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热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清虚热,治疗阴虚内热证的治法或方药功效。那么清虚热的中药有哪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清虚热的中药:浮小麦
也叫浮麦、小麦粉、浮水麦等,入药部位为禾本科小麦属植物小麦的干燥轻浮瘪瘦的果实。
【药材性状】干瘪颖果呈长圆形,两端略尖,长约7毫米,直径约2.6毫米。表面黄白色,皱缩。有时尚带有未脱净的外稃与内稃。腹面有一深陷的纵沟,顶端钝形,带有浅黄棕色柔毛,另一端成斜尖形,有脐。质硬而脆,易断,断面白色,粉性差。无臭,味淡。
【性味归经】性凉,味甘。归心经。
【功效与作用】除虚热、止汗。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虚热药,或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表止汗药。
【临床应用】内服:煎汤,用量15~30克,或研末;止汗,宜微炒用。主治阴虚发热、盗汗、自汗。
【化学成分】主要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等成分。
【使用禁忌】无汗而烦躁或虚脱汗出者忌用。
清虚热中药配方
①治盗汗:用浮小麦一抄。煎汤。调防风末6克服。(《卫生易简方》)
②治盗汗及虚汗不止:浮小麦不以多少。文武火炒令焦,为细末,每服6克,米饮汤调下,频服为佳。(《卫生宝鉴》独圣散)
③治男子血淋不止:浮小麦加童便炒为末,砂糖煎水调服。(《奇方类编》)
④治脏躁症:浮小麦30克,甘草15克,大枣10枚。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清虚热的中药:青蒿
也叫草蒿、廪蒿、茵陈蒿、邪蒿、香蒿、苹蒿、黑蒿、白染艮、苦蒿等,入药部位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药材性状】茎圆柱形,上部多分枝;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为3回羽状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辛。归胆经、肝经。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除骨蒸、截疟。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虚热药。
【临床应用】用量6~12克,煎服,入煎剂宜后下。用治温病、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痢疾、阴虚发热、疮痒、湿热黄疸等。
【药理研究】有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抗肿瘤、解热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可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冠脉流量,降低血压,且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尚能保护肝脏,防护辐射,缩短戊巴比妥睡眠时间等。
【化学成分】主含多种倍半萜内酯、黄酮类、香豆素类、挥发油等。另含青蒿素、青蒿醇、青蒿酸、青蒿酸甲酯、槲皮素、小茴香酮、蒿属香豆精等成分。
【使用禁忌】产后血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勿用。
清虚热中药配方
①治暑毒热痢:青蒿叶30克,甘草3克。水煎服。(《圣济总录》)
②治中暑:青蒿嫩叶捣烂,手捻成丸,黄豆大。新汲水吞下,数丸立愈。(《本草汇言》)
③治温疟痰甚,但热不寒:青蒿60克(童子小便浸,焙),黄丹15克为末。每服6克,白汤调下。(《仁存堂经验方》)
④治聤耳脓血出不止:青蒿捣末,绵裹纳耳中。(《圣惠方》)
⑤治鼻中衄血:青蒿捣汁服之,并塞鼻中。(《卫生易简方》)
⑥治瘊子:新汲水按青蒿汁,调蛤粉敷之。(《百一选方》)
⑦治牙齿肿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济急仙方》)
⑧治蜂螫人:嚼青蒿敷之。(《肘后方》)
以上就是关于清虚热的中药有哪些,清虚热中药配方的详细信息,希望能帮助到您。
推荐阅读:
自制凉茶配方推荐 清热降火效果好
藿香清胃胶囊的作用 清热化湿醒脾消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