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暖防凉燥
《春秋繁露》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秋分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二是按中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在昼夜均等的节气,养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秋分后空气干燥,容易引起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秋燥症”。“秋燥症”分温燥和凉燥,秋分前暑热未散,多见温燥;秋分后气温速降,寒凉渐重,多现凉燥。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要防治凉燥,除了饮食上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等,平时还要坚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如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气候多变,让人不易适应,病毒乘虚而入,使人致病,尤以呼吸道疾病与胃肠道疾病高发。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的人,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早晚外出要增加衣服。
登高解秋愁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因此,秋季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秋分:保暖防凉燥 登高解秋愁(山村阅读配图)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白天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热留在房内的湿浊秽气。晚上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窜使脾胃受凉。
在精神养生方面,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所以这时,人们应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日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处事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多登高远眺,让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消散。
秋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的好时机,可外出登山、慢跑、散步、打球、游泳,或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练健身操等。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静功”,如六字诀默念呼气练功法、内气功、意守功等,动静结合,动则强身,静则养身,则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