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病即维生素B1或硫胺素缺乏病。那么脚气病的症状有哪些呢?
一、 脚气病分为干性脚气病、 湿性脚气病和 婴儿脚气病3种,分别要有以下症状:
1、干性脚气病
神经系统中枢与周围神经系统损害,称为干性脚气病(dry beriberi)。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典型表现为上升性对称性的感觉,运动及反射功能受损。起病多从肢体远端开始,下肢多见于上肢,可有灼痛或异样感觉,呈袜套型分布,逐渐向肢体近端发展,原来感觉过敏处渐趋迟钝,甚则痛觉,温觉及振动感觉依次消失。伴肌力下降,肌肉酸痛,以腓肠肌为著,上下楼梯困难。继而足、趾下垂,肌肉挛缩,卧床不起。腱、膝等反射功能少数初期亢进,但一般以后均减退或消失,部分患者治愈后反射仍不能完全恢复。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累及迷走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听神经,喉返神经,膈神经等。表现为Wenicke-Korsakoff综合征。症状包括呕吐,眼球震颤(水平多于垂直震颤),眼肌麻痹,发热,共济失调,神志变化,进而昏迷,亦可伴有记忆缺失,学习能力下降及虚构症等。
2、湿性脚气病
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损害称为湿性脚气病(wet beriberi)。表现为心脏扩大,周围血管扩张,静息时心动过速,气促,胸痛,水肿。如不及时治疗,可致急性心力衰竭,往往突然发生,病情危急,呼吸极度困难,心率加速,心浊音界向二侧明显扩大,心音呈钟摆音,心前区有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二心音亢进。动脉压稍低,脉压差大,静脉压显著升高,颈及股动脉搏动增强。肝脏肿大,全身浮肿,少尿。心电图示心动过速,P-R间期缩短,T波双相或倒置,低电压,Q-T间期延长。婴幼患儿以心脏累及为主,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烦躁不安,失眠,发展迅速可致角弓反张,抽搐,心力衰竭,可致死亡。患儿母亲常系隐性或有临床表现的脚气病患者。
3、婴儿脚气病
1)、.婴儿脚气病发病常很突然,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者称脑型;突发心力衰竭者称心型。年长儿症状近似成人,以水肿和多发性神经炎为主。年长儿患周围性神经炎者呈现蹲踞时起立困难、膝反射消失、挤压腓肠肌疼痛。
2)、常有乏力、精神萎倦、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或便秘,伴腹痛、腹胀、体重减轻、生长发育滞迟等。可早期出现下肢踝部水肿,甚至延至全身,或伴发心包、胸腔、腹腔积液。
3)、常先表现烦躁不安、哭声嘶哑,以至失音,继而神情淡漠、反应迟钝、喂食呛咳、嗜睡,严重时发生昏迷惊厥。有时昏迷惊厥可突然发生。
4)、常突发心力衰竭,婴儿烦躁不安、尖叫、呛咳、气促、出冷汗、唇指(趾)青紫。
5)、孕母缺乏维生素B1,新生儿可患先天性脚气病,表现为哭声无力、神情萎靡、吸吮力弱、水肿、嗜睡。
二、治疗方法
(一)常规疗法
1、一般治疗:调整饮食,供给乳母和病儿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喂母乳的婴儿应同时治疗乳母,必要时暂停母乳喂养。
2、维生素B1治疗:
(1)轻症患者:给予口服维生素B1。
(2)重症(如心型、脑型)及消化道功能紊乱者:应注意静脉注射忌用葡萄糖溶液稀释,以免因血中丙酮酸增加而加重病情。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过量的烟酸和叶酸均妨碍维生素B1的利用,均应避免。
3、对症治疗:如纠正心力衰竭、抗惊厥治疗等。
一般维生素B1缺乏者可用口服硫胺素片5~10mg,每日3次。如不能口服,或肠道吸收不良,可肌肉注射10mg,每日1~2次。对病情危重者,应立即给予50~100mg硫胺素静脉或肌肉注射。以后每4小时注射20~40mg,心衰水肿明显可辅以利尿剂,直至心力衰竭症状消失为止。一般24~96小时内症状可缓解,然后改为口服硫胺素10mg,每日3次。同时给予酵母片或复方维生素B,可预防或补充体内其他B族维生素不足。对诱发本病的疾病,如伤寒,消化道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亦应积极治疗。
(二)食疗疗法
1.杜仲腰花
配方:猪腰子250克,杜仲12克,淀粉,葱,姜,大蒜,黄酒,味精,酱油,醋,盐,白糖,植物油,花椒
制法:猪腰子剖去腰臊筋膜切成腰花,至于黄酒中浸泡去腥;杜仲加清水熬成浓汁(以50毫升为宜)。腰花放入碗内加白糖、杜仲汁25毫升、黄酒、淀粉、盐并拌匀。热锅,入猪油至八成熟,放花椒、腰花、葱、姜、蒜,炒开后再加入醋、酱油、白糖、味精翻炒调味即可。
功效:滋补肝肾,对治疗维生素B1缺乏症颇有功效。
2.芹菜炒猪肝
配方:猪肝200克,芹菜300克,湿淀粉30克,食用油、白糖、盐、酱油、香醋
制法:猪肝去筋膜切成薄片用淀粉和精盐搅匀待用;芹菜洗净切段。热油锅,投猪肝划油后盛起。锅内留少去油入芹菜煸炒,快熟时加白糖、盐、酱油适量。用湿淀粉勾芡,再倒入猪肝,翻炒后淋上少许香醋即可。
功效:补血养肝,补充维生素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