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斤重的大鱼白花花的浮在水面上,十几条渔船争相抢捞;死亡鱼儿达8吨以上,14公里的河段受到污染。这不是灾害突发事件所赐,也不是工厂化工污染事件造成,而是湘江支流——发源于宁乡的沩水河被人投毒捕鱼所致。
据了解,每年枯水季节,就有人在沩水河大面积投毒捕捞。几毛钱一支的杀虫剂 “ 灭扫利”投入水中,5亩水域内的大小鱼儿通杀。
据望城县食安委统计,16日和19日两次被捕捞上岸的鱼儿估计有8吨以上。沩水河入湘江口上游14公里左右河段均被污染,约有140万平方米面积的水域受到影响。
“十几条船,沿河而下,都捞满了”,住在望城县新康乡的胡师傅这样说。“鱼儿都是被毒死的,我们附近的水源和庄稼都受到了污染。”
沩水河发源于我省宁乡县的沩山,自西向东流入望城县境内,于望城县的新康乡与高塘岭镇交界处流入湘江 ,是湘江的重要支流,也是沿岸的母亲河。
胡师傅就是喝着这条河里的水长大的,他举报说:“上周五就有人投毒一次,昨天又有人投。”
10月19日中午,沩水河大坝上游一公里处十几条捕鱼船正在忙碌,有人用网,有人用瓢,附近赶来的村民就用手抓也有满满一桶。
村民谭师傅说:“鱼中了毒都浮上来,我捡了一桶回家,他们开船的边捞边运,凑够200斤就拖走一次,估计是去卖吧。”
一名穿红衬衣的徐姓大姐说:“就他们捞剩的,我们村里昨天起码捞了500公斤,这些毒鱼的是沿河毒下来的,听说是宁乡双江口那边的人。”
一位姓刘的阿姨说:“沩水河以前很清的,你看看现在的水都变成绿色的臭水了,人不敢喝这个水,牛都不敢在附近放。”
部门回应
“投毒捕鱼就是犯罪”
望城县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符刚耀主任表示,记者反映的情况,食安委已经初步掌握。每当到了枯水季节,上游一些不法渔民就大面积投毒捕捞。
符主任说:“为一己私利投毒捕鱼的行为是一种犯罪的行径。”
望城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将联合望城县公安局、望城县畜牧局、望城县工商局联合执法。严防问题鱼流入市场,公安机关从立案侦查、调查毒药类型、管理毒鱼流通三个方向介入此次“投毒事件”。水上公安已经对此事立案侦查。
释疑
投的什么毒?20块钱就能祸害一条河
渔民严爹爹说:“这种毒药叫‘灭扫利’,很便宜,几毛块把钱一支,一支能毒害5亩水域,水面水底的鱼通杀,有的20块钱就能祸害一条河了,这些人实在没有良心。”
“ 灭扫利”是一种菊酯类杀虫剂,是我国明令禁止的毒鱼药物,这种毒药不但毒性大,且破坏环境。人一旦误食性命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