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寒冷对人体机能影响很大,因此冬季养生也是市民关注的重点,然而,家中、办公室、车内都是暖气充足,让我们在“暖冬”中感受不到严冬的寒冷。一些市民开始犹豫,温度这么高,还能补不能补?会不会因补过了头而上火?对此,中医药保健专家表示,冬季进补是四季养生保健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中医讲天人合一,应该进补,但进补时要根据环境温度、个体情况有所调整。
控制进补力度
据了解,人体经几百万年进化,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形成融合。当在相同环境下生活数代人后,机体内便产生了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钟”。一般情况下,这个“生物钟”不会因一时温度高而立刻改变。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堂汤毅主任认为,虽然各种原因造成我们身处环境的气温较高,但原则上仍然可以根据滋补的需求进补。但应注意药物进补时用药不要大辛大热,适当控制滋补的力度和药性,比如减小药量,是不会上火生热的。如果拿捏不准可以请医生把脉确定进补方剂。另外,食补较药补简单,也能起到很好的滋补效果。据《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度百岁乃去。”说明饮食养生对于安然度过冬季非常重要。
冬季养阴 潜伏冬眠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铸主任介绍,《内经》有“冬季养阴”之说,即滋益阴精。低温使人体新陈代谢变得缓慢,消耗也相对减少。进补是储存营养物质,以补足春夏秋三季的消耗,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传统中医将冬季又分为初冬、仲冬、季冬三个阶段,初冬包括立冬、小雪节气。此时还未到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故进补以温补为主。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也就是说,冬季水因寒而冰冻,地因寒而坼裂,万物的生机都潜伏起来;一般的昆虫都已经在冬眠状态,所以叫做“闭藏”。
冬季,人们易患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病毒类(中医谓之冬瘟)、消化系统疾病及骨与骨关节疾病,养生也有重点。此时起居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即晚上睡觉应早于秋天,早上可晚一点起床,回避冬寒气候。同时,在避寒取暖时,注意不要使腠理过度开泄,勿使潜藏的阳气向外发散。而在精神方面则“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即精神要含蓄,不要向外显露,忌大喜大怒。就像冬眠一样,养精蓄锐。
王铸主任说,初冬饮食要以温性食材为主,可多食用有温养脾胃、温补气血、健骨强筋、强身健体功效的食材,如白菜、大枣、乌鸡、牛肉、核桃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