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喻文苏 通讯员 晏慧
“妈妈,我想你了,想你慈祥的笑脸,温暖的怀抱,还有那可口的饭菜,此刻只想在你面前撒撒娇、卖卖萌。”已近凌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人民医院医生郑莉被乡愁笼罩,辗转反侧难以成眠,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哈甘乡进行综合帮扶的半年时间里,她将乡愁化为动力,把他乡变成故乡……
“走得进来沉得下去”
今年年初,一封来自哈甘乡的通报发至新津,表扬郑莉在村工作期间严格落实县、乡、村脱贫攻坚的各项安排部署和岗位分工,“走得进来沉得下去”,主动融入、积极思考、履职尽责、团结同事、尊重当地人文风俗、克服各种困难,为哈甘乡尔觉克苦村脱贫攻坚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2019年1月,哈甘乡综合帮扶工作队对24名队员进行工作实绩考核以及民主测评,郑莉排名第一。
2018年7月,郑莉从新津县来到哈甘乡,开始为期3年的援彝生活。初来乍到,心中虽然涌动着火一样的工作热情,但在哈甘乡这样一个彝族人口占多数的深山里,郑莉由于不懂彝语成了“哑巴”,工作遇到阻碍。
不久后,乡里开设了彝语培训班,郑莉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彝语,尽快融入群众。”她给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学习彝语,学习笔记密密麻麻记了厚厚的一本。通过近半年的努力,她已经能够用彝语和当地群众进行简单交流了。“语言关过了,和哈甘乡群众的心就更近了。”
办好夜校服务村民
夜幕降临,哈甘乡乡政府农民夜校的小课堂里早已坐满了等待上课的村民,老乡们喜爱的“郑老师”今天又要给他们讲课了。
在前期的入户走访中,郑莉和工作队了解到当地村民在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水平方面愿望急切,希望通过培训掌握农村实用技术、科学小常识等。于是打定主意“全力办好农民夜校”,坚持“缺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为群众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开设扶贫政策解读、农业管理技术、畜牧养殖技术、移风易俗等课程。
在帮助村民了解扶贫政策、掌握农业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传播文明新风的同时,郑莉不忘发挥医学专业特长,宣传计生、禁毒、艾防方面的知识。截至2018年年底,哈甘乡一共开展了20期农民夜校,培训群众2000余人。
现在,定期到农民夜校听课成了哈甘乡村民的习惯,大家已经掌握了好几项农业种植技术;乡里的孩子们渐渐爱上了阅读,休息时成群结队到乡上图书室看书识字;尔觉克苦村村民安置点住房修建已完成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