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我们所说的“香港脚”,也就是脚气,医学上称为“足癣”,它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具有传染性。燕华玲主任介绍,这种病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青海的发病率也很高,临床上,遇到的“香港脚”病人,大多是青壮年和糖尿病患者。青壮年患病多是因脚汗多,穿捂脚的鞋,或被他人传染,真菌乘虚而入。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本身甜度高,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皮肤感染。脚气和易感性也有关,如夫妻共同生活,一方患有脚气,另一方也会被传染。
“香港脚”易传染
很多人觉得,“香港脚”算不上什么大病或重病,燕华玲主任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香港脚”除了瘙痒、脱皮和传染外,严重的话,还会引起灰指甲、淋巴管炎和丹毒。皮肤出现瘙痒,大家首先都会抓挠。很多灰指甲患者都是因为先患上“香港脚”,经过抓挠后将脚部真菌传播到手部、甲部。然后真菌对患者指甲周围的皮肤感染,通过指甲或趾甲的生长演变,逐渐侵入指甲内形成灰指甲。还有,当细菌沿着淋巴管上行,就会引起局部炎症,造成淋巴管炎甚至丹毒,患者的脚部或小腿会出现红肿。
内服外敷,根治“香港脚”
不少人有疑问:为什么“香港脚”很容易反复?燕华玲主任说,主要原因是患者不按疗程使用药物。通常情况下,我们要求患者使用外用药物时,需要涂抹1至2个月,口服药物需要2至4周。可是患者一般无法坚持。许多人往往症状改善后,便停止用药,导致皮肤内的真菌没有被完全杀死。这样,真菌便会在皮肤内继续繁殖,“香港脚”就会出现反复。
“香港脚”分三类,用药各不同
不要一患上“香港脚”,就使用激素类或抗真菌类药物,燕华玲主任说,“香港脚”也分类型,滥用激素类药物,只能暂时缓解瘙痒、红肿等症状。如果长期使用,反而会加重病情。
“香港脚”的类型有三类,分别是鳞屑水疱型、浸渍糜烂型和角化过度型。门诊接触到的患者,以其中一种类型为主或三种类型同时、交替出现。
鳞屑水疱型常见于脚趾缝、足底和足底侧缘反复出现针头大小的水疱,分散或密集分布,壁厚发亮,瘙痒明显,疱干后脱屑。病情稳定时,常以脱屑、脱皮为主。当水疱没有出现糜烂和渗出时,这时候不要涂抹药膏,越抹越不透气,不利于病情恢复,建议外用抗真菌的喷剂或溶液。
浸渍糜烂型常见于第三、第四和第四、第五趾缝间,出汗多,脚趾缝容易密不透气,皮肤发白,白皮一脱会露出糜烂,有渗液。这时候,需要高锰酸钾溶液或硼酸溶液湿敷。待渗出停止后,可以用抗真菌的软膏或霜剂。禁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如大蒜,大蒜虽然可以杀菌,但患处有渗液时涂抹大蒜,只会导致病情加重。
角化过度型常见于足跟、足底和其侧缘,角质层增厚,皮肤肥厚粗糙、脱屑、干燥。这种类型病期较长,老年人多见。外用水杨酸软膏、保湿剂凡士林、抗真菌药膏等。严重时,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这些药物前,要检查肝肾功能。
虽然含有抗真菌的中药足浴对“香港脚”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一般不建议患者去足浴,燕华玲主任说,毕竟这种病有传染性,足浴的地方相对潮湿,使用的浴盆、浴巾等容易隐藏真菌。再加上如果有人按摩你的脚部就可能将真菌传染到对方的手上,患上手癣。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香港脚”都能足浴。鳞屑水疱型和浸渍糜烂型患者不能足浴,因为容易加重感染。
四招预防被传染
那么,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香港脚”呢?燕华玲主任建议,第一,保持脚部的干燥性。每天给脚部扑粉也可穿五趾袜,吸汗通气;第二,爱穿皮鞋的人,勤换鞋垫和洒抗真菌药物的粉末,如制霉菌素片碾磨的粉;第三,脚部出现瘙痒时,尽量不要用手抓痒,及时到医院诊治。尽量不要用手抓痒,避免传染身体其他地方;第四,不共用鞋袜、浴盆、脚盆等生活用品,以免相互传染。
标签:香港脚两类转暖小心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