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不乏“节食”的论述。孔子主张“食勿求饱”;《管子》也记载:“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隋唐时代的医学家孙思邈活到101岁。他在《千金要方》中写道:“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中说得十分明确:“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清代医家石成金也指出,人们要想长寿,就必须“以食半饱法定自辅”。这些论述大多很正确,并且已被后世的科学实验所证明。
着名营养学家与老年学家,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克莱德.麦卡教授做了一个有趣的动物实验:将小白鼠分为甲乙两组,两组均保证必要的营养供应,但对甲组小鼠限制饮食,而对乙组小鼠不加限制,任其自由取食,结果乙组小鼠175天后骨骼就停止生长,而甲组小志300天-1000天后,骨骼还在缓慢地生长着。乙组小白鼠不到两年半已全部死亡;而甲组鼠却活了3-4年,且患病率也小得多,该实验经过多次重复验证,结果一致。这就是老年学研究中最惊人的“麦卡效应”。
当代着名老年学家罗斯用人类的近亲——猴子,做了同样的实验。他们选择了200只印度猴,对其中100只供应充分的粮食,不加任何限制;而对另100只则只供应7成的粮食。所用饲料中所含必要的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相同,经观察125种实验指标,得出如下结论:吃七分饱的猴子,代谢速率下降,体温相对较你菜益的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比“不限饮食”组高两倍,血脂和血压也比不限食组低一成左右,同时,其胰岛素被利用的阻力较低,说明不易罹患糖尿病。
研究发现,降低饮食中的热量,会降低身体的代谢速度,从而提高代谢效能;限制饮食能延缓机体免疫功能衰退, 降低自由基反应水平,从而减缓自由基对机体细胞的损伤。
饮食与机体热量消耗有密切,这在动物表现十分明显,摄食量大,体温高,耗热量多的鸟类普遍短命;而海水的温度低,相对摄食量少,很多海生动物与近水的爬行动物是长寿的,梭鱼可活200-250年,鲸鱼可活300-400年,乌龟的的正常寿命为100-175岁;鳄鱼为200-300岁,它们当中有的摄食一次可维持数天甚至数月,它们的寿命普遍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