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养生之道处暑与养生

2019-02-21 22:27:20浏览:38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8月23日为廿四节气的处暑,它是从每年的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开始。处是停止、躲藏的意思,表示处暑以后炎热的暑天

  8月23日为廿四节气的“处暑”,它是从每年的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开始。处是停止、躲藏的意思,表示处暑以后炎热的暑天将从这一日逐渐结束,躲藏起来了。

  气候特点

  这时末伏已结束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开始逐渐下降,雨量也明显减少。一般情况下,由大暑节气开始每天只降温0.5℃左右,而从处暑节气后,一候能降温2℃左右。

  因此处暑是气温由高向低变化比较明显的一个转折点。昼热夜寒是这一节气的气候特点。但是今年农历有“润七月”,并在此节气的第2日便开始了,暑热将会延长,特别在南方,广东民间称之为“争秋夺暑”时。有秋日的感觉恐怕要到寒露节气以后了。

  处暑的养生

  在广东此段时间民间上称之为“争秋夺暑”,从祖国医学的养生学说上这段时期称之为“长夏”。同时祖国医学认为“长夏主湿,脾主长夏”。

  所以在农历七月的日子里以脾胃病居多。而脾喜燥恶湿,若湿邪留滞,最易困脾。湿为阴邪,而阴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则水湿停聚,引发为水肿或腹泻;何况这长夏七月,天气尚热,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冰冻饮料,更助湿邪,损伤脾阳,所以这长夏七月易见腹满、腹泻之症。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而生疾。3lian.com/zl/转载请保留

  此早秋脾伤于湿,可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复发种下病根,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湿性重着,外湿之邪,侵犯经络筋骨,使经筋阻痹,可出现“湿痹”、“着痹”。

  因而祖国医学认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而长夏健脾。”结合到今年的气候特别酷热,而酷热日子也特别长的特点,此节气的养生要点是消暑清热,健脾祛湿。

  饮食上要多用莲子、芡实、淮山这些健脾胃的中药煲汤煮粥;少用冷饮,多食些西瓜、雪梨、苹果、香蕉、橘子等;少吃辣椒、韭菜,多进食玉米、番茄、红萝卜、蕹菜、香菇、银耳、莲藕、冬瓜、丝瓜等。早眠早起,坚持晨练、游泳、球类等有益身心的体育活动。

  广东人特别喜爱汤水的养生。消暑健脾的汤品有冬瓜莲子煲老鸭、苦瓜毛豆炖猪扇骨汤、雪菜黄豆节瓜汤、金线草薏米煲猪小肚、赤小豆红豆煲生鱼汤、清补凉煲猪(月+展)等。山村阅读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寒露养生:顺应气候全面调整

上一篇:

秋季养生:推荐4种排毒蔬果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