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到底是动好,还是不动好?我听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生命在于运动。百炼成钢,响鼓还得重锤敲嘛。”
一种说:“养生贵在不动。缩头乌龟,曳尾泥涂,不是照样寿逾百岁。”
依我说,两种观点都太过了,都偏离了儒家老祖宗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动(此处主要指超常规的极限运动),并非不能健身养生,但这要因人而异,于天赋异秉的强人伟人则可,于常人却未必适合。原北大校长、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终年冷水洗澡,热水浸泡后再用冷水冲淋,说是可以刺激肌肤,给全身血管做一段健身体操,结果果真寿臻百岁。毛泽东主席喜欢运动,“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激三千里”,年轻时就尝试过“风浴”、“雨浴”,赤膊在大风大雨中暴走,锻炼体格。尽管历经战争岁月的大风大浪,毛主席年逾古稀竟然还能横渡长江……而这些,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本人年轻时也曾尝试过冷水浴和冬泳,但扁桃体有病灶,寒热不均,动辄感冒。医生嘱咐我还是安耽点吧。
而不动,也未尝不可。国人传统中就有静坐、龟息这样的养生法。但如果说身体不动还勉强使得,那么要做到心静如止水,就谈何容易了。你我凡人,名缰利索缠绕于心,柴米油盐酱醋茶,原本的开门七件事,如今又添了住房、教育、医疗……诸多烦难,即使身在坐禅,一颗凡心如野马飞奔,哪里安静得下来。何况身体要久静不动,也非易事。面壁十年,那是达摩祖师才能做到的!笔者当年游华山,曾冒险攀上千仞绝壁,偷窥过古代高人趺坐修行的穴洞——悬崖上一处仅可容身的空间,一个鸡头晕,掉下去就是万丈深渊,看一眼也让人心惊胆颤。要在这里面闭关静修,谈也不要谈。
由此可见,叱咤风云之爽,静修颐养之福,并不是人人可以消受的。凡夫俗子,妄随高蹈,不落得个伤筋断骨,也会走火入魔,与养生之初衷,只会背道而驰。
那么芸芸众生,要想祛病延年,又该如何?
办法只有一个,不妨小劳。古代典籍《太平御览》中就说:养生应当“无久行,无久坐,无久立,无久卧,无久视,无久听……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则勿过,少则令虚。”而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则明确断言:“动静节宜,所以养生也。”
大动是吃不消的,不动是不可以的,对于一般体质和心理的你我凡人来说,要养生,只能是“常小动”,以克服气血迟滞,以避免身心过劳。
其实古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是这样的道理。溪水清澈,是因为其总在不停地潺潺流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气势固然壮观,但如果堤防不坚,植被不固,只会造成泥沙俱下,浊浪泛滥。积水成潭,天光云影共徘徊,乍看风景固然旖旎,但如果水不够深,鱼不够多,缺乏自净功能,只会造成荇藻疯长,水臭池浊。而木门的转轴之所以不会被虫蛀蚀,也正是因为经常轻轻地被“咿呀”磨动,如果经年不启,或是刀劈斧砍,再坚固的户枢,也是会损坏的。
太极拳、散步、书法、绘画乃至日常的家务劳动,都是“小动常劳”的好形式。人在做事,心有所系,不至妄想;身常小动,则可避免大动劳损或不动废颓的两难之虞,凡人要养生,经常“小劳”,或许是最好的选择。(辛去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