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内容:终于接到跟女友回家“见家长”的“通知”,杨洋很激动,又是阿胶又是燕窝的买了不少补品,想好好巴结一下未来的岳母。可没过几天,女友气冲冲地跟他说,妈妈吃了补品不但头晕、乏力,还腹胀。这让杨洋一头雾水:“冬令进补有错吗?”
俗话说“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为了抵御风寒增加抵抗力,很多重视保健养生的人忙着买补品、煲高汤、做针灸,只是,三九天怎么补才更科学有效呢?
药补:阴阳有别 因人而异
终于接到跟女友回家“见家长”的“通知”,杨洋很激动,又是阿胶又是燕窝的买了不少补品,想好好巴结一下未来的岳母。可没过几天,女友气冲冲地跟他说,妈妈吃了补品不但头晕、乏力,还腹胀。这让杨洋一头雾水:“冬令进补有错吗?”
济南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贺倩介绍,在冬季选择适当的食物、药物和外治法进行调理,的确可以平衡阴阳气血,增强人体正气和抵御外来邪气的能力,达到促进健康、防病祛病的目的。尤其适用于亚健康状态、年老体弱、慢性疾病人群。“但三九进补的‘补’并不是单纯地进补,所谓的‘补’是对机体的调理,其根本离不开中医的根本理论‘辨证论治’,只有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针对每个人的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调理,需要补的体质就补,需要泄的体质就泄,中医的治疗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应用恰当,才是对机体的‘补’。”
山东省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王锐说:“药补一定要遵医嘱,每个人体质不同,要事先了解到自己的体质状况属于寒热虚实、气血阴阳中的哪一方面,然后和专家一起制定有针对性的调补方案。如果药不对症,不但起不到调补作用,还会因为药物温热太过、滋腻碍胃,引起疮疖、口鼻干燥、甚至出血、便秘、腹胀、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中药应用不当一样会产生后患,盲目的补有害无益。”
食补:饮食有节 “分体辨食”
老吴特别怕冷,他总说这是因为自己太瘦了,身上的脂肪少,不抗冻。于是,老伴儿就天天给他煲汤,想让他长胖一点儿。可只要有一点儿吃得不对,老吴就会闹肚子,慢慢地人变得更瘦了。
“‘是药三分毒’,能用食疗解决的问题就尽量不用药物解决。”贺倩介绍,食物也有寒热酸甜之别,人的体质又有虚实寒热之异,因此中医非常注重饮食的性味对健康的影响。四季饮食调理应随着四季气候变化而变更,一般讲,冬季寒冷,机体阴盛,宜食羊肉、狗肉等温补之品以护阳气。
王锐说:“肾主封藏,冬天进补主要是养肾,使身体好从而少得病。在进补之前,应该进食一些消食开胃之品,以利于胃肠对补品的消化吸收,避免补品滋腻碍胃。比如早上可以多喝点粥,‘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天冷时,早上喝一碗热粥,还可以保暖,增加身体御寒能力,糯米红枣粥、 八宝粥、小米粥最为适宜。”
患有哮喘的高大爷,冬天一到哮喘就开始加重,长期服药治疗效果也不好。前几天听一起晨练的人说“冬病冬治”效果挺好,高大爷自己琢磨:以前不是都提倡“冬病夏治”吗?现在又说“冬病冬治”,是怎么回事呢?
“‘冬病夏治’是应用春夏养阳的理论,而‘冬病冬治’主要是秋冬养阴的理论。”贺倩解释说,“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此时阴气最强盛,阳气最衰弱,寒气更易侵入人体,所以适宜冬病冬防。对于在冬季易发的虚寒性疾病在冬季应用温热性质的温热灸、贴敷疗法等干预措施,可以祛除寒邪、扶助正气,调节和增强免疫功能,维护肺、肝、肾脏正常生理功能,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王锐介绍,“冬病冬治”主要是治疗每到冬天气候寒冷季节发作或加重的某些疾病,以及“冬发夏止”或“冬重夏轻”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过敏性鼻炎、冻疮、肩周炎、风湿性筋骨痛和某些心血管疾病等。 阳气虚弱、机体抵抗力低下、 长时间服药治疗效果不佳的三类患者比较适宜“冬病冬治”疗法。
“针灸主要是调和补结合起来,通过调节经络气血达到平衡的状态,以调达到补的目的。针灸主要是调节脾肾为主,中医讲,肾是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通过调节脾肾达到固本的作用。”王锐解释,“现在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人们过于紧张和劳累,得不到休息和放松,导致一些器官和功能的失调,而针灸治疗这种亚健康状态已经卓有疗效。‘冬病冬治’穴位贴敷药物治疗严格按照节令贴敷,从冬至12月22号第一贴开始,每隔9天一贴,3 贴为一个疗程。另外,通过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隔姜药物灸也都有很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