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吃啥补啥。吃猪血可以补血,吃腰子可以补肾,吃猪肝能补肝。
近几十年来,医学界对于“以脏补脏,以形补形”的说法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很多商人为了自身利益可以随意发挥,甚至说得神乎其神,让老百姓无所适从。笔者将从中医食疗、现代营养学角度客观地分析这一说法。
中西医各执一词
“以脏补脏,以形补形”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食疗经验,后来逐渐发展为中医治疗学中的食疗法。中医是我国古代人民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而现代营养学则是由生命科学发展而来,专门研究生命与食物营养之间的一门学科,其理论体系与现代(西医)医学一样完全来自生命科学研究。
由于形成两个理论体系的时代环境、方法手段截然不同,所以对待同一事物的观点就会出现许多不一样的看法。比如中医所指的肾与现代医学中的肾就有着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包含神经、运动、内分泌、生殖、免疫及泌尿等多系统在内的生理功能。显然,肾是一个泛指概念。后者指的肾则明确是指肾脏器官。如果中医食疗或药膳中运用动物肾脏来治疗某些肾虚证,只要辨证施膳得法,食物中的某些营养成分对一些疾病或症状的改善就会有一定的帮助。这主要是因为古人的观点是在营养相对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缺医少药的背景下产生的。时至今日,许多人对中医食疗的以脏补脏仍肆意歪曲。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如吃肺补肺、吃肝补肝、吃脑补脑、吃河豚精子补精子等,将中医以脏补脏的观点引入了食疗误区。
食疗有效可能源于心理暗示
今天,即便完全按照辨证施膳原则对某些患者进行中医食疗,也不见得能收到理想的食疗效果。现在的人们已经摆脱饥饿和营养缺乏的困扰,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使公众对许多疾病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加之医疗保健体系的完善,使疾病谱发生了变化,更何况疾病的治疗绝非普通食物所能承担。况且中医理论体系本身存在的某些缺陷所衍生的非科学内容我们也不能照搬,一定要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此外,任何养生保健食疗方法都不可能像药物一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故需要长期食用才有可能起一定的健康促进作用。因此,不要寄希望于在某餐馆吃了某种药膳或食疗菜肴就立马起到某种效果。例如,有人声称吃过一次牛鞭药膳后性功能就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如果真有其事,与其说是药膳食疗的效果,还不如说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中医指的脏不等于现代医学脏器,切莫用现代医学脏器的概念来理解中医的以脏补脏。食物的形状与人体器官形状相似并不意味着该食物对人体器官功能有促进作用,即便偶有巧合,如核桃补脑、动物血补血等,也不能将其视为普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