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治疗
(一)抗病毒治疗
在疾病早期可试用广谱抗病毒药物(病毒唑或干扰素)治疗,但疗效尚缺乏循证医学支持。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抗炎、退热、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抑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保护细胞溶酶体膜等作用,对重症和早期确诊的病人即可应用。待体温降至38℃以上,持续2天即可逐渐减量,一般不宜超过5~7天。过早停药症状可有反复,如使用时间过长,则易产生并发症。
(三)后遗症和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的重点在于智力、吞咽、语言和肢体功能等的锻炼,可采用理疗、体疗、中药、针灸、按摩、推拿等治疗,以促进恢复。
(四)其他 如抗乙脑病毒免疫血清或单克隆抗体,目前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疾病预后
病死率在10%左右,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大多恢复,暴发型和脑干型患者的病死率较高,多于极期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疾病预防
预防方法
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
三带喙库蚊是一种野生蚊种,主要孳生于稻田和其它浅地面积水中。成蚊活动范围较广,在野外栖息,偏嗜畜血。因此,灭蚊时应根据三带喙库蚊的生态学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结合农业生产,可采取稻田养鱼或洒药等措施,重点控制稻田蚊虫孽生;在畜圈内喷洒杀虫剂等。
预防药物
蚊虫控制措施难以全面落实的情况下,疫苗接种成为控制乙脑流行最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应用的乙脑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
灭活疫苗主要是鼠脑纯化灭活疫苗和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鼠脑纯化灭活疫苗是从感染鼠脑培养制备的,由日本研制生产并得到国际广泛认可和使用的疫苗。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为我国生产,病毒经原代地鼠肾细胞培养制备的疫苗,1998年开始生产使用,随后在全国大面积使用。近年来,Vero细胞纯化灭活疫苗已在研究生产,这是新一代的乙脑灭活疫苗,有较好发展前景。
减毒活疫苗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乙脑SA14-14-2株,为目前唯一获得认可和推广使用的乙脑活疫苗,自1989年获得新药证书以来,该疫苗产量不断增多并在全国广泛使用达3亿多人份。该疫苗具有接种针次少,副反应小,免疫原性高、免疫效果好等优点而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并出口到韩国、尼泊尔和印度等国家。
疫苗注射的对象主要为流行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在流行前1个月开始,首次皮下注射,(6~12个月每次0.25ml,1~6岁每次0.5ml,7~15岁每次1ml,16岁以上每次2ml)间隔7~10天复种1次,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预防接种后2~3周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能维持4~6个月。
饮食注意
注意饮食和营养,供应足够水份,高热、昏迷、惊厥患者易失水,故宜补足量液体,成人一般每日1500~2000ml,小儿每日50~80ml/kg,但输液不宜多,以防脑水肿,加重病情。对昏迷患者宜采用鼻饲。
疾病护理
1.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高热者按高热护理常规,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2.昆虫隔离,病室彻底灭蚊,须有防蚊设备。
3.保持病室内凉爽、通风、安静。
4.定时翻身、拍打胸背(自下而上,先胸后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炎。
5.注意病情变化,特别是精神、意识、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及瞳孔的改变,异常时及早通知医师处理。记录出入量。
6.行气管切开者按气管切开常规护理。
并发症
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因患者神志不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导致支气管肺炎和肺不张。其次有背部褥疮、皮肤脓疖、口腔感染和败血症等。
专家观点
防蚊和灭蚊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环节,特别是针对库蚊的措施。进行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措施。接种对象为10岁以下的儿童和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但高危的成人也应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