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后 三成都是老年人
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作为老年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世界老年人口的1/5在我国。2005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1%。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2%;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16.55%;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8%左右。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因此,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极为严峻的挑战。
病情复杂 增加诊治风险
增龄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老龄人群的增加,心血管疾病对人类的威胁将持续增加。通常,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各脏器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呈退行性改变,尤其是肝肾功能的衰退,使老年人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对药物的反应性、敏感性和耐受性均不同于其他人群。
由于老年心血管病症状常不典型,病变、病情复杂,容易出现其他合并症,在诊断过程中容易漏诊和误诊,如治疗不及时病情可急剧恶化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老年心血管病人常患有多种疾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易发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毒副作用。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已成为临床医师所面对的重要的课题,应改变过去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把疾病的威胁降到最低。
新危险因素 有助临床早期诊断
心血管疾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及肥胖。尽管我们改变不了年龄和家族史,但如能戒烟,有效控制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及肥胖,即可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事件率及死亡率,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带来的危害。
近年,一些新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如反映外周血管状态的踝臂指数(AB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颈动脉内膜厚度,以及左室肥厚、代谢综合征、糖耐量异常、微量蛋白尿等。因此,如果能做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将大幅度提高老龄化社会公众的健康水平。
临床上,应尽量选择经循证医学证实对老年人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确定并区分特定的治疗人群。如心血管疾病的老年高危人群应强调血脂达标,鼓励老年冠心病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
鉴于目前缺乏高龄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据,不应把此人群之外的试验结果完全移植到此人群的治疗中,而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此外,还应充分关注老年人所合并疾病对总体治疗和预后的影响,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影响,强调改善老年患者症状、减轻痛苦,而不是追求完全治愈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