是法界身、报德身的圆满,实相身的给予与为物身的给予。我们人可怜不可怜?本来与诸佛如来同一法性身,结果我们流浪于三界而不能觉悟。我们闻到甚深教法,真应该痛哭流涕!
我们来审观诸佛如来的念与众生的意,表相一定是千差万别的,本质上没办法产生差别。
你知道了心作心是,你开始睁开佛眼,用佛性之圆满审观着世间,世间的一切差别种类不过是方便妙用,无有自性故,不可得故。不可得,正是过程;不可得,正是妙用;不可得,正是佛眼所见;佛眼所见,正是我们的心作心是。养成习惯了,我们就作为一个善观察者,所谓入佛种智,现行妙观察智。你就用佛眼看你的习气,用心作心是看你的作为,了解这不过是个过程,是无自性的,你会得到即行解脱,现行解脱!
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唯有可得的是什么?现行解脱。现行解脱亦不可得,清净安住。像今天这个学习机会,有多少诸佛如来与善知识在慈悲地加佑着我们的善心,有多少护法在感动着这个现缘!
我们的意识法界与诸佛的意识法界不相割据,即没有割裂开过,还是同一法性,法性一如。所以你心作佛时心即佛,心作圆满心即圆满,心随法性周遍法界,心地无知即正遍知。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知道,一定要去运用!
现在百分之九十的人对往生是模糊的。许多人把往生放在最后那一刻,就是临终时。实际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就是往生论的文字中,没有任何一个字谈到临终。
有两个方法是必定可以往生:
第一个,我们心智若回归到无生的清净基础上来,愿往生即往生。
第二个,就是承接阿弥陀佛愿力,愿意往生。这两个生是必然往生。
如果晚上花三十分钟念佛,你心里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明明亮亮的一句佛号,多好啊!
你安心不安心,就看你念佛不念佛!这种修法是龙树菩萨一直传下来的。近代人提出以果地觉为我们的因地心,就在相互传承这个体系。
龙树菩萨四句偈解释这四句话最简单,就是忆佛念佛成佛的一个当下口诀。第一句话:若人愿作佛。他连往生都不要了,直接说想做佛。第二句话:心念阿弥陀。第三句:应时即现身。什么人应时即现身?忆佛者,愿作佛者。佛与众生没有对待啊!第四句:是故我顶礼。他顶礼谁?顶礼这些愿作佛与心念阿弥陀佛的人。
这四句话太美了!因为这与“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是异曲同工,同一个结果,他的作为是同一个目的。
这四句偈子我们下去可以念一念。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三者作愿门
作愿门最重要的是“愿”。就是心愿、心的一个表达。所以我们来轻装上阵,自他共业都不念了,念佛!忆佛念佛刚开始不习惯,那么在走路、睡觉等时间要尽量念佛。这是方法,这个方法可以决定我们修行的成败。
我特别感激这个共修。有几个人能主动地、精进地、依法地修持?若没有,你要感恩共修。你自己是修不成的,你有时间就尽量放逸去了。大部分人私下还是放逸与等待,只是把时间熬过去。我们应该感恩这个共修,因为它去除了我们等待或放逸的机会,让你警觉!放逸,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很厉害的东西,悄悄地把我们的生命吃掉了。
你念南无阿弥陀佛,没念之前你要知道——我先知道,再把它念出来。这个点很重要,念与称名要等持。
“唯佛是念”不过是希望我们把自他共这些千差万别无量无边的事放一放,先主动地解决一个事——念佛。先把它简单化!愿望愈简愈明,愈明愈好操作,愈好操作者莫过于念佛。
四者观察门
第三门作愿门(是止)。第四是观察门(是观)。是了解彼国, 有29种庄严。其中分为三个部分,1、国土庄严、2、阿弥陀佛庄严、3、诸菩萨庄严。
我们观察彼国国土庄严,阿弥陀佛功德庄严及其菩萨作为,就是使我们真正生起往生彼国的决定。要不然我们观察他就没什么意义。这个作为趋向于简单。就像你现在要回家,你需要知道你家的小区、楼号、房间、钥匙等等,然后你拿个钥匙就回家了。你不知道怎么回去?我们对自己意念的审视与观察十分重要,不可忽略!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与他人发生矛盾了,马上警觉!一旦警觉它,知道它不可纠缠,这个纠缠即下就是觉悟资粮,即下得到安乐。觉悟不是一个词汇,是我们在迷失时候的一种警觉、一种认识、一种反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运用与观察。一警觉,怎么又跳入三界了?觉悟那一刻感觉很美好。因为出三界很方便,入三界也很方便。所以你真能觉察到心里习惯的纠缠,对自他共业的纠缠,心里就很轻松。这要不断地运用。
我们客居在娑婆世界,它是不是末日都好,我们把这最后的日子过好就行了,因为你客居在这儿!所以我们观察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是为了认清自家门径。
有三种往生决定:随顺佛力、随顺佛愿、随顺自己究竟意乐就可以往生。
心理可以受环境影响,环境也可以受心理的影响。我们要是观察极乐世界成熟了,再用性德(就是以佛眼——法霖理解)来观察这个娑婆世界也就没问题了。若有无染无着的观察能力,你的人肯定会有变化,做事情与说话都会很恰当。在宁静的状态下你的心会松散开,你的心智会得到一种宁静与平满的满足。
每个人都可以实验,只要不死,他都有身光。这与我们每个人的心理与身体充盈程度有关。有的人每天在一个固定环境中、固定状态下打坐——一定给自己设置一个特定环境,这样你就会有一个亲切感受。或者逐渐会感到所谓圆满与充盈。
过去说“小修行人月月有变,中修行人日日有变,大修行人时时有变”,这个变是他能亲切体会到的智慧心灵感知的变化。
生活中你可以去实践,对一个你厌恶的、排斥的人,哪怕一个很小的动物,你动一念慈悲心再与他交往,或者再打坐修行,你的修行就会有变化,力量空间就会产生变化,甚至是巨大变化。
我们天天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在修行的自利问题上,很少有人对自己真正负责任。
所以报德成就是顺性而得,不假于修证,非修证而来,但利世方便上对应众生而设立法则。慢慢接触多了,你一动念:哦!我又对立了,刚才的烦恼是来自于对立。哦!我又迷失了,迷失是因为对立——增减对立,垢净对立,对立造成我们分别执着的烦恼。
所以我们要学会休息状态下的修行,让我们对善恶、来去、增减等的染着休息下来,然后在现有业习中自如地调整它,不压抑,不对抗。对此我们只要审视,就慢慢变得轻松了。
不知道是多少劫的善根成熟,给了我们这个念佛空间!像这样在寺庙里做功课、与佛菩萨结缘,去礼敬诸佛,去称赞如来,你生命中能有几天?善缘刹那即过,恶缘炽盛于世间。
极乐世界可以训练。我们念佛之时观察自己周边所有人是清净海众,现在这殿堂里有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你不要想着自己在娑婆世界念佛,而想着我在极乐世界赞佛拜佛,如对目前!这样观绝对起作用。
蕅益大师讲三种根性:三类根性中,即心即佛——净土上上根性;心作心是——净土中性根性;佛力不可思议,清净随顺者——下下根性。即便下下根性也不可思议!即心即是、心作心是、佛力不可思议,你喜欢用哪个就用哪个。佛力不可思议——了不起;心作心是——很方便;即心即是——很安稳。
这三种根性实际是净土修行的三种方法,这三种根性、三种修行的下手、用心是你比较亲近的,只在于心智所依。许多净土行人追求临终往生或即下往生,但他不知道是心在起作用。即下心所缘而产生的作用。净土祖师根本不这样传播,他说即心即是,你怎么用心?心作心是,你怎么用心?佛力不可思议,你怎么用心?不管靠上哪一个,你都不迷茫!
在三种决定往生中,随顺法性必生,随顺佛愿必生,随顺自己究竟意乐必生。
很多人说念佛,念着念着就念别人的业力了,念念念,又念共业了,念念念,又念自己的烦恼习惯了……很难念佛念下去!现在你还能念几句佛,要感恩自己的善根善缘,多少人一句佛都不愿意听不愿意念呢!
我们念佛人顺性审观有情,解放自己心理的防范与抵触。我们若生活在一个顺性的心理中,看一切众生都是必然往生的有情。究竟是一家人。那么你对其他人的防范、看不惯可能会少一些,就会放松一些;那些对立的、矛盾的、尖锐的东西削减一些。
《大心材经》所讲,自赞谤他十分容易。批评任何人我都感到自己可耻,凭什么批评别人?自己也差不多。
不念自业、他业、共业,唯佛是念!所以念佛人是快乐的人。唯佛是念,给我们带来了天大的机会。先念念佛,把自己的心理处理一遍,再去面对自他共业。这样使我们宁静下来。
我们要审视自己的发心中有没有大智、大悲、大行、大愿?其实,我们念任何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知与不知,都具足大行、大愿、大悲、大智。所以称为万德洪名。
念佛有功德,但你念业力之时佛功德就悄然退失了。因为你口上念佛,心里念业,心念比你口念更有力量。所以若不从心地上抉择,只在嘴巴上“阿弥陀佛”是不行的。
这个教法是畅佛心智!不是某一类菩萨声闻度生善巧,他是究竟地上的教法,是以果地觉回施众生作为因地缘起的极殊胜方便。何以故?初发心与圆成佛道无二无别,称为印契,别无他法!用佛果印契我们本来的觉性,就是佛性。
昙鸾祖师说:愿往生者,皆得往生。只要我们众生有愿往生的心,必定能够往生极乐。
一方面我们愿往生,一方面弥陀发誓要救我们,这样因缘和合,就一定往生,所以「愿往生者,皆得往生」。
恰恰因为这个法太易得,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没有人不会称念,我们反而不珍惜。就像现在人拿傻瓜相机拍照——过去人照像要准备很多东西,现在傻瓜相机什么都不用,“啪”拍出来了。因为它集成了所有方便。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如此。
不退转是佛法修持的一个特定分水岭。在许多教法中欲得不退转,即欲得阿鞞跋致的位置,十分不易。
我们遇到净土这样稀有难闻的教法,只要听闻随顺皆得大利。这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再重视!这是极为珍贵极为珍贵的。所以果地觉因地心的果地教法甚深不可思议,难得难闻!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阿弥陀佛的教法是一个究竟休息方法,是彻底、究竟、简洁的修行方法,让我们回到法尔如是的般涅槃境地。 这样就比较直白一些,如百川归海,势在必然。我们对这个有认知了,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必然的事情。如了解这是顺性的必然归趣,我们人就会变得十分大方、轻松与随顺,不再求于得失、大小、善恶,不再在增减变化中迷失。就像一个娱乐者、旅游者,在千变万化的丛林中旅游,而不染着、不计较。这样我们作一个轻松步入的念佛人,步入极乐的法界!
阿弥陀佛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随顺着忆佛念佛,念佛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佛时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因为我们的心念与佛陀的心念没有任何距离。所以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认知与体会。
要善于观察自己的每一个举心动念,你就知道法界的源头就在这里!从凡夫地一直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作为的举心动念都是源头。我们的烦恼、我们贪嗔痴慢疑的习惯,生起之刹那都是违性的,但你在觉悟一刹那,就是阿弥陀佛摄化一切众生的刹那。阿弥陀佛摄护我们每一个众生当下的每一个心念,我们当下的每一个心念都与十方诸佛如来的心念无隔阂,无距离,无对无别,等值运用。所以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个教诲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法则。
佛法不在佛一边,也不在众生一边,用者即是!若不用,他就在觉悟者边。哪一个生命能运用就会显示在哪一个生命的个体表现中。
我们要是念三世一切佛的阿弥陀佛,你就要时刻小心了! 一切众生是未来佛,这是确定无疑的、真实的、究竟的说法。我们念过去佛、念现在佛都很好念,但我们要是尊重与念未来佛,就不好念了——未来佛的差异太大了,面孔太多了。我们于一切时处若能生起尊重心,就是真正南无阿弥陀佛者,你的平等心智真正成熟了,你才知道阿弥陀佛“正觉华化生”的眷属功德,知道“同一念佛无别道,四海之内皆兄弟”是真实提示。
随顺得入,就是来享受、来亲证、来受用阿弥陀佛的大恩,只是一个受用,承接了阿弥陀佛乃至十方诸佛直接的究竟给予。所以这个法则远离了九界的一切修持、知见等造作。
这种受用功德一切念佛人平等面对,一切非念佛人亦被佛念。经中讲阿弥陀佛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视一切众生如父母,视一切众生如自己,这就是三无差别的真实、舒展的表达。
契佛愿之大用就是随愿。所以虽在凡夫位中,此念佛人亦可以利于十方九界有情,虽未往生,已得往生大利;虽在娑婆,已安心于极乐。
诸位善知识!教法之难遇,人生之短暂,善自珍惜,善自思维,珍重之珍重之。诸佛如是提示,一切善知识如是提示,我今天亦复如是转达此教,无遮无盖。
02
一个事情来了,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安心下做事情、言说与思维。就是站在极乐世界思维,站在极乐世界作为,站在极乐世界交流。以极乐中人的心与人交流、思维、做事情,你就充满了喜悦。在这个百年如寄的娑婆世界生活中就放松了,不必要那么多地去计较、挣扎、对比、抱怨,不必要有那么多的恨、彷徨、徘徊、择取与负重,你可以做一个相对安心、轻松、喜悦、自在的学佛人与念佛人了。所以唯佛是念,安心方便。
所以往生不离于每一个当下,轮回亦不离于当下,我们在择法、修行、运用上就知道一切若觉若迷不离于当念。无论学佛不学佛、出家在家或者善根深浅,当下这一念你是了解的。你知道你这一念、佛这一念、众生这一念、菩萨这一念,乃至十法界没有离开当下这一念。所以十法界不离于一念。迷者必受其苦,觉者必受其乐。
只要有染着、贪图或纠缠不清,就是迷者。向往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报庄严,有清净回归之愿,即是觉者。所以当下念是真正修行的下手最初方便。
所以古代人讲若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一声,西方就有一朵莲华开放。念的越多花越繁荣,念的少就会枯萎,作恶就会死掉等等。
每天大家在礼拜或者唱偈赞的时候就观心轮有一莲花,这个观察就是修行方式,就是利益现前有情的一个心理引导。一般的修行法师都会这样做,这不复杂。你有这个心所的力,你再去观察就会产生利益效果。
有人问:为什么只是念一个名号就可以得到大利益?
名号度众生是一个特定施教。名号就是法,就是功德,听闻就是成就。他会唤醒你心智中的妙用。我们这样的人要是没遇到净土,无穷的业力在等待着你,
念佛忆佛十分简单,十分殊胜,但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中能真正意乐地、清晰地、主动地忆佛念佛,真诚地、喜悦地、明确地忆佛念佛,有多少时间?三秒钟?五秒钟?所以我们学佛要知道归趣,要随顺与实践,一定要实践!若不实践,再好也与你关系不大。
所以往生抉择在于我们意乐与作为的清晰。随顺佛愿,可以生起这个意乐;随顺法性,可以生起这个意乐;随顺我们的对比观察,我们也可以生起这样一个意乐,就是必生彼国的清晰无疑的抉择。我们不能再徘徊犹豫了,那样就辜负了自己得遇这稀有教法的胜缘!
我们能遇到这样一个教法十分难得十分珍贵,我们遇到了,其实背后不简单!是我们无始以来善根的积累,在这一刹那的成熟。
虽是凡夫众生念佛,亦可利益十方九界众生,这真实不虚。念佛即是佛现,佛与众生无间。而且,你念佛光明就消除了你的业障,这是同时的。所以我们作为凡夫地修行者,不要把忏悔定在某一个角度上,我们忆佛念佛就像开灯——忆佛念佛的同时,现有心地的黑暗业力就消除了,这真实不虚。
白天与晚上、知与无知之异,我们会产生感知的变异,而大地的载负没有变异。我们就把佛愿力对我们的摄化当作大地、虚空。白天我们知的时候当作我们自力念佛,无知时当作自力没念佛或一种业感——在这两种的背后,佛都在念我们,佛念我们无异!虚空对我们的包容含纳没有变异,佛念我们的心没有变异。我们念不念佛,佛念我们的心都没有变异。无论是白天晚上有知无知,我们都要了解于此,安心于此,感恩于此。
心想、动念会产生波、声音、光相或图像,有些有禅定与净心者就能了知。佛陀了知我们众生的心想,所以我念佛,佛即知。
唯佛是念这个“唯”字,就是直接给我们一个方法——你不要徘徊了!你就做这一个事情——信顺佛陀!你体会体会。“唯佛是念”就简单、安心、真正休息了。你没有动摇本位,没有离开娑婆,但你的心业中已经成就这个法益的殊胜功德,即得到了安养。我们一旦认知到这个作用,人心就休息下来了。真正这样作为了,你可以说自己是念佛人。因为你会给自己、他人以及周边有情都带来喜悦与明亮(指你接人待物心态的转变——法霖理解)。
现行中你若不去作为,果地觉就不在你现实生命中起作用,就只是名字。所以我们知道阿弥陀佛果地觉为我们的因地心,我们安这个心来作为无上心的起步。对此你要在自己每一个意识、每一个言说、每一个作为上去实践。用果地觉观照你每一个当下的言行、意识、作为,那样我们忆佛念佛就会得力。
我们凡夫最难丢掉的就是三毒:贪嗔痴。
嗔恨心比较大的人容易因为小小事就说恶毒的话——恶毒没问题,首先就伤害自己,第二才伤害别人。我们作为学佛人,在交往过程中要尽量调整自己的习气。能弱化就弱化,能化解就化解。不能化解就正式用戒律用佛法力解决,总有解决方法,否则先搁置也行。
我们学到念佛教法,九界中的一切烦恼业习都是小小事。一定要观察、对比,你不能用小小事来坏你与别人的法身慧命。这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这个时代要是不念佛,我们就一定会念自业他业共业的恶缘。越念这个就越烦恼。与念佛这个真实利益、究竟利益、本质之事对比,九界的习气都是小小事,很小的。
我们念佛人一定把九界之事当成小小事看!你先小看它,再看自己与他人的习气,就不斤斤计较了。我们看到别人的习气,就从烦恼的根源上、从小小事上去观察。先放松,有个原谅与超越。
要知道,你的心遍法界,佛的心遍法界,你的心不可见,佛的心亦不可见,佛心依佛愿标明,我等依佛愿而见佛心,依佛心印契自心而明自心,随顺佛愿而成就自心,自心与佛心心心无别,此心无别正是普利十方!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观察运用的教法。不动——我们念佛的功德,不管是念任何一句,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是不动的功德,就是不可散坏的功德。
有人问,一个凡位有情怎么能把佛愿、佛力、佛果运用在自己生命中呢?很简单:滴水还海!凡夫有情点滴之水投入之刹那,就是海之量、海之功德、海之不可思议的浩瀚无际。这个量就在滴入回入之刹那而成就。我们凡夫心智的执着在“南无”随顺佛愿的刹那就回归了。
菩萨者,念佛者是。你不要小视自己,也不要小瞧别的念佛人,最富有的人是念佛人。
我们的很多烦恼不单单来自于自己的习气,还有来自于他人的习气、社会的共业。这是别人的习惯、一群人的习惯、这个时代业的积累,我们全部把它冷处理——九界小小事,全部都是小小事。
因为你是念佛人,你就可以俯视这些事情,因为念佛是很高的高度——顺性的高度。你顺性俯视九界,九界所有事情都是小小事——包括菩萨事、声闻事,况且我们的烦恼?这样你就会冷处理它,就有很多方便了。否则我们就会斤斤计较。
(发脾气之前心里默数60秒——法霖)这个角度是什么?你就充满了善心,小小事,许可他。你知道它是无常的。念佛修行,第一步是冷处理的过程。在冷处理过程中你突然感到我可以慢慢地观察它,不受它直接的冲击与伤害了。
我们作为一个凡夫心,有习惯、毛病、作为等等,没啥了不起,而一旦回到念佛的智海与殊胜方法中,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就会出现。但我们要去用,要去实践,要去观察!要去用,去实践,去观察!用,实践,观察!要不断孜孜不倦地去做。
我们要学会“清场”。什么叫“清场”?比如一场电影结束了,工作人员都要清场:把所有的人请出去,这就是“清场”。你要是彻底清场了,你念一句佛,这个场里面就一个佛,其他啥也看不到了,照耀得十分清晰。你不清场不行!但我们不知道怎么清场?就是把你过去记忆的善恶、是非、人我都放一放,就来轻轻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轻轻地随顺着法性随顺着佛功德观察这个世间,观察你现前这一念的作用是什么?清场与不清场的效果有什么区别?你可以试验,可以作为!
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我们平时念与十方诸佛念,有什么区别?同样念此称号,名号本身功德无二无别,而所缘心地或心意有异就会产生差异。 “缘”字太重要了!我们念一句佛就与十方诸佛结了甚深因缘,为什么?同念故,我们都一起在念“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法门顿超九界!说这句话是沉重与欢喜兼而有之。沉重,是因为这么稀有的法在我们身边徘徊这么久,我们真正去实践过吗?欢喜的是,九界虽然繁杂,业力浩瀚无际,但我们毕竟有念佛法门,所以欢喜。我们一定要看清楚,若看不清楚就会小视念佛法门。
但你要知道:作为念佛人或出家人,我们动念就系着三界,因为三界盯着我们的。念佛人倾动九界!这不是大话,你可以看一看。你不知道就可以慢慢了知。
有我执我见,你无法修行——你把所有的教法、教言通过“我”的眼睛与知见处理一遍,结果都变成了“我”与“我的东西”了,与无尽法界庄严毫不相干。
地球给我们带来了安稳,但我们人类没有感谢他的载负。阿弥陀佛亦复如是。他亲证法性功德周遍,普摄一切众生心性,加持一切众生的善良智慧慈悲安乐,令一切众生生命相续。但我们不知道,还经常自以为是地排斥他。我们每一个人背后都站着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历代祖师,也可能“啪”地与你契合了。你不敢接受的时候他就不与你契合,他不违背你。所以我们要有一个主动作为他才去加持我们。
我们观察佛愿实是观察自心,你要用自己的心声去读四十八愿,就知道愿愿度众生。度什么众生?度自己的烦恼、他人的烦恼、自己的习惯、他人的习惯。
愿生要知道愿生的法则,就是唯念佛忆佛而能成就。所谓念佛时就是见佛时,就是成佛时,求生时就是往生时,就是度生时——实际是一念所成。这一念圆成集结了愿力的究竟处,是我们意识愿望的究竟所在——度生,成佛,往生。
念佛怎么念?《往生论》中分明讲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样来忆佛念佛。他很准确地告诉我们应该用我们的身、口、意、智、方便智来入功德,往生彼国;出功德返向娑婆世界,饶益娑婆世界固执业力有情,令其得到解脱。很清晰!他把净土修行方式,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从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到成就妙乐胜真心,也就是佛心,来自利利他,即生得不退转的方法都告诉我们了。
即生得不退转?他不说你死活。《往生论》中找不到一个临终的词,他是意识训练、意念训练,而不是色身训练,不是训练你这个壳子是生是灭。这个壳子是小小事,壳子后面还有意识,还有作为,还有口业,还有智慧。
净土教法纯粹是以阿弥陀佛果地觉来令众生直接入此功德,圆成自利。这是不是容易让人生懈怠与放逸?不是!以果地觉为我们的因地心,实际是他弥补、回施众生的殊胜方便——你如果是有力修持者,他弥补与回施你,令你圆满;你如果是无力修持者,直接令你圆满。
有佛性并不代表成佛,未来佛也不表示你现在就是佛。你取用果地觉为因地心,你就是一个觉者,但不能称佛。
若真修行者,密护自己行法所得利益,而不示于人。若示于人,必有慢心支使,你认为自己有他没有,会出生增上慢。念佛人要特别注意!因为入功德修法中,十分容易契合。若真正念佛人,一日一夜必有巨变,这个变化是不可思议的。若真正忆佛人,真正修念佛三昧者,真正修观佛三昧者,一日一夜精勤不舍必有不可思议的作为。身心世界在这个地方细细地熏修与捶打,多成就不可思议的作为,十分容易相应。因为念佛忆佛观佛的功德不可思议,非凡夫心智所能思维、所能有对称设置。
所以在前四门修持中要十分谨慎。所谓闭关密行者,每个人的修行受用都要密护,自受用全在于密护!与人说出去就像把存款取出来挥霍掉了一样,决定不能相续其利益。
自赞谤他一定是堕落者。念佛人不能说你们修其他法都不行,唯有我这个法好——这样会破清净法眼,因为教法种类很多。(每个人的根机不同,对于别人修的法,只能赞叹。千万不要造“舍法罪”——法霖理解)
一、《五念门修法》————随顺得入果地觉
天亲菩萨造论
慈法法师讲授
天亲菩萨造《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世称往生论,古来列于净土三经一论中。为净土传承根本教言。然而法运使然,众生业感,自唐以后本论尘封大藏,致使一论之说千百年来空闻其名,时至如今近于绝响。旷劫福聚,庆幸得闻,愿诸有情安心成就,共生极乐。
何等五念门
大意如下:
何等五念门
五念门:我们从身、口、意、智、方便智这五个角度来念佛,所以说是五念门。
按照净土法门三经一论来说,五念门教法是念佛人必修之法。但现在很多念佛人不太了解五念门。由于中国的朝代变更与战火兵燹[xiǎn],五念门修持在中国丢失了一段时间,五念门教法没有人传播了。尤其近代以来,纯净的念佛教法很难听闻。
五念门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路子很窄,实际这恰恰是净土修行一个非常直接、非常彻底、非常纯正的修法!他完全依止阿弥陀佛大愿,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就是在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这五个角度来成熟念佛的真正利益与成就。这个法门十分单纯,纲宗十分清晰。
现在社会上一般传播的方法,如持戒念佛、功夫念佛、计数念佛等等,与佛陀愿望都有很大距离,你有再深的功夫也与阿弥陀佛愿望不能类比。所以这个教法与其他法不同之处主要是随顺,随顺得入极为方便!
五念门是从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这五个角度来看与佛怎么相应,即使是凡夫位有情,也能很亲切地顺佛愿实践这个法则。
在五念门中,五经所有的修持方式都完整讲出来了,所以他的名字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他把五经的所有修行内容集中表现在五念门、三种顺菩提心、往返往生这些修行方式上,使人能简单易行深入细腻地去实践这个法则,使念佛人皆有法可遵循,而不是草率地一句佛号念下去就可以了。
经论中都不会这样打发人,他会认真地教我们身业怎么做、口业怎么做、意业怎么做、智业怎么观察、方便智业怎么利世,层层深入,每一门都是圆满,又相互提携与推动。所以《往生论》是对净土教法的直接宣化与传播。欲修行净土教法,不了解《往生论》没法修行。
念佛法门实际不淘汰任何人!《往生论》的五门修法不淘汰任何人!你的身业过不来,你口业过;口业过不来,你意业过;意业过不了,还有智业过;智业过不了,返向摄化你——有这样一群人来帮你,此生不成来生也要帮你。那样你在净土法门中就得以不退转的增上缘。若依自力修持,你缺乏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在五念门中不仅有自己往生,还有返向利世的现行修持——未离娑婆间,依意识训练作为利世者,依意识往返作为方便。这个意识也称为念门。
所以净土教法是完整的修行方式,他很完整,没有任何遗漏。我们面临着一个挑战:阿弥陀佛分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个教法分明是上至等觉菩萨下至蜎飞蠕动全体利益,现在的一些传播为什么还会有遗漏?因为不完整的教法或传承,我们要向它讨还公道!误导有情,伤害自他!一切学法者没有过失,过失就在这些不健全不成体系的说法对人的误导。
净土就是载负一切,载负一切就是极乐,一切没有遗漏就是极乐的真正面目。
五念门是念门,主题是在我们这个意、意自在、意自在成就上用功夫。我们在没学习净土法门或尚未这样审视与修行之时,可能我们的意识所缘是缘在业习上,或缘在某一角度上。平时我们很少训练自己意识的自由,没有人训练你,也没有人教育你。我们会特定在自己的习惯意识之下,很多人制约在这里面但他根本不知道,他的生命就悄悄地过去了。他可能还认为自己很勤苦地修行,实际在缠缚与制约着自己。此处通过五念门的训练来解放我们。
诸佛的意识法界不过是彻底舒展了,众生的意识法界不过是在受种种习惯的制约罢了。我们把这些制约摒弃,就是舍弃九界,唯佛是念,实际就是让它舒展开了。
五念门: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从身、口、意、智、方便智这五个角度来念佛,所以说是五念门。下面介绍有哪五念门?
一者礼拜门
就是我们所触及到的都是阿弥陀佛的示现!我们这个拜墩、你听到的音声、你感知到的都是阿弥陀佛的示现。光明所照,周遍无遗,山河大地的显现皆是阿弥陀佛的显现!
这样来磕一个头,你会得到极大的安稳、安慰与鼓舞。你就知道你在阿弥陀佛的法身怀抱中成长,你受到了这样一个滋养与爱护。就像一个婴幼儿在母亲的怀抱里,时时刻刻不能舍离。你的触及之处皆是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这就是身业礼拜
佛顺应了众生的执着,给你一个国土,给你一个名号,给你一个身触,给你一个方便,给你一个方法。在净土法门中,只是依佛念佛忆佛,以佛为师,这是我们无疑的归向。判定易行道、难行道不是我们现在所判,是龙树菩萨在他那个时代就已经判定。
我们何德何能,能闻到这不可思议的究竟教法?这皆是阿弥陀佛慈悲!诸佛善缘的赐予!
二者赞叹门
1、口业赞叹,意业与佛光明智相名义相应
真正的念佛人是不可思议的大力者!可以普利十方九界众生。专门念佛者是不是大势至菩萨?决定是!若人纯净心念佛,如势至再现。这不是自封,你这样行就可以了。
2、称赞阿弥陀佛即是称赞一切诸佛
阿弥陀佛名字有广义与略义二说。
我们一般念的是略义阿弥陀佛,就是西方有阿弥陀佛。在广义说中,阿弥陀佛就是十方无数诸佛。你念广义的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现世利益。因为你在礼敬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十方一切诸佛。现世的利益,你现世安心,舍报就会安详。因为你有国可归,有心可安。你在这个如幻如梦的生活中游化其间,不再挣扎于得失,不再争夺于人我是非了。因为你知道此梦是客居之梦,百年如寄,终有所归。
我们生活的全部得失计较实是南柯一梦,醒来之时无一物得失。人生命结束了,送到火葬场,油一喷,点着了,这个人一生所有的得失就画了一个句号。这个句号是骨灰盒——这里面有多少得失、善恶、大小、人我,结果一个骨灰盒全部解决了。多么勤苦,多么挣扎,多么努力,就为了这一个骨灰盒的东西,梦幻结束了。
假如我们真正了解这个娑婆世界是一个梦,在其中生活就不计较得失了。因为我们是念佛人,我们有把握,这里散坏了我们有家回。略义、广义不要死执。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众,实无一法可得。
从众生分说,有表相的差别与本质的平等。从佛方面来说,佛证得一切智,有究竟方便,他只有自他受用,没有表相与本质的差别。所以从本质上、具足平等的角度来审观人生及其作为,一切现行业缘就会得到自解脱。这样我们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是如实修行。
我们看表相与看本质有天壤之别,平等安住是我们依本质修行的缘起方便。我们如实审观自己与他人的表面现象与本质现象,就知道怎么修行得当了,这是一个入手处!
为什么念佛人会与别人诤斗?因为你没有守护阿弥陀佛的誓愿。不管别人说好坏大小,你只要心里有争论就一定要警觉,你自己根本上出问题了,就是你的分别心与习惯起作用了。一切凡夫有情的苦难、轮回、沉重、伤害全部来自于自我执着,没有第二个东西。
我们若不知道“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中具有报身功德与法身功德,那念佛真没味道。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就是法界身、报德身的圆满,实相身的给予与为物身的给予。我们人可怜不可怜?本来与诸佛如来同一法性身,结果我们流浪于三界而不能觉悟。我们闻到甚深教法,真应该痛哭流涕!
我们来审观诸佛如来的念与众生的意,表相一定是千差万别的,本质上没办法产生差别。
你知道了心作心是,你开始睁开佛眼,用佛性之圆满审观着世间,世间的一切差别种类不过是方便妙用,无有自性故,不可得故。不可得,正是过程;不可得,正是妙用;不可得,正是佛眼所见;佛眼所见,正是我们的心作心是。养成习惯了,我们就作为一个善观察者,所谓入佛种智,现行妙观察智。你就用佛眼看你的习气,用心作心是看你的作为,了解这不过是个过程,是无自性的,你会得到即行解脱,现行解脱!
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唯有可得的是什么?现行解脱。现行解脱亦不可得,清净安住。像今天这个学习机会,有多少诸佛如来与善知识在慈悲地加佑着我们的善心,有多少护法在感动着这个现缘!
我们的意识法界与诸佛的意识法界不相割据,即没有割裂开过,还是同一法性,法性一如。所以你心作佛时心即佛,心作圆满心即圆满,心随法性周遍法界,心地无知即正遍知。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知道,一定要去运用!
现在百分之九十的人对往生是模糊的。许多人把往生放在最后那一刻,就是临终时。实际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就是往生论的文字中,没有任何一个字谈到临终。
有两个方法是必定可以往生:
第一个,我们心智若回归到无生的清净基础上来,愿往生即往生。
第二个,就是承接阿弥陀佛愿力,愿意往生。这两个生是必然往生。
如果晚上花三十分钟念佛,你心里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明明亮亮的一句佛号,多好啊!
你安心不安心,就看你念佛不念佛!这种修法是龙树菩萨一直传下来的。近代人提出以果地觉为我们的因地心,就在相互传承这个体系。
龙树菩萨四句偈解释这四句话最简单,就是忆佛念佛成佛的一个当下口诀。第一句话:若人愿作佛。他连往生都不要了,直接说想做佛。第二句话:心念阿弥陀。第三句:应时即现身。什么人应时即现身?忆佛者,愿作佛者。佛与众生没有对待啊!第四句:是故我顶礼。他顶礼谁?顶礼这些愿作佛与心念阿弥陀佛的人。
这四句话太美了!因为这与“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是异曲同工,同一个结果,他的作为是同一个目的。
这四句偈子我们下去可以念一念。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三者作愿门
作愿门最重要的是“愿”。就是心愿、心的一个表达。所以我们来轻装上阵,自他共业都不念了,念佛!忆佛念佛刚开始不习惯,那么在走路、睡觉等时间要尽量念佛。这是方法,这个方法可以决定我们修行的成败。
我特别感激这个共修。有几个人能主动地、精进地、依法地修持?若没有,你要感恩共修。你自己是修不成的,你有时间就尽量放逸去了。大部分人私下还是放逸与等待,只是把时间熬过去。我们应该感恩这个共修,因为它去除了我们等待或放逸的机会,让你警觉!放逸,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很厉害的东西,悄悄地把我们的生命吃掉了。
你念南无阿弥陀佛,没念之前你要知道——我先知道,再把它念出来。这个点很重要,念与称名要等持。
“唯佛是念”不过是希望我们把自他共这些千差万别无量无边的事放一放,先主动地解决一个事——念佛。先把它简单化!愿望愈简愈明,愈明愈好操作,愈好操作者莫过于念佛。
四者观察门
第三门作愿门(是止)。第四是观察门(是观)。是了解彼国, 有29种庄严。其中分为三个部分,1、国土庄严、2、阿弥陀佛庄严、3、诸菩萨庄严。
我们观察彼国国土庄严,阿弥陀佛功德庄严及其菩萨作为,就是使我们真正生起往生彼国的决定。要不然我们观察他就没什么意义。这个作为趋向于简单。就像你现在要回家,你需要知道你家的小区、楼号、房间、钥匙等等,然后你拿个钥匙就回家了。你不知道怎么回去?我们对自己意念的审视与观察十分重要,不可忽略!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与他人发生矛盾了,马上警觉!一旦警觉它,知道它不可纠缠,这个纠缠即下就是觉悟资粮,即下得到安乐。觉悟不是一个词汇,是我们在迷失时候的一种警觉、一种认识、一种反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运用与观察。一警觉,怎么又跳入三界了?觉悟那一刻感觉很美好。因为出三界很方便,入三界也很方便。所以你真能觉察到心里习惯的纠缠,对自他共业的纠缠,心里就很轻松。这要不断地运用。
我们客居在娑婆世界,它是不是末日都好,我们把这最后的日子过好就行了,因为你客居在这儿!所以我们观察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是为了认清自家门径。
有三种往生决定:随顺佛力、随顺佛愿、随顺自己究竟意乐就可以往生。
心理可以受环境影响,环境也可以受心理的影响。我们要是观察极乐世界成熟了,再用性德(就是以佛眼——法霖理解)来观察这个娑婆世界也就没问题了。若有无染无着的观察能力,你的人肯定会有变化,做事情与说话都会很恰当。在宁静的状态下你的心会松散开,你的心智会得到一种宁静与平满的满足。
每个人都可以实验,只要不死,他都有身光。这与我们每个人的心理与身体充盈程度有关。有的人每天在一个固定环境中、固定状态下打坐——一定给自己设置一个特定环境,这样你就会有一个亲切感受。或者逐渐会感到所谓圆满与充盈。
过去说“小修行人月月有变,中修行人日日有变,大修行人时时有变”,这个变是他能亲切体会到的智慧心灵感知的变化。
生活中你可以去实践,对一个你厌恶的、排斥的人,哪怕一个很小的动物,你动一念慈悲心再与他交往,或者再打坐修行,你的修行就会有变化,力量空间就会产生变化,甚至是巨大变化。
我们天天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在修行的自利问题上,很少有人对自己真正负责任。
所以报德成就是顺性而得,不假于修证,非修证而来,但利世方便上对应众生而设立法则。慢慢接触多了,你一动念:哦!我又对立了,刚才的烦恼是来自于对立。哦!我又迷失了,迷失是因为对立——增减对立,垢净对立,对立造成我们分别执着的烦恼。
所以我们要学会休息状态下的修行,让我们对善恶、来去、增减等的染着休息下来,然后在现有业习中自如地调整它,不压抑,不对抗。对此我们只要审视,就慢慢变得轻松了。
不知道是多少劫的善根成熟,给了我们这个念佛空间!像这样在寺庙里做功课、与佛菩萨结缘,去礼敬诸佛,去称赞如来,你生命中能有几天?善缘刹那即过,恶缘炽盛于世间。
极乐世界可以训练。我们念佛之时观察自己周边所有人是清净海众,现在这殿堂里有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你不要想着自己在娑婆世界念佛,而想着我在极乐世界赞佛拜佛,如对目前!这样观绝对起作用。
蕅益大师讲三种根性:三类根性中,即心即佛——净土上上根性;心作心是——净土中性根性;佛力不可思议,清净随顺者——下下根性。即便下下根性也不可思议!即心即是、心作心是、佛力不可思议,你喜欢用哪个就用哪个。佛力不可思议——了不起;心作心是——很方便;即心即是——很安稳。
这三种根性实际是净土修行的三种方法,这三种根性、三种修行的下手、用心是你比较亲近的,只在于心智所依。许多净土行人追求临终往生或即下往生,但他不知道是心在起作用。即下心所缘而产生的作用。净土祖师根本不这样传播,他说即心即是,你怎么用心?心作心是,你怎么用心?佛力不可思议,你怎么用心?不管靠上哪一个,你都不迷茫!
在三种决定往生中,随顺法性必生,随顺佛愿必生,随顺自己究竟意乐必生。
很多人说念佛,念着念着就念别人的业力了,念念念,又念共业了,念念念,又念自己的烦恼习惯了……很难念佛念下去!现在你还能念几句佛,要感恩自己的善根善缘,多少人一句佛都不愿意听不愿意念呢!
我们念佛人顺性审观有情,解放自己心理的防范与抵触。我们若生活在一个顺性的心理中,看一切众生都是必然往生的有情。究竟是一家人。那么你对其他人的防范、看不惯可能会少一些,就会放松一些;那些对立的、矛盾的、尖锐的东西削减一些。
《大心材经》所讲,自赞谤他十分容易。批评任何人我都感到自己可耻,凭什么批评别人?自己也差不多。
不念自业、他业、共业,唯佛是念!所以念佛人是快乐的人。唯佛是念,给我们带来了天大的机会。先念念佛,把自己的心理处理一遍,再去面对自他共业。这样使我们宁静下来。
我们要审视自己的发心中有没有大智、大悲、大行、大愿?其实,我们念任何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知与不知,都具足大行、大愿、大悲、大智。所以称为万德洪名。
念佛有功德,但你念业力之时佛功德就悄然退失了。因为你口上念佛,心里念业,心念比你口念更有力量。所以若不从心地上抉择,只在嘴巴上“阿弥陀佛”是不行的。
这个教法是畅佛心智!不是某一类菩萨声闻度生善巧,他是究竟地上的教法,是以果地觉回施众生作为因地缘起的极殊胜方便。何以故?初发心与圆成佛道无二无别,称为印契,别无他法!用佛果印契我们本来的觉性,就是佛性。
昙鸾祖师说:愿往生者,皆得往生。只要我们众生有愿往生的心,必定能够往生极乐。
一方面我们愿往生,一方面弥陀发誓要救我们,这样因缘和合,就一定往生,所以「愿往生者,皆得往生」。
恰恰因为这个法太易得,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没有人不会称念,我们反而不珍惜。就像现在人拿傻瓜相机拍照——过去人照像要准备很多东西,现在傻瓜相机什么都不用,“啪”拍出来了。因为它集成了所有方便。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如此。
不退转是佛法修持的一个特定分水岭。在许多教法中欲得不退转,即欲得阿鞞跋致的位置,十分不易。
我们遇到净土这样稀有难闻的教法,只要听闻随顺皆得大利。这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再重视!这是极为珍贵极为珍贵的。所以果地觉因地心的果地教法甚深不可思议,难得难闻!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阿弥陀佛的教法是一个究竟休息方法,是彻底、究竟、简洁的修行方法,让我们回到法尔如是的般涅槃境地。 这样就比较直白一些,如百川归海,势在必然。我们对这个有认知了,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必然的事情。如了解这是顺性的必然归趣,我们人就会变得十分大方、轻松与随顺,不再求于得失、大小、善恶,不再在增减变化中迷失。就像一个娱乐者、旅游者,在千变万化的丛林中旅游,而不染着、不计较。这样我们作一个轻松步入的念佛人,步入极乐的法界!
阿弥陀佛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随顺着忆佛念佛,念佛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佛时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因为我们的心念与佛陀的心念没有任何距离。所以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认知与体会。
要善于观察自己的每一个举心动念,你就知道法界的源头就在这里!从凡夫地一直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作为的举心动念都是源头。我们的烦恼、我们贪嗔痴慢疑的习惯,生起之刹那都是违性的,但你在觉悟一刹那,就是阿弥陀佛摄化一切众生的刹那。阿弥陀佛摄护我们每一个众生当下的每一个心念,我们当下的每一个心念都与十方诸佛如来的心念无隔阂,无距离,无对无别,等值运用。所以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个教诲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法则。
佛法不在佛一边,也不在众生一边,用者即是!若不用,他就在觉悟者边。哪一个生命能运用就会显示在哪一个生命的个体表现中。
我们要是念三世一切佛的阿弥陀佛,你就要时刻小心了! 一切众生是未来佛,这是确定无疑的、真实的、究竟的说法。我们念过去佛、念现在佛都很好念,但我们要是尊重与念未来佛,就不好念了——未来佛的差异太大了,面孔太多了。我们于一切时处若能生起尊重心,就是真正南无阿弥陀佛者,你的平等心智真正成熟了,你才知道阿弥陀佛“正觉华化生”的眷属功德,知道“同一念佛无别道,四海之内皆兄弟”是真实提示。
随顺得入,就是来享受、来亲证、来受用阿弥陀佛的大恩,只是一个受用,承接了阿弥陀佛乃至十方诸佛直接的究竟给予。所以这个法则远离了九界的一切修持、知见等造作。
这种受用功德一切念佛人平等面对,一切非念佛人亦被佛念。经中讲阿弥陀佛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视一切众生如父母,视一切众生如自己,这就是三无差别的真实、舒展的表达。
契佛愿之大用就是随愿。所以虽在凡夫位中,此念佛人亦可以利于十方九界有情,虽未往生,已得往生大利;虽在娑婆,已安心于极乐。
诸位善知识!教法之难遇,人生之短暂,善自珍惜,善自思维,珍重之珍重之。诸佛如是提示,一切善知识如是提示,我今天亦复如是转达此教,无遮无盖。
02
一个事情来了,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安心下做事情、言说与思维。就是站在极乐世界思维,站在极乐世界作为,站在极乐世界交流。以极乐中人的心与人交流、思维、做事情,你就充满了喜悦。在这个百年如寄的娑婆世界生活中就放松了,不必要那么多地去计较、挣扎、对比、抱怨,不必要有那么多的恨、彷徨、徘徊、择取与负重,你可以做一个相对安心、轻松、喜悦、自在的学佛人与念佛人了。所以唯佛是念,安心方便。
所以往生不离于每一个当下,轮回亦不离于当下,我们在择法、修行、运用上就知道一切若觉若迷不离于当念。无论学佛不学佛、出家在家或者善根深浅,当下这一念你是了解的。你知道你这一念、佛这一念、众生这一念、菩萨这一念,乃至十法界没有离开当下这一念。所以十法界不离于一念。迷者必受其苦,觉者必受其乐。
只要有染着、贪图或纠缠不清,就是迷者。向往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报庄严,有清净回归之愿,即是觉者。所以当下念是真正修行的下手最初方便。
所以古代人讲若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一声,西方就有一朵莲华开放。念的越多花越繁荣,念的少就会枯萎,作恶就会死掉等等。
每天大家在礼拜或者唱偈赞的时候就观心轮有一莲花,这个观察就是修行方式,就是利益现前有情的一个心理引导。一般的修行法师都会这样做,这不复杂。你有这个心所的力,你再去观察就会产生利益效果。
有人问:为什么只是念一个名号就可以得到大利益?
名号度众生是一个特定施教。名号就是法,就是功德,听闻就是成就。他会唤醒你心智中的妙用。我们这样的人要是没遇到净土,无穷的业力在等待着你,
念佛忆佛十分简单,十分殊胜,但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中能真正意乐地、清晰地、主动地忆佛念佛,真诚地、喜悦地、明确地忆佛念佛,有多少时间?三秒钟?五秒钟?所以我们学佛要知道归趣,要随顺与实践,一定要实践!若不实践,再好也与你关系不大。
所以往生抉择在于我们意乐与作为的清晰。随顺佛愿,可以生起这个意乐;随顺法性,可以生起这个意乐;随顺我们的对比观察,我们也可以生起这样一个意乐,就是必生彼国的清晰无疑的抉择。我们不能再徘徊犹豫了,那样就辜负了自己得遇这稀有教法的胜缘!
我们能遇到这样一个教法十分难得十分珍贵,我们遇到了,其实背后不简单!是我们无始以来善根的积累,在这一刹那的成熟。
虽是凡夫众生念佛,亦可利益十方九界众生,这真实不虚。念佛即是佛现,佛与众生无间。而且,你念佛光明就消除了你的业障,这是同时的。所以我们作为凡夫地修行者,不要把忏悔定在某一个角度上,我们忆佛念佛就像开灯——忆佛念佛的同时,现有心地的黑暗业力就消除了,这真实不虚。
白天与晚上、知与无知之异,我们会产生感知的变异,而大地的载负没有变异。我们就把佛愿力对我们的摄化当作大地、虚空。白天我们知的时候当作我们自力念佛,无知时当作自力没念佛或一种业感——在这两种的背后,佛都在念我们,佛念我们无异!虚空对我们的包容含纳没有变异,佛念我们的心没有变异。我们念不念佛,佛念我们的心都没有变异。无论是白天晚上有知无知,我们都要了解于此,安心于此,感恩于此。
心想、动念会产生波、声音、光相或图像,有些有禅定与净心者就能了知。佛陀了知我们众生的心想,所以我念佛,佛即知。
唯佛是念这个“唯”字,就是直接给我们一个方法——你不要徘徊了!你就做这一个事情——信顺佛陀!你体会体会。“唯佛是念”就简单、安心、真正休息了。你没有动摇本位,没有离开娑婆,但你的心业中已经成就这个法益的殊胜功德,即得到了安养。我们一旦认知到这个作用,人心就休息下来了。真正这样作为了,你可以说自己是念佛人。因为你会给自己、他人以及周边有情都带来喜悦与明亮(指你接人待物心态的转变——法霖理解)。
现行中你若不去作为,果地觉就不在你现实生命中起作用,就只是名字。所以我们知道阿弥陀佛果地觉为我们的因地心,我们安这个心来作为无上心的起步。对此你要在自己每一个意识、每一个言说、每一个作为上去实践。用果地觉观照你每一个当下的言行、意识、作为,那样我们忆佛念佛就会得力。
我们凡夫最难丢掉的就是三毒:贪嗔痴。
嗔恨心比较大的人容易因为小小事就说恶毒的话——恶毒没问题,首先就伤害自己,第二才伤害别人。我们作为学佛人,在交往过程中要尽量调整自己的习气。能弱化就弱化,能化解就化解。不能化解就正式用戒律用佛法力解决,总有解决方法,否则先搁置也行。
我们学到念佛教法,九界中的一切烦恼业习都是小小事。一定要观察、对比,你不能用小小事来坏你与别人的法身慧命。这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这个时代要是不念佛,我们就一定会念自业他业共业的恶缘。越念这个就越烦恼。与念佛这个真实利益、究竟利益、本质之事对比,九界的习气都是小小事,很小的。
我们念佛人一定把九界之事当成小小事看!你先小看它,再看自己与他人的习气,就不斤斤计较了。我们看到别人的习气,就从烦恼的根源上、从小小事上去观察。先放松,有个原谅与超越。
要知道,你的心遍法界,佛的心遍法界,你的心不可见,佛的心亦不可见,佛心依佛愿标明,我等依佛愿而见佛心,依佛心印契自心而明自心,随顺佛愿而成就自心,自心与佛心心心无别,此心无别正是普利十方!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观察运用的教法。不动——我们念佛的功德,不管是念任何一句,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是不动的功德,就是不可散坏的功德。
有人问,一个凡位有情怎么能把佛愿、佛力、佛果运用在自己生命中呢?很简单:滴水还海!凡夫有情点滴之水投入之刹那,就是海之量、海之功德、海之不可思议的浩瀚无际。这个量就在滴入回入之刹那而成就。我们凡夫心智的执着在“南无”随顺佛愿的刹那就回归了。
菩萨者,念佛者是。你不要小视自己,也不要小瞧别的念佛人,最富有的人是念佛人。
我们的很多烦恼不单单来自于自己的习气,还有来自于他人的习气、社会的共业。这是别人的习惯、一群人的习惯、这个时代业的积累,我们全部把它冷处理——九界小小事,全部都是小小事。
因为你是念佛人,你就可以俯视这些事情,因为念佛是很高的高度——顺性的高度。你顺性俯视九界,九界所有事情都是小小事——包括菩萨事、声闻事,况且我们的烦恼?这样你就会冷处理它,就有很多方便了。否则我们就会斤斤计较。
(发脾气之前心里默数60秒——法霖)这个角度是什么?你就充满了善心,小小事,许可他。你知道它是无常的。念佛修行,第一步是冷处理的过程。在冷处理过程中你突然感到我可以慢慢地观察它,不受它直接的冲击与伤害了。
我们作为一个凡夫心,有习惯、毛病、作为等等,没啥了不起,而一旦回到念佛的智海与殊胜方法中,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就会出现。但我们要去用,要去实践,要去观察!要去用,去实践,去观察!用,实践,观察!要不断孜孜不倦地去做。
我们要学会“清场”。什么叫“清场”?比如一场电影结束了,工作人员都要清场:把所有的人请出去,这就是“清场”。你要是彻底清场了,你念一句佛,这个场里面就一个佛,其他啥也看不到了,照耀得十分清晰。你不清场不行!但我们不知道怎么清场?就是把你过去记忆的善恶、是非、人我都放一放,就来轻轻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轻轻地随顺着法性随顺着佛功德观察这个世间,观察你现前这一念的作用是什么?清场与不清场的效果有什么区别?你可以试验,可以作为!
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我们平时念与十方诸佛念,有什么区别?同样念此称号,名号本身功德无二无别,而所缘心地或心意有异就会产生差异。 “缘”字太重要了!我们念一句佛就与十方诸佛结了甚深因缘,为什么?同念故,我们都一起在念“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法门顿超九界!说这句话是沉重与欢喜兼而有之。沉重,是因为这么稀有的法在我们身边徘徊这么久,我们真正去实践过吗?欢喜的是,九界虽然繁杂,业力浩瀚无际,但我们毕竟有念佛法门,所以欢喜。我们一定要看清楚,若看不清楚就会小视念佛法门。
但你要知道:作为念佛人或出家人,我们动念就系着三界,因为三界盯着我们的。念佛人倾动九界!这不是大话,你可以看一看。你不知道就可以慢慢了知。
有我执我见,你无法修行——你把所有的教法、教言通过“我”的眼睛与知见处理一遍,结果都变成了“我”与“我的东西”了,与无尽法界庄严毫不相干。
地球给我们带来了安稳,但我们人类没有感谢他的载负。阿弥陀佛亦复如是。他亲证法性功德周遍,普摄一切众生心性,加持一切众生的善良智慧慈悲安乐,令一切众生生命相续。但我们不知道,还经常自以为是地排斥他。我们每一个人背后都站着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历代祖师,也可能“啪”地与你契合了。你不敢接受的时候他就不与你契合,他不违背你。所以我们要有一个主动作为他才去加持我们。
我们观察佛愿实是观察自心,你要用自己的心声去读四十八愿,就知道愿愿度众生。度什么众生?度自己的烦恼、他人的烦恼、自己的习惯、他人的习惯。
愿生要知道愿生的法则,就是唯念佛忆佛而能成就。所谓念佛时就是见佛时,就是成佛时,求生时就是往生时,就是度生时——实际是一念所成。这一念圆成集结了愿力的究竟处,是我们意识愿望的究竟所在——度生,成佛,往生。
念佛怎么念?《往生论》中分明讲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样来忆佛念佛。他很准确地告诉我们应该用我们的身、口、意、智、方便智来入功德,往生彼国;出功德返向娑婆世界,饶益娑婆世界固执业力有情,令其得到解脱。很清晰!他把净土修行方式,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从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到成就妙乐胜真心,也就是佛心,来自利利他,即生得不退转的方法都告诉我们了。
即生得不退转?他不说你死活。《往生论》中找不到一个临终的词,他是意识训练、意念训练,而不是色身训练,不是训练你这个壳子是生是灭。这个壳子是小小事,壳子后面还有意识,还有作为,还有口业,还有智慧。
净土教法纯粹是以阿弥陀佛果地觉来令众生直接入此功德,圆成自利。这是不是容易让人生懈怠与放逸?不是!以果地觉为我们的因地心,实际是他弥补、回施众生的殊胜方便——你如果是有力修持者,他弥补与回施你,令你圆满;你如果是无力修持者,直接令你圆满。
有佛性并不代表成佛,未来佛也不表示你现在就是佛。你取用果地觉为因地心,你就是一个觉者,但不能称佛。
若真修行者,密护自己行法所得利益,而不示于人。若示于人,必有慢心支使,你认为自己有他没有,会出生增上慢。念佛人要特别注意!因为入功德修法中,十分容易契合。若真正念佛人,一日一夜必有巨变,这个变化是不可思议的。若真正忆佛人,真正修念佛三昧者,真正修观佛三昧者,一日一夜精勤不舍必有不可思议的作为。身心世界在这个地方细细地熏修与捶打,多成就不可思议的作为,十分容易相应。因为念佛忆佛观佛的功德不可思议,非凡夫心智所能思维、所能有对称设置。
所以在前四门修持中要十分谨慎。所谓闭关密行者,每个人的修行受用都要密护,自受用全在于密护!与人说出去就像把存款取出来挥霍掉了一样,决定不能相续其利益。
自赞谤他一定是堕落者。念佛人不能说你们修其他法都不行,唯有我这个法好——这样会破清净法眼,因为教法种类很多。(每个人的根机不同,对于别人修的法,只能赞叹。千万不要造“舍法罪”——法霖理解)
五者回向门
1、五念门欲达成所作随意自在成就,非生死之说或色身变化
这一门又称为悲心的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即悲心的一个意识训练。前四门让我们入功德,入极乐世界,观察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让我们的身心意识去与他有碰触与感知。后面会学到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五种果门。第五门回向门,为出功德。在果门中称为园林游戏地门。“门”的修持就是让我们出入自由,出入方便,出入皆得解放。出娑婆是入功德。再回入娑婆,即返向往生,是出功德。
诸佛如来亲证法性身故,入一切众生心,众生心的起心动念诸佛如来皆了知。你也不用害怕,少打点妄想就行了。佛身充满于法界是真实的,法性周遍是真实的。
实际上大家早与诸佛联网了,因为你有佛性。你若把你的佛性去掉就可以不联网,你能去掉吗?你说我变成无情物——无情物也联网!因为在佛陀境界中,器世间与情世间是同样妙用,即便你变成木头石头也有佛性。《楞严经》中讲极顽固极愚痴者堕入无情类,佛也予你激活,因为你有佛性。
净土教法现在被人传播成送终教法了,就是送死的鼓声了。很多人为临终者或者死人助念很起劲,但为活人助念呢?活人最需要助念!阿弥陀佛的“佛执持名号”就是为活人助念,成熟我们的悲智方便。
凡夫也可以随顺佛愿力持名,我们都可以做得到。但他说不相应,他不知道佛在念我们,就单方面去念“佛啊佛啊,我求你啊,你来加持我”,他不知道佛早就垂手加持着他。
众生念佛,若念不念。佛生同念,是相应念——佛念我们,我们也念佛,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就是母子相念。母子相见,母子契合,就会成长成熟——我们的法身慧命会迅速成熟。你真是忆佛念佛功德,你经常会生感恩心想——他令你安心,你怎么不感恩?
我们作为凡夫,总是有念或不念的时候。就像很多人念佛不敢间断,一不念了就感到心里空落落的。要知道佛在念众生,以愿力摄化与成熟我们,周遍不舍,你就会安心。
所以修法的缘起很重要!我们择哪一个缘起?我们择佛念众生的缘起,把自己放在众生分上,就比较简单。我间断了,佛无间断;我不间断,时时相应。你心里就不落空。
而有的人遇到恶缘难缘疾病之类,他会反省自己,感激父母师长善知识以及周边人,他们曾教诲与种种提示自己,忏悔自己没有依教而行(如一位师兄通过反省改善了与和家人的矛盾),这样的人是真忏悔者,真会反省自己,经此他的善缘就会聚集成熟。
第五门是回向门,我们为什么讲独立作用与责任?因为回向门中第一受用者还是每一个作为的独立体,每一个作为者即是第一受用者。所有善良的作为、慈悲的作为、智慧无染的作为,哪怕是回施众生,也必然是自利的,第一个承受者还是自身。
前四门的要求是要我们舍弃九界,而第五门的要求是不舍一切!这没有什么可修持的,没有什么可舍的,一切法无自性,本身无我,你舍什么?你舍是一种执着,不舍也是执着。因为我们有取舍习惯,所以假着我们习惯来作不舍的认知。
所以前四门是让我们放弃一个位置,换一个位置。在观察以后,又让我们换位置。这换来换去,就是让你自由与解放——充分解放思想的世俗业力的禁锢。若没有恰当方法,这个禁锢我们挣脱不出来。
无责怪心理者,就是一个具足正见的人、清晰的人、不迷失的人,能悲悯那些迷失者或纠缠不清者,你就真正具足慈悲。我们若不知道自己是第一受用者,想去慈悲别人十分困难。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体性无别,所用之别无量无边。我们把悲智方便埋藏在习气业力之下,沉没在深深海底了。佛不过把他自然舒展开了。
很多人一旦学佛或皈依,就开始教育自己的父母、亲人、子女等等:一不能吃肉!二不能杀生!三不能喝酒!家人怕他们,单位怕,社会也怕。他们有没有作导师的资格?没有!他自身烦恼尚未制服,没有摒弃九界,还在九界业力中纠缠不清。他不知九界业力如幻——善业如幻,恶业亦如幻,无有实质,无一法可得。他去责怪、约束与制约别人,为别人的业力生烦恼,所以是双重烦恼者。别人是单重烦恼,而他除了自身烦恼,把别人的烦恼也都收集起来了。当然,他的想法很好,效果不好。因为没有摒弃九界或彻底认知九界,反而陷入其中,因为他人的过失作为生于烦恼,迷失自心。
我们虽然现在还沉沦在娑婆,但是已经真正安心、归命于器世间与众生世间二俱清净的极乐世界,再用意识回观娑婆世界,我们利益九界众生的心智一定会成熟。
所以依回向门称念阿弥陀佛殊胜功德摩尼宝号,普利十方九界众生,他自身任何功德都不需要了!他知道一切功德本不可取,一切功德本具故,不假修持与得失,皆依阿弥陀佛功德而展现。
我们观察极乐世界种种殊胜庄严,依四种菩萨正修行来陶冶心智,认识到自己的意识法界可以充分解放,自己是第一受用者。然后再来看这个娑婆世界的垃圾,就是我们原先的生活空间,里面有自己与他人的烦恼,就会把它打扫干净。因为它本来没有污染,本来是干净的。只是人为地制造着各种垃圾——执着、烦恼、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相互误解侵害等等。我们在此世界,就如倒驾慈航一样来做佛事了。这就是安清净心与乐清净心的修持。
我们念佛人若真正知道利益一切众生,就会产生极大的念佛的动力。因为每天都有太多的苦恼众生在我们身边生生死死,在种种违缘中受种种伤害。
如果我们观察到彼国器世间清净、有情世间清净,身心真正皈依与安心于此,再来看这个浊恶世界,你根本没办法再计较,在这幻化的业相与业无所属的执着中实无一法可得。我们作为真正的佛法回施者,可以义无反顾地帮助有缘。
从中国净土传承体系来讲,有远公流、慈愍流、善导流的表相,实际根本无别。因为众生群体心智的差异,造成这三类的相续传播。但归结来说,皆以弥陀愿力得以往生彼国,了晓自性,成就菩提。
单谈往生不是净土的完整教法,只能说是我们私心的一种状态。
这个教法的完整性恰恰是在返向往生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果地觉的作用——果地觉的作用恰恰是利于十方众生,不舍一切众生,这是果地觉真正的悲智方便。返向往生恰恰是果地觉的妙用所在。
菩萨四种正行,莫不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行持,莫不是以返向来作为。我们已经学到回向门的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头一看,原来菩萨四种正修行皆是第五念门果地觉因地心的行持!许多念佛人没有学到完整、清净的净土教法,即完整的往向往生和返向往生的教法。
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教法淹没在我们修行人的当下,淹没在一些所谓传法人、修行人心智言说的当下,这个果地觉被悄悄扼杀泯灭了。
菩萨四种正修行恰恰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念佛人的正行。即是以菩萨四种正修行来引发我们因地心对果地觉的实践。这个教法甚深不可思议!
我们为何还会沉浸在这种苦中?因为我们现前对业力习惯的执着。放下对业力习惯执着的刹那,我们就能回到性德的安稳上来。就在一刹那,不需要过多作为。难道我们在生命延续中,一念都没有放弃过对业力习惯的执着吗?没有,我们对自己业力习惯的执着一瞬间都没有放弃过!你可以观察到自己深深地沉浸在习惯、执着的业力海中,没有出离过。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阿弥陀佛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直接给你现成的东西。
《往生论》里面有五念门、五果门。
五念门有让我们心智自由择取的过程,就是让我们了解心地取舍自由的过程。五种果地门不这样讲,他说你做什么就是什么,动念缘什么就是什么。
五种果门是即因即果,即心即是。就是你作什么就是什么,动心念是什么就是什么。把身业礼拜、口业赞叹、意业作愿、智业观察、方便智业回向作了交代,用因果同时来展示与念门的差异。
五种果门用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把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的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作步步深入得以自在的引导。
1、近门。礼拜门为什么称为近门?此处摒弃了作意过程。”为生彼国,即生彼国!这这个即生让我们直接来修持这一门。我们要知道意识是自由的,业无所属,意识可以随意安排,意识国土没有国界,愿生即生也不成问题。近门,表示我们已经回来了,只是在家门口还没有进到家里。
2、大会众门。口业赞叹,与彼光明相应,入大会众数。那么你的赞叹就像在大会众中一样,就是你已经回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了,你在极乐世界来赞佛。每一门就直接把你拉到极乐世界现场。
3、入宅门,意业作愿得到安稳,就像回到家里一样安稳。
4、屋门。然后到屋门,数自家珍宝。熟悉了以后,门牌门号都记下来了,那你再去旅游就没问题了。
5、园林游戏地门,就是可以随意到处去供养诸佛、救度众生了。
这五种果门,实际就是愿生即生的事实。整个净土教法两个次序的训练:一个是作意,心作心是(五念门);一个是即心即是(五果门)。
五念门是“心作心是”,是我们舍九界就是圆成九界,就是休息于九界。于九界现缘中得休息,于九界缘中得舍弃,即现缘中舍弃它,不惹它了,不去纠结它。
五果门是“即心即是”。你作什么就是什么,动心念是什么就是什么。
有的人会在一种忆念或感受上自许,认为我永远是正确的——这种自许更糟糕,这样的人一定会自我封闭,自赞谤他。龙树菩萨有一个简单说法:自赞谤他皆为外道。没有一个不是外道!我们作为念佛人,想不做外道,起码不能谤别人。
我们的心智一放松,就是十方众生所面对、所回向。这个教法不单是对我们现前心智所讲,而是对十方九界众生所宣化。这个修行牵制的面较多,所以我们很少单单涉足人群讲,一说就是九界。
你可以试一试,把你的身心世界放在整个法界,念一声阿弥陀佛,你的作意中就能利益这个法界——即染心,净法界,这真是不可思议!我是染心,但我可以净法界。你若把你的心意、这一声佛号放到某一群体,比如放在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那里,你念一声,你会感觉对得起自己的父母了。念一句,你会很真诚。你又想一切有情都是我父母,干脆为大家念算了。
五念门容易修持!别人说一句佛号念到底——这话好说,但事难做。五念门是有针对性地说你口业怎么做、身业怎么做、意业怎么做、智业怎么做、方便智业怎么做,每种修行方式都说得很清楚,我们只要随顺实践都不会出问题。
很多人说佛法道理我明白,但是烦恼障碍一来还是用不上——因为你没有用过,没有训练过。
果地教的起步就是果,因地教法的起步是种子。心作心是,若没有果的证实就做不到。你想心作心是,但一会儿烦恼业习又来了,你会怀疑怎么心作心不是?因为你依的不是果教、果地觉,你没有用果地觉为因地心,心作心是做不来。
蕅益大师判净土修法的三种根性:即心即是,心作心是,佛愿力不可思议。
即心即是者——是利根所成,若是学教,已开圆解;若是学宗,已明心见性。此类人根性十分猛利。念佛则即心即是,即心往生,即心成就,即心安乐。所以彻悟禅师说念佛时即是见佛时,成佛时;求生时即是往生时,度生时。他于禅宗证悟以后念佛,以所悟境契入,知道即心的心是什么心,不是我们泛泛的烦恼心、迷失心、颠倒心、染着心、垢心。
这三种根性十分重要,我们要在这个地方作一个区分。否则很多人学了以后就像抬杠,容易拿因地教的次序来批判果地说法,但他其实还徘徊在果地教之外,即心即是、心作心是、佛力不可思议这三种根性他都无缘。
果地教的特定因缘表现在什么地方?随顺得入!我们修前四念门入功德,都是以随顺得入、入佛功德作为方便。这唯佛与佛能了知,除佛以远不随顺者无法得入。
此处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是唯佛与佛亲证、亲知所传达的内容。依佛愿力,我们有一个得入、信顺的机会。这唯佛与佛能知,难就难在这个地方。
这个教法的特定在于他本来圆满!我们用这个事实就是圆满,不是要修出来一个什么东西,此处无可修补,但你要去使用他。因地上一定要修补,因为不足,就有次第增上修持。此处没法增上,使用的事实就是圆满,只能平等修行,平等安住,平等运用,所以称为平等回施。菩萨!这一点若区分不开,你会走到一个特大的误区,绕一个特大的弯子。
果地是什么?是证实了本来圆满,他回施给我们,就是说我们本来圆满,令我们平等运用。(令!令我们平等运用!直接运用,现成的!——法霖理解)这没有增减的东西,所以入愿心庄严,成就愿心庄严。这个教法就是依佛果地成就的心愿来作我们的因地,即我们现前作为的缘起。
所以在弥陀教法中,众生业犹如烘炉片雪——就像一个巨大燃烧的炼钢炉,上面飞过来一片小雪花。我们无始以来的业在诸佛如来的巨大功德藏中、在顺性圆满的表现中全都不顶用了!它没有力量,没有根了。
果地与因地,一个是使用,一个在寻觅。前者已经成熟,圆满就是结果,是事实,是力,所以称为愿力。而不是寻觅。后一个你就是依着修补的心、因地的心、增上的心,你都在寻找。我们不反对寻找种子的人,但这在净土教法中毕竟是弯路,直接使用必然是这个教法的真实,是易行所在。
净土宗的判教,从龙树菩萨、天亲菩萨一直到中国历代祖师,都十分清晰,从来没有含糊过。历来祖师,无论宗门教下,都是回归净土,这是十方同归的教法。易行就是直接使用圆满的结果与愿力,不需要任何花架子。
他之所以难信,因为九界无法用自力认同,只能用佛力,随顺佛力。果地觉为因地心,心作心是——心作,你作个心,心是,你再看它是什么?
我们凡夫都是违性而行,染着于苦乐、好坏、得失、善恶、大小等等对立心、对待心。而佛陀是顺性修持,舍弃一切对待,不舍一切苦恼众生——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原来就是顺性。顺什么性?饶益一切不舍离,所以普遍摄化。这个摄化,原来是以不舍作为一个表达与作用力,不舍就是其作用力,不舍就摄化了。
我们真正了解了这个安心处所,就是世间最富有的人,最尊贵的人,最令世人赞美与敬仰的人,是世间之眼目,是众生之归趣!
最后一节课的叮咛
净土教法是可以实践的,至少可以从一念、十念法则上去作为。在一念、十念中,我们可以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中去选择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法则的细分再去实践,找到适合我们意乐与现前业缘的修法。五念门整体次第地修持很多人做不到,但在某一门中,若口业、若身业、若意业、若智业、若方便智业中,择取对机或自己喜欢的一门不是难事。
这个学习即将落下帷幕。然后大部分人会回到社会上与原先的生活环境中去。我们面临着怎么来运用自己的生命、运用自己学到的法则这个问题。哪怕一点一滴的法则,哪怕是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的某一方面,或者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的某一作为,都是我们要真正意乐守护的地方。能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实践,我们就不辜负这一段学习了。这个学习十分难得十分难得!一是诸佛菩萨的加持,阿弥陀佛誓愿力的摄化;二是三宝对我们的威神摄护,实是不可思议的福慧!
在这五念门学习中,最主要是实践,我们怎么在现行现业中成熟自显自解脱?
这个教法宣讲不易,学习不易,机缘也来之不易!这个不易十分不好把握,所以这一段学习希望给大家带来法的喜悦。
我们的学习不为增加学问,不希望大家学到太多知识而不运用;希望哪怕只学到点滴方法,也要能运用与成熟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与烦恼业习中,使我们有自我认知与觉悟,在现实烦恼业习中解放自己,完成道业,不辜负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这个教法最不可思议之处就是在生活的任何一个时刻都可以运用。
愿师兄们道业早成!阿弥陀佛!
法霖 恭录
2022.2.28晚
这一门又称为悲心的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即悲心的一个意识训练。前四门让我们入功德,入极乐世界,观察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让我们的身心意识去与他有碰触与感知。后面会学到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五种果门。第五门回向门,为出功德。在果门中称为园林游戏地门。“门”的修持就是让我们出入自由,出入方便,出入皆得解放。出娑婆是入功德。再回入娑婆,即返向往生,是出功德。
诸佛如来亲证法性身故,入一切众生心,众生心的起心动念诸佛如来皆了知。你也不用害怕,少打点妄想就行了。佛身充满于法界是真实的,法性周遍是真实的。
实际上大家早与诸佛联网了,因为你有佛性。你若把你的佛性去掉就可以不联网,你能去掉吗?你说我变成无情物——无情物也联网!因为在佛陀境界中,器世间与情世间是同样妙用,即便你变成木头石头也有佛性。《楞严经》中讲极顽固极愚痴者堕入无情类,佛也予你激活,因为你有佛性。
净土教法现在被人传播成送终教法了,就是送死的鼓声了。很多人为临终者或者死人助念很起劲,但为活人助念呢?活人最需要助念!阿弥陀佛的“佛执持名号”就是为活人助念,成熟我们的悲智方便。
凡夫也可以随顺佛愿力持名,我们都可以做得到。但他说不相应,他不知道佛在念我们,就单方面去念“佛啊佛啊,我求你啊,你来加持我”,他不知道佛早就垂手加持着他。
众生念佛,若念不念。佛生同念,是相应念——佛念我们,我们也念佛,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就是母子相念。母子相见,母子契合,就会成长成熟——我们的法身慧命会迅速成熟。你真是忆佛念佛功德,你经常会生感恩心想——他令你安心,你怎么不感恩?
我们作为凡夫,总是有念或不念的时候。就像很多人念佛不敢间断,一不念了就感到心里空落落的。要知道佛在念众生,以愿力摄化与成熟我们,周遍不舍,你就会安心。
所以修法的缘起很重要!我们择哪一个缘起?我们择佛念众生的缘起,把自己放在众生分上,就比较简单。我间断了,佛无间断;我不间断,时时相应。你心里就不落空。
而有的人遇到恶缘难缘疾病之类,他会反省自己,感激父母师长善知识以及周边人,他们曾教诲与种种提示自己,忏悔自己没有依教而行(如一位师兄通过反省改善了与和家人的矛盾),这样的人是真忏悔者,真会反省自己,经此他的善缘就会聚集成熟。
第五门是回向门,我们为什么讲独立作用与责任?因为回向门中第一受用者还是每一个作为的独立体,每一个作为者即是第一受用者。所有善良的作为、慈悲的作为、智慧无染的作为,哪怕是回施众生,也必然是自利的,第一个承受者还是自身。
前四门的要求是要我们舍弃九界,而第五门的要求是不舍一切!这没有什么可修持的,没有什么可舍的,一切法无自性,本身无我,你舍什么?你舍是一种执着,不舍也是执着。因为我们有取舍习惯,所以假着我们习惯来作不舍的认知。
所以前四门是让我们放弃一个位置,换一个位置。在观察以后,又让我们换位置。这换来换去,就是让你自由与解放——充分解放思想的世俗业力的禁锢。若没有恰当方法,这个禁锢我们挣脱不出来。
无责怪心理者,就是一个具足正见的人、清晰的人、不迷失的人,能悲悯那些迷失者或纠缠不清者,你就真正具足慈悲。我们若不知道自己是第一受用者,想去慈悲别人十分困难。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体性无别,所用之别无量无边。我们把悲智方便埋藏在习气业力之下,沉没在深深海底了。佛不过把他自然舒展开了。
很多人一旦学佛或皈依,就开始教育自己的父母、亲人、子女等等:一不能吃肉!二不能杀生!三不能喝酒!家人怕他们,单位怕,社会也怕。他们有没有作导师的资格?没有!他自身烦恼尚未制服,没有摒弃九界,还在九界业力中纠缠不清。他不知九界业力如幻——善业如幻,恶业亦如幻,无有实质,无一法可得。他去责怪、约束与制约别人,为别人的业力生烦恼,所以是双重烦恼者。别人是单重烦恼,而他除了自身烦恼,把别人的烦恼也都收集起来了。当然,他的想法很好,效果不好。因为没有摒弃九界或彻底认知九界,反而陷入其中,因为他人的过失作为生于烦恼,迷失自心。
我们虽然现在还沉沦在娑婆,但是已经真正安心、归命于器世间与众生世间二俱清净的极乐世界,再用意识回观娑婆世界,我们利益九界众生的心智一定会成熟。
所以依回向门称念阿弥陀佛殊胜功德摩尼宝号,普利十方九界众生,他自身任何功德都不需要了!他知道一切功德本不可取,一切功德本具故,不假修持与得失,皆依阿弥陀佛功德而展现。
我们观察极乐世界种种殊胜庄严,依四种菩萨正修行来陶冶心智,认识到自己的意识法界可以充分解放,自己是第一受用者。然后再来看这个娑婆世界的垃圾,就是我们原先的生活空间,里面有自己与他人的烦恼,就会把它打扫干净。因为它本来没有污染,本来是干净的。只是人为地制造着各种垃圾——执着、烦恼、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相互误解侵害等等。我们在此世界,就如倒驾慈航一样来做佛事了。这就是安清净心与乐清净心的修持。
我们念佛人若真正知道利益一切众生,就会产生极大的念佛的动力。因为每天都有太多的苦恼众生在我们身边生生死死,在种种违缘中受种种伤害。
如果我们观察到彼国器世间清净、有情世间清净,身心真正皈依与安心于此,再来看这个浊恶世界,你根本没办法再计较,在这幻化的业相与业无所属的执着中实无一法可得。我们作为真正的佛法回施者,可以义无反顾地帮助有缘。
从中国净土传承体系来讲,有远公流、慈愍流、善导流的表相,实际根本无别。因为众生群体心智的差异,造成这三类的相续传播。但归结来说,皆以弥陀愿力得以往生彼国,了晓自性,成就菩提。
单谈往生不是净土的完整教法,只能说是我们私心的一种状态。
这个教法的完整性恰恰是在返向往生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果地觉的作用——果地觉的作用恰恰是利于十方众生,不舍一切众生,这是果地觉真正的悲智方便。返向往生恰恰是果地觉的妙用所在。
菩萨四种正行,莫不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行持,莫不是以返向来作为。我们已经学到回向门的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头一看,原来菩萨四种正修行皆是第五念门果地觉因地心的行持!许多念佛人没有学到完整、清净的净土教法,即完整的往向往生和返向往生的教法。
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教法淹没在我们修行人的当下,淹没在一些所谓传法人、修行人心智言说的当下,这个果地觉被悄悄扼杀泯灭了。
菩萨四种正修行恰恰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念佛人的正行。即是以菩萨四种正修行来引发我们因地心对果地觉的实践。这个教法甚深不可思议!
我们为何还会沉浸在这种苦中?因为我们现前对业力习惯的执着。放下对业力习惯执着的刹那,我们就能回到性德的安稳上来。就在一刹那,不需要过多作为。难道我们在生命延续中,一念都没有放弃过对业力习惯的执着吗?没有,我们对自己业力习惯的执着一瞬间都没有放弃过!你可以观察到自己深深地沉浸在习惯、执着的业力海中,没有出离过。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阿弥陀佛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直接给你现成的东西。
《往生论》里面有五念门、五果门。
五念门有让我们心智自由择取的过程,就是让我们了解心地取舍自由的过程。五种果地门不这样讲,他说你做什么就是什么,动念缘什么就是什么。
五种果门是即因即果,即心即是。就是你作什么就是什么,动心念是什么就是什么。把身业礼拜、口业赞叹、意业作愿、智业观察、方便智业回向作了交代,用因果同时来展示与念门的差异。
五种果门用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把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的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作步步深入得以自在的引导。
1、近门。礼拜门为什么称为近门?此处摒弃了作意过程。”为生彼国,即生彼国!这这个即生让我们直接来修持这一门。我们要知道意识是自由的,业无所属,意识可以随意安排,意识国土没有国界,愿生即生也不成问题。近门,表示我们已经回来了,只是在家门口还没有进到家里。
2、大会众门。口业赞叹,与彼光明相应,入大会众数。那么你的赞叹就像在大会众中一样,就是你已经回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了,你在极乐世界来赞佛。每一门就直接把你拉到极乐世界现场。
3、入宅门,意业作愿得到安稳,就像回到家里一样安稳。
4、屋门。然后到屋门,数自家珍宝。熟悉了以后,门牌门号都记下来了,那你再去旅游就没问题了。
5、园林游戏地门,就是可以随意到处去供养诸佛、救度众生了。
这五种果门,实际就是愿生即生的事实。整个净土教法两个次序的训练:一个是作意,心作心是(五念门);一个是即心即是(五果门)。
五念门是“心作心是”,是我们舍九界就是圆成九界,就是休息于九界。于九界现缘中得休息,于九界缘中得舍弃,即现缘中舍弃它,不惹它了,不去纠结它。
五果门是“即心即是”。你作什么就是什么,动心念是什么就是什么。
有的人会在一种忆念或感受上自许,认为我永远是正确的——这种自许更糟糕,这样的人一定会自我封闭,自赞谤他。龙树菩萨有一个简单说法:自赞谤他皆为外道。没有一个不是外道!我们作为念佛人,想不做外道,起码不能谤别人。
我们的心智一放松,就是十方众生所面对、所回向。这个教法不单是对我们现前心智所讲,而是对十方九界众生所宣化。这个修行牵制的面较多,所以我们很少单单涉足人群讲,一说就是九界。
你可以试一试,把你的身心世界放在整个法界,念一声阿弥陀佛,你的作意中就能利益这个法界——即染心,净法界,这真是不可思议!我是染心,但我可以净法界。你若把你的心意、这一声佛号放到某一群体,比如放在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那里,你念一声,你会感觉对得起自己的父母了。念一句,你会很真诚。你又想一切有情都是我父母,干脆为大家念算了。
五念门容易修持!别人说一句佛号念到底——这话好说,但事难做。五念门是有针对性地说你口业怎么做、身业怎么做、意业怎么做、智业怎么做、方便智业怎么做,每种修行方式都说得很清楚,我们只要随顺实践都不会出问题。
很多人说佛法道理我明白,但是烦恼障碍一来还是用不上——因为你没有用过,没有训练过。
果地教的起步就是果,因地教法的起步是种子。心作心是,若没有果的证实就做不到。你想心作心是,但一会儿烦恼业习又来了,你会怀疑怎么心作心不是?因为你依的不是果教、果地觉,你没有用果地觉为因地心,心作心是做不来。
蕅益大师判净土修法的三种根性:即心即是,心作心是,佛愿力不可思议。
即心即是者——是利根所成,若是学教,已开圆解;若是学宗,已明心见性。此类人根性十分猛利。念佛则即心即是,即心往生,即心成就,即心安乐。所以彻悟禅师说念佛时即是见佛时,成佛时;求生时即是往生时,度生时。他于禅宗证悟以后念佛,以所悟境契入,知道即心的心是什么心,不是我们泛泛的烦恼心、迷失心、颠倒心、染着心、垢心。
这三种根性十分重要,我们要在这个地方作一个区分。否则很多人学了以后就像抬杠,容易拿因地教的次序来批判果地说法,但他其实还徘徊在果地教之外,即心即是、心作心是、佛力不可思议这三种根性他都无缘。
果地教的特定因缘表现在什么地方?随顺得入!我们修前四念门入功德,都是以随顺得入、入佛功德作为方便。这唯佛与佛能了知,除佛以远不随顺者无法得入。
此处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是唯佛与佛亲证、亲知所传达的内容。依佛愿力,我们有一个得入、信顺的机会。这唯佛与佛能知,难就难在这个地方。
这个教法的特定在于他本来圆满!我们用这个事实就是圆满,不是要修出来一个什么东西,此处无可修补,但你要去使用他。因地上一定要修补,因为不足,就有次第增上修持。此处没法增上,使用的事实就是圆满,只能平等修行,平等安住,平等运用,所以称为平等回施。菩萨!这一点若区分不开,你会走到一个特大的误区,绕一个特大的弯子。
果地是什么?是证实了本来圆满,他回施给我们,就是说我们本来圆满,令我们平等运用。(令!令我们平等运用!直接运用,现成的!——法霖理解)这没有增减的东西,所以入愿心庄严,成就愿心庄严。这个教法就是依佛果地成就的心愿来作我们的因地,即我们现前作为的缘起。
所以在弥陀教法中,众生业犹如烘炉片雪——就像一个巨大燃烧的炼钢炉,上面飞过来一片小雪花。我们无始以来的业在诸佛如来的巨大功德藏中、在顺性圆满的表现中全都不顶用了!它没有力量,没有根了。
果地与因地,一个是使用,一个在寻觅。前者已经成熟,圆满就是结果,是事实,是力,所以称为愿力。而不是寻觅。后一个你就是依着修补的心、因地的心、增上的心,你都在寻找。我们不反对寻找种子的人,但这在净土教法中毕竟是弯路,直接使用必然是这个教法的真实,是易行所在。
净土宗的判教,从龙树菩萨、天亲菩萨一直到中国历代祖师,都十分清晰,从来没有含糊过。历来祖师,无论宗门教下,都是回归净土,这是十方同归的教法。易行就是直接使用圆满的结果与愿力,不需要任何花架子。
他之所以难信,因为九界无法用自力认同,只能用佛力,随顺佛力。果地觉为因地心,心作心是——心作,你作个心,心是,你再看它是什么?
我们凡夫都是违性而行,染着于苦乐、好坏、得失、善恶、大小等等对立心、对待心。而佛陀是顺性修持,舍弃一切对待,不舍一切苦恼众生——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原来就是顺性。顺什么性?饶益一切不舍离,所以普遍摄化。这个摄化,原来是以不舍作为一个表达与作用力,不舍就是其作用力,不舍就摄化了。
我们真正了解了这个安心处所,就是世间最富有的人,最尊贵的人,最令世人赞美与敬仰的人,是世间之眼目,是众生之归趣!
最后一节课的叮咛
净土教法是可以实践的,至少可以从一念、十念法则上去作为。在一念、十念中,我们可以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中去选择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法则的细分再去实践,找到适合我们意乐与现前业缘的修法。五念门整体次第地修持很多人做不到,但在某一门中,若口业、若身业、若意业、若智业、若方便智业中,择取对机或自己喜欢的一门不是难事。
这个学习即将落下帷幕。然后大部分人会回到社会上与原先的生活环境中去。我们面临着怎么来运用自己的生命、运用自己学到的法则这个问题。哪怕一点一滴的法则,哪怕是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的某一方面,或者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的某一作为,都是我们要真正意乐守护的地方。能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实践,我们就不辜负这一段学习了。这个学习十分难得十分难得!一是诸佛菩萨的加持,阿弥陀佛誓愿力的摄化;二是三宝对我们的威神摄护,实是不可思议的福慧!
在这五念门学习中,最主要是实践,我们怎么在现行现业中成熟自显自解脱?
这个教法宣讲不易,学习不易,机缘也来之不易!这个不易十分不好把握,所以这一段学习希望给大家带来法的喜悦。
我们的学习不为增加学问,不希望大家学到太多知识而不运用;希望哪怕只学到点滴方法,也要能运用与成熟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与烦恼业习中,使我们有自我认知与觉悟,在现实烦恼业习中解放自己,完成道业,不辜负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这个教法最不可思议之处就是在生活的任何一个时刻都可以运用。
愿师兄们道业早成!阿弥陀佛!
法霖 恭录
2022.2.28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