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控中心肠道传染防治所研究员、消化疾病专家冉陆指出我国每年约有8.36亿人次患腹泻,其中儿童约占三分之一,而勤洗手,就能将这个数字减半。最新一项调查显示,一个人平均每天的洗手次数时4.8次,每次的洗手时间约在10到20秒。虽然便后洗手的人增多,但是仍有22%的人表示上完厕所不会洗手。该数据相对于2011年《全国居民洗手状况白皮书》发布的洗手情况有所进步,但仍需提高。
据调查研究,人的一只手上大约沾有40多万个细菌,如果手洗不干净,后果不堪设想。然而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人洗手时陷入了“误区”。
『你真的会洗手吗?』
┃误区一:烘干机吹干手,错!细菌增加七成
洗手能够有效去除手部的细菌,但并不能消灭所有细菌;如果随后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干手,残留的细菌很容易在湿润环境中继续传播,因此干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选择合适的干手方法,避免手再次污染非常重要。
在商场或者餐厅,很多人洗手后习惯用烘手机来吹干手上的水分,甚至认为烘手机更加卫生。然而研究显示:一次性纸巾可除去58%的病菌;棉质毛巾可除去45%的病菌;用烘手机后,菌落数量增加近七成。还容易造成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通过空气传播,引起交叉感染。
烘手机其实并不干净
首先我们来看看所谓“很干净”的烘手机内部:
试想一下,暖风夹带着各种细菌轻抚你洗干净后的双手,是不是等于白洗了?
专家说法
烘手机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风和温度,而烘手机吹出的一般是暖风,温度达不到高温杀菌的程度,加之洗手间一般比较潮湿,湿热环境下烘手机内反而容易滋生。干手时细菌就会吹到手上,细菌反而更多,越洗越脏。另外烘干机干手造成手部携菌量增加的原因可能为烘干机造成洗手后手部残留水中的细菌被吹开,导致扩散[2,3],致干手后部分人员手部携菌菌落数增加。
可能有其它原因,如烘干机干手效率低,若同时多人干手,效率更低,另外部分人是因为烘干机干手造成皮肤干燥、皲裂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减少干手时间,二者皆可导致干手不彻底,使手部特别是指掌面潮湿,出现二次污染。
所以,出门时候不妨带上一包一次性干纸巾,洗完后用纸巾擦干双手。
既然洗手过后,擦干比自然晾干、烘手机吹干能减少更多细菌,但擦手的好习惯必须坚持下去。相信大家平时最习惯的就是用随身携带的面纸擦手,但这其实也不对哦。面纸和擦手纸还是有区别的。
洗手后,选擦手纸更佳
擦手纸是用再生浆制作而成的,质地比较坚硬,但是吸水性很强,一张纸就可以擦干手上的水。
而面纸是一张比较薄的纸,与擦手纸相比,吸水性比较差,手上的水需要许多张面纸才可以擦干净,但是面纸与我们以前的手帕比较相似,比较结实,主要用于擦拭脸上的汗水,也可以吸收脸上的油渍,可以多次使用。
擦手纸的选购:包装、纯木浆、八九成白度
纸巾纸是以植物纤维为原料(如木浆、棉浆、草浆等),经分切、折叠加工成的一次性使用生活用纸。纸巾纸选购时注意以下几点:
1.产品包装上应注明生产企业名称、地址、电话、产品名称、执行标准、产品等级、生产日期、有效期等。
2.纯木浆生产的产品生产企业一般会在产品的包装上注明,纯木浆生产的产品一般匀度好、皱纹细腻、摸起来手感好,不掉粉、掉毛,湿强度也好。
3.纸巾纸并非越白越好。纸巾纸产品标准中规定白度为80.0%~90.0%,白度超过90.0%的纸巾纸表面看起来白的不自然、色调不柔和。
┃误区二:只要是洗手液都能杀菌?是否杀菌看分类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曾指出,洗手液的酒精含量应超过60%,否则杀菌消毒效果不理想。人们不禁担心:用这样的洗手液洗手会不会损伤皮肤?
这一酒精浓度的洗手液一般不会伤害皮肤,顶多对皮肤有一点刺激,只要在洗手后涂抹护手霜即可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目前洗手液共分两大类,一类是普通洗手液,另一类属消毒产品。前者起到清洁去污的作用,后者才含有抗菌、抑菌或杀菌的有效成分。两类洗手液在外包装上有分别,普通洗手液一般为“准字号”,消毒洗手液则多为“消字号”。“卫消证字”适合特殊人群,如医生、收银人员等以及特殊场合如医院、酒店、公共卫生间等使用。而“卫妆准字”洗手液作为清洁用品,具备除了杀菌以外的正常清洁能力,是可以满足普通人日常生活需要的,因此大家可因人而异按需求来选择洗手液。
┃误区三:湿纸巾代替洗手?小心“引毒自焚”
越来越多的人也习惯随身携带湿纸巾,在饭前、饭后或出入公共场所后,随时拿出来擦一擦以代替洗手,认为这样做既省事又卫生,甚至错误地认为可以消毒灭菌。
湿纸巾成分复杂
据央视财经频道调查报道,不少湿巾含有丙二醇、苯扎氯胺等成分。丙二醇是低毒化学溶剂,长期用湿纸巾擦手,再来拿东西吃,会导致有毒物质进入胃肠道,存在安全隐患。此外,丙二醇溶解度大,大概有5%的人会有过敏反应,长期使用会对皮肤造成伤害。
专家观点
湿纸巾不能代替洗手。无论哪种湿纸巾,都或多或少含有化学添加剂,这些添加剂虽然都经过国家检验许可,但出于个体差异,也不是人人适用,特别是敏感人群,最好不要使用湿纸巾。另外,使用湿纸巾时不停地擦拭皮肤表面,可能导致皮肤表面微环境的改变,使皮肤表面脂水比例失调和表皮角质细胞脱落和分解,反而不利于皮肤的健康。但是,在应急情况下,如果实在没法洗手,湿纸巾还是能起到一定清洁作用。
虽然从去除细菌上,湿纸巾擦手不能代替科学洗手,但卫生湿巾可以作为保持手部清洁的一个很好的辅助措施。出门在外备上卫生湿巾,肯定是有备无患。但是市面上的湿巾如此多,应该如何选择。
卫生湿巾选购:无纺布+不含有害物质
特定细菌杀灭不得低于90%。根据我国 GB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率不得低于90%,其杀菌作用在室温下至少须保持1 年。
湿巾质地应该是无纺布。消毒湿纸巾一般应采用无纺布为原料。无纺布的特点是,不容易发霉、变质,有效抑制细菌大量繁殖。
湿巾不应含对人体有害物质。抗菌湿纸巾中加入抑制细菌繁殖的银、铜和亚铅等金属及药剂,是业内众所周知的“惯例”。但与此同时,劣质湿纸巾中还可能会含有氯、漂白粉、酒精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刺激皮肤、黏膜、眼睛。而合成活性剂会破坏保护皮肤的皮脂膜,使皮肤变得干燥。因此,选购时应注意查看,湿巾的成分当中是否含有上述物质。
┃误区四:洗手液里加水?功效降低细菌生
有的市民为了节约会在洗手液中加水,其实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洗手液里含有抑菌、消毒成分和活性剂,其浓度和成分的配置是有科学依据的,以达到消毒效果。洗手液中若是加了水,会使洗手液失去原有的杀菌和消毒作用,降低洗手液的功效。掺了水的洗手液如果长时间搁置,更易滋生细菌。
┃误区五:情到浓时无需洗手?性病正在等着你
NO!不论此刻有多么干柴烈火,就算要焚烧爆炸,也一定要打住,将手洗干净。生活中,不少夫妻就寝前没洗手习惯,此前翻阅公用报刊,或点过钞票,手上就可能沾有性病病原体,做爱时又用手去抚摸自己或对方的性器官。这样,夫妻双方都可能成为性病的受害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会阴部温暖、潮湿,是性病病原体理想的乐园。它们一旦在此处落足,便会迅速安营扎寨、繁衍后代。因此,房事之前一定要将手洗净,以免由于手的媒介作用,把性病病原体接种到自己或对方的性器官上。爱他/她,就为他/她洗手吧。
┃误区六:洗手速战速决?细菌仍在手上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洗手时,用肥皂持续搓揉20秒,丰富的泡沫可以破坏手上携带大量病菌的油脂和污垢,并使手具有宜人的气味。采用正确的方式搓洗后,再用流动水冲洗15秒以上,整个洗手过程40-60秒。
┃误区七:不洗手涂抹护手霜?细菌繁衍更快
我们的手由于经常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一天下来手上的细菌不计其数。此时如果不洗手就直接擦上护手霜,不但起不到好的护肤效果,还会由于其富含油脂而促进细菌繁衍,这是十分不利的护手方法。所以擦护手霜之前,无论如何都要先把手部皮肤清洗干净[4]。
但是反复洗手以及秋冬天气干燥,还是很需要护手霜的油脂成分保护双手,防止干裂脱皮发生。
护手霜选购:白领选"草本",主妇选"果油"
白领一族,经常在有空调的写字楼里工作,由于房间湿度小,再加上电脑辐射,手部皮肤比较干燥,需要天然营养物质的滋润,可选用含草本物质的护手霜。该类产品靠保湿因子深入肌肤,滋润双手,能保持双手柔嫩。
常做家务的人要经常接触洗洁精、皂液等碱性物质,手部肌肤容易受腐蚀而变粗糙,可经常涂抹配方中含有“天然果油”的护手霜。这类护手霜含有天然胶原及维生素E等修复性元素,对双手有修复作用。
┃误区八:洗衣粉也能将手洗干净?经常接触伤身体
洗衣粉成分危害多
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具有很好的去污作用,但是它的浓溶液对皮肤有一定刺激作用。现在市场上的很多洗衣粉都添加了一些新的成分,具有了更多更强的洗涤功能。但洗衣粉中添加的物质多了,对我们的健康可不是什么好事。表面活性剂很早就被发现会破坏皮肤角质层,造成皮肤粗糙,现在已被视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公害;强力洗衣粉所含的碱性物质除吸收水分外,还能破坏人体细胞膜,使组织蛋白变性。
专家说法
许多洗衣粉添加的表面活性剂、增白剂、助洗剂也会刺激皮肤,对健康有影响。常用的助洗剂对人的肝脏有所损害,表面活性剂则会破坏皮肤角质层,使皮肤变得粗糙。另外,过多地合成香精气味很浓,常会引起一些人过敏。荧光增白剂本身是一种有毒物质,过多地侵入人体,也会对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误区九:洗手越勤快越好?柔嫩双手远离你
虽然提倡人们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但洗手也是要有节制的,洗手次数过多,也会对手部皮肤造成伤害,若手部有裂口,肥皂的皂液会浸透到裂口里,易造成病菌感染。另外,虽然不少洗手液都含有护肤成分,但在干燥的冬天,如果频繁洗手,仍然会导致手部皮肤干燥,因此洗手后要涂上专用的保湿护手霜。
┃误区十:盆水洗手?越洗越脏
很多人认为,使用洗手盆洗手,手也能洗干净。乍一看,确实是在用水洗手,其实经过反复洗手后,洗手盆里的水已弄脏了。用脏水洗手,手仍然是脏的,根本达不到洗净手的目的。甚至还有多人合用一盆水洗手,那手被污染的程度就更为严重。
┃误区十一:清水把手洗干净?只是心理安慰
虽然打开水龙头,用流动水洗手,脏东西貌似都已经洗干净。但不用肥皂或洗手液,手依然洗不干净,看不见的细菌还存在,只是使嫌脏的心理稍微缓和了一下而已,并没解决实质性问题。
┃误区十二:洗手液过期没问题?作用降低伤皮肤
很多人认为,洗手液又不是吃的,超过标注期限的洗手液没什么大碍嘛。事实上,超过保质期的洗手液消毒和杀菌作用会降低,有的甚至因为放置时间过长发生质变,所以不要使用过期洗手液洗手,以免对手部皮肤造成伤害。当然,如果你觉得不舍得,可以用来洗马桶,洗浴室等。
┃误区十三:手有伤口不洗手?小心感染
很多人认为,伤口湿水会发炎,如果伤口在手上,就不能洗手了。错!我们双手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东西,双手沾上的细菌可想而知。如果不清理双手和伤口,更加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当然,这是针对较浅的伤口,如果比较严重,需要去医院处理。
日常较浅的小伤口止血处理好后,可以在流动的生理盐水下冲洗伤口或用干净的布蘸着肥皂擦洗伤口周围的皮肤,注意别把肥皂弄到伤口里,会刺痛皮肤。这样做可以将病毒从手传染到破损皮肤的几率降到最低。然后再使用碘伏把伤口里脏东西清洁干净。
居家消毒药水,选择有技巧
红药水
红药水又名红汞,通过汞离子解离后与蛋白质结合起杀菌作用,对细菌芽孢无效。汞能污染人体和环境,对汞过敏者还会因使用红汞引发接触性皮炎,大部分医院都已不采用它来消毒。目前已经逐渐被淘汰了。
紫药水
紫药水又叫龙胆紫溶液,是一种常用的皮肤、黏膜消毒防腐剂。紫药水结痂能力强,适合浅表的皮肤擦伤等。但近年来研究发现,紫药水中的龙胆紫是阳离子碱性染料,而后者是一种致癌物质。英国卫生部门就已通告将紫药水的使用范围缩小到只能用于局部未破损的皮肤,严禁内服和涂抹于口腔、肛门、尿路等黏膜处或破损的皮肤伤口上,以防诱发癌症。
酒精
一般医用酒精的浓度为75%,浓度过高或过低的酒精都不适用于皮肤消毒。如果伤口污染不严重,可以先用生理盐水冲洗,然后用酒精以伤口为中心向皮肤四周擦洗;如果伤口污染严重,可以先用双氧水冲洗,再用生理盐水冲洗,然后再用酒精消毒。
但是,酒精有2个缺点:1.酒精的刺激性强,不能用于大面积的伤口,也不能用于黏膜部位。对于较深的伤口来说,用酒精也不合适,因为难以到达伤口深处,存在破伤风感染的风险。2.酒精易挥发,不容易保存,浓度改变杀菌效果会减弱。
双氧水
主要成分是过氧化氢溶液,与组织接触后立即产生氧离子,以抑制或杀灭伤口内的厌氧菌。用于皮肤消毒的双氧水浓度较低(等于或低于3%),可用来擦拭皮肤创伤面,起到清洁伤口和杀菌的作用。
双氧水使用有技巧:伤口用双氧水冲洗后,需要用生理盐水再冲洗。
但是双氧水刺激性强,且不稳定,极易分解成水和氧,不易保存。
碘酒
碘酒也叫碘酊,由碘、碘化钾溶解于酒精溶液而制成。碘酒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常用于擦伤、挫伤、割伤等一般外伤的消毒。但要注意,碘酒的刺激性较大,可能引发伤口产生强烈的烧灼疼痛感。此外,碘酒也不能与红药水同时使用,两者会发生反应生成碘化汞,容易汞中毒。新生儿和碘过敏者要慎用。
另外要注意,碘酒消毒皮肤后,需要用75%究竟进行脱碘,不然会烧伤皮肤。
碘伏
碘伏又叫:聚维酮碘溶液,碘伏是水溶性,碘酒是溶于酒精,而且有效成分不同。碘伏的刺激性小,可直接用于皮肤、口腔黏膜处的消毒。更重要的是,碘伏不需要脱碘,也不用怕会弄脏衣服。
它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原虫和部分病毒。在医疗上用作杀菌消毒剂,可用于皮肤、粘膜的消毒,也可处理烫伤、治疗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皮肤霉菌感染等。也可用于手术前和其它皮肤的消毒、各种注射部位皮肤消毒、器械浸泡消毒以及阴道手术前消毒等。目前,碘伏已在医院广泛使用,是一种对人类很友好的消毒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