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阴阳失调是什么意思 有哪些症状

2019-01-27 22:52:21浏览:31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阴阳失调是什么意思?阴阳失调的症状有哪些?下面为大家介绍的还是阴阳失调的几种症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阴阳失调,即阴

  阴阳失调是什么意思?阴阳失调的症状有哪些?下面为大家介绍的还是阴阳失调的几种症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邪正之间的斗争,导致机体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协调平衡,而出现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阴阳在中医学中具有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内涵,而具体落实到人体之阴阳,它们既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又是调节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因素。阴阳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维持其相对平衡、协调有序,是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都可造成机体阴阳相对平衡、协调有序状态的破坏而形成疾病。所以说,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其中阴阳偏盛、偏衰是各种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表现出来。一般说来,邪正盛衰是病证虚实性质的机理,阴阳失调是病证寒热性质的机理,二者在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理时,常相互结合,互为羽翼。

  (一)阴阳偏盛

  阴阳偏盛,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过于亢盛的病理状态,属于“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机。从感邪性质而论,病邪侵袭人体,多同气相求,以类相从,阳邪侵犯人体可导致机体阳偏盛,阴邪侵犯人体可导致机体阴偏盛,“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阴阳偏盛必然导致机体寒热变化。由于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一方偏盛必然制约另一方使之虚衰,阳偏盛伤阴可致阳盛兼阴虚,进而发展为阴虚病变;阴偏盛伤阳可致阴盛兼阳虚,进而发展为阳虚病变。因此,“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阴阳偏盛病理变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1.阳偏盛

  阳偏盛,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阳气病理性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感受阳热邪气,或虽外感阴邪,但从阳化热;或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痰湿、瘀血、食积等郁久化热所导致。“阳胜则热”,故阳偏盛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临床表现以热、动、燥为其特征。热即热象,如发热、面赤、目赤、舌红、苔黄、脉数等;动即躁动不宁,如烦躁、发狂,或出血等;燥即干燥,如口渴、尿少、便干等。“阳胜则阴病”,即阳热亢盛进一步发展必然耗伤阴液,疾病则从实热证转化为实热兼阴亏证或虚热证。

  2.阴偏盛

  阴偏盛,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之物,寒滞中阳,遏抑阳气温煦作用的发挥,从而导致阳不制阴,阴寒内盛。“阴胜则寒”,故阴偏盛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临床表现以寒、静、湿为其特征。寒即寒象,如恶寒肢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舌淡、脉迟等;静即沉静少动、静卧等;湿指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的水湿留滞症状,如泄泻、水肿、痰液清稀、带下清稀、小便清长等。“阴胜则阳病”,即阴寒偏盛进一步发展必然损伤阳气,疾病则从实寒证转化为实寒兼阳虚证或虚寒证。

  (二)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某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于 “精气夺则虚”的虚性病机。由于阴阳双方存在着对立制约的关系,因此当阴或阳一方虚衰时,必然不能制约另一方而导致对方的相对偏盛,从而形成“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的病理变化。

  1.阳偏衰

  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缓慢,产热不足的病理状[FS:PAGE]态。多由于久病耗伤阳气,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或饮食劳倦损伤等所致。“阳虚则寒”,阳偏衰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阳气偏衰时,突出地表现为温煦、气化、推动、兴奋功能的减退。一方面阳虚温煦作用减弱,气化功能减退,产热减少则见寒象,如畏寒喜暖、四肢不温、面色白光白、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等;另一方面,阳虚推动无力,脏腑经络等功能减弱,血和津液运行迟缓,加之失于温通气化,则更易使血液凝滞,脉络蜷缩,脉搏跳动微弱或沉迟无力,或津液停聚不能气化而成水湿痰饮;阳虚兴奋作用减弱,则见精神不振、喜静踡卧之象。阳气不足,可发于五脏六腑,但以心、脾、肾三脏为多见,其中尤以肾阳不足为最。因为肾阳为人身诸阳之本,故肾阳虚衰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阳虚则寒与阴胜则寒,尽管在病机上有一定的联系,但其病理特点各不相同。前者是以阳虚为主,虚而有寒;后者则是以阴盛为主的实寒证,虚象不明显。

  2.阴偏衰

  阴偏衰,即阴虚,是指机体阴液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旺,机能活动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多由于素体阴虚;或外感阳热病邪,邪退阴伤;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耗伤阴液;或津血流失过多;或过食燥热之品,日久伤阴等所致。“阴虚则热”,阴偏衰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精、血、津液等物质亏损,滋养、宁静功能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阴液不足时,主要表现为阴的制阳、滋润和宁静作用减退。阴虚制约阳热作用低下,则阳气相对亢奋,而见虚热表现,如低热、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滋润作用减退,脏腑官窍、形体组织失于润养,则见干燥的征象,如口燥咽干、小便短少、大便燥结等;阴虚宁静功能不足,阳气偏亢,则人体出现虚性兴奋现象,如心烦、失眠等。

  临床上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偏盛,可导致阴虚内热、阴虚火旺、阴虚阳亢等不同的表现。阴虚内热之热象,多以全身性虚热为主,如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舌红、脉细数等;阴虚火旺,多以局部症状为主,如咽干疼痛、牙龈肿痛、颧红升火、咯血或痰中带血等;阴虚阳亢,多见阳气升腾太过之象,如头痛眩晕、耳鸣等。 阴液不足,可发于五脏六腑,但以肺、肝、肾三脏为多见。由于肾阴为人身诸阴之本,故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阴虚则热与阳胜则热,虽然在病机上有一定的联系,但其病理特点各不相同。前者是以阴虚为主,虚而有热;后者则是以阳盛为主的实热证,虚象不明显。

  (三)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另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此是在阴阳偏衰的病理基础上,由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调所呈现出的病理变化。由于肾藏精气,内寓真阴真阳,为全身阳气、阴液的根本。因此,当脏腑的阳或阴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损及肾阴、肾阳。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脏阴阳及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发生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阴阳互损病理变化。

  1.阴损及阳

  阴损及阳,是指由于阴液亏损日久,致使阳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例如肝阳上亢,其病机本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虚无力制阳而阴虚阳亢,但随着病情的发展,亦可进一步耗损肝肾阳气,继而出现畏寒、肢冷、面白、脉沉细等阳虚症状,发展为阴阳两虚证。

  2.阳损及阴

  阳损及[FS:PAGE]阴,是指由于阳气亏损日久,致使阴液的生成减少或失于摄纳而流失等,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例如水肿,其病机本为阳气不足,津液代谢障碍,水湿泛溢肌肤。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亦可因阳虚化生无源,或通阳利水过久,以致阴液日渐亏耗,出现形体日益消瘦、五心烦热、盗汗、失眠、烦躁不安、筋脉拘急、肌肉瞤动等阴虚症状,即发展为阴阳两虚证。

  (四)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机体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特殊病机,包括阳盛格阴和阴盛格阳。主要由于阳或阴偏盛之极,另一方极度虚弱,双方力量悬殊,极盛一方盘踞于内,将另一方排斥于外,致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证。其病理变化复杂,病变本质与现象不相一致,多见于疾病过程中的极盛阶段,病情多较危重。

  1.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是指邪热极盛,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不能透达于肢体,而致格阴于外的病理状态。其病理本质是阳热内盛,但由于格阴于外,故在烦渴饮冷、面红、气粗、烦躁、胸腹灼热、恶热、口干舌燥、尿黄便干、舌红苔黄等阳盛症状的基础上,还表现有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假寒之象,故称为真热假寒证。

  2.阴盛格阳

  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是指阳气虚衰之极,阳不制阴,阴寒之邪偏盛,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而相互格拒的病理状态。其病理本质是虚寒之重证,但由于阴盛而格阳于外,故在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阴寒症状的基础上,还表现有面红,自觉身热,但欲盖衣被,口渴欲饮,但喜热饮量少等假热之象,故称为真寒假热证。此外,临床上还有一种称为“戴阳”的病变,是指下元真阳极度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衰极之阳浮越于上,阴阳不相维系的一种下真寒、上假热的病变,亦属于阴盛格阳。

  以上就是有关阴阳失调的介绍,相信大家有所了解了,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中药五味的功效与作用 酸甜苦辣咸

上一篇:

中药怎么熬 熬中药的正确方法介绍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