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第11个世界睡眠日。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和作息不规律,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睡眠问题,专家表示,中老年人已成为睡眠障碍的高罹患群体。如何才能拥有甜美的睡眠?本期我们选编两篇稿件,希望能给为失眠所困的读者朋友有所帮助——本版编辑
“只要一沾枕头,脑子就像过电影一样”
李女士来我们医院睡眠门诊就诊时,眉头紧锁,眼神焦灼不安。58岁的她说自己被失眠折磨了10多年,自从退休后,失眠就更严重,不得已只好求助于医生。“我只要一沾枕头,脑子就不停地想事情,像过电影一样,有时得过几个小时才能入睡。我还怕吵,一点儿声响就容易心烦,睡不着觉,好不容易睡着后还容易醒过来,之后再想睡着就更难了。早上起来,常常头晕脑涨,感觉全身乏力。”李女士述说着,一脸痛苦状。
她表示,自己曾到一家医院看病,被诊断为焦虑症,医生给开了抗焦虑药物,但服用了一段时间感觉没什么效果。我们根据病人的主诉症状及心理测评结果,诊断她为焦虑性失眠。
失眠源于儿时形成的胆小、焦虑的性格倾向
为了了解来访者睡眠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的详细过程,以分析其病因,我们首先给患者布置了提纲式作业,即让她回忆自己从小到大经历过的一些痛苦的、委屈的、伤心的、恐惧的人或事,以及在情感和性方面不愉快的经历,并让她把这些写下来,以信封装好,下次就诊时带来。我们向她保证:一定会为她的“作业”保密。同时嘱咐她:做作业时,一定要避开任何其他人,包括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第二次治疗时,李女士按照要求交了作业。结合其作业再稍加问诊,我们得知:李女士幼年时期,父母经常吵架,忽视对她的关心,造成其安全感缺失,加之父母在吵架之后迁怒于她,并常批评她,导致其形成自卑感,及胆小、焦虑的性格倾向。这也使得她后来遇事容易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在一次受惊吓后,她就开始失眠。近年来,因进行一些风险较大的投资(如买基金),失眠就更严重了。加之退休后,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她就总在家人面前说自己身体不舒服,其实就是为了获得丈夫及女儿的关注。
治疗结束后,她感觉从来没有这样轻松过
接下来,我们采用低阻抗状态意念导入疗法对她进行治疗。这一疗法的英文翻译为Thought Imprint Psychotherapy in a Lowered Resistance,简称为TIP技术,意思是指让被治疗者进入很放松即一种“低阻抗”的状态下,对其进行“意念导入性心理疗法”。
一开始,我们利用音乐、言语、行为等方式连续诱导患者进入某种放松或安静的状态,类似于气功入静的意识状态,似睡非睡,即“低阻抗状态”,再采用“述情”、“动情”(即宣泄)与“移情”等情志干预技术给予治疗,之后再运用人格完善、意志增强等技术消除其焦虑倾向。经过几次治疗后,李女士表示,自己的情绪好多了,精神状态也大为改善,但还是会失眠。
于是,我们又运用TIP技术中的睡眠调控技术对她治疗了5次。睡眠调控技术主要包括3个方面:
1.睡眠环境适应技术:即以快速催眠法使患者很快进入“低阻抗状态”,再以深化诱导使病人进入一种似睡着的状态。针对患者此时怕吵的情况,我们设计了几种刺激场景,比如突然敲门、开门等情境,使其从睡眠中醒来,然后再次运用快速催眠法将其导入睡眠状态,并暗示:你完全能够处理这样的刺激,不让它干扰到你的睡眠。
2.情绪-睡眠剥离技术:在患者处于低阻抗状态时,暗示道:之前某些引起你焦虑、烦恼而导致失眠的事件已经过去,不会再影响到你现在的睡眠。即使你现在白天仍遇到烦心事,也是正常的。这样的暗示,在于使病人改变睡前思虑的状态。
3.睡眠信心增强技术:在患者似睡非睡前,暗示她:现在,你的神经系统已经放松,感到热乎乎的,你只要睡眠时先睡心后睡眼,就一定能够安然入睡。在每次治疗结束前,进一步暗示她:你这次治疗的效果会好过前一次的效果。如此几番暗示后,患者睡眠的信心得以增强。
经过5次这样的治疗后,李女士表示,这几个月来从来没有这样轻松过。她还欣喜地告诉我们,现在每晚可以保持6个小时的睡眠,白天精神状态也大为改善。
睡眠是机体自主发生的现象,给予睡眠的期望越高,越容易引起心理紧张,睡眠的负担越重,就越难以入睡。失眠的病人往往将白天精力的不足、身体的不适归结为睡眠质量不高,并认为:“一旦睡眠好了,身体上的这些毛病(头痛、头晕等)就都没有了。”所以失眠患者反复就诊于各大医院,寄希望于各类药物,一旦睡眠没能得到改善,就会对睡眠更加恐惧,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很多患者的失眠症状可能是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伴随症状,只强调失眠的治疗有时会掩饰病情,妨碍医生给予正确诊断,更不利于康复。只有先睡心,让心灵得到放松后,才能自然而然地进入睡眠状态。低阻抗状态睡眠调控技术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以调心为重点来调节睡眠。
背景介绍
TIP技术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汪卫东教授将中医气功学、行为医学及西方催眠心理学等知识进行融合,所创立的一种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其治疗特性包括低阻抗性、合理权威性、非咨询性、医生主导性、暗示渗透性、系统性,具有快速、全面、彻底的治疗优势。其理论来源于精神分析却异于精神分析——重视“童年创伤”,关注对亲子关系、“童年创伤”的基础背景,认为“创伤”会影响人格成长、人际关系及应对方式。其方法来源于催眠治疗却异于催眠治疗——只是简单地运用催眠技巧,而不用深度催眠,是在低阻抗状态下导入的认知治疗。其核心治疗技术包括情志疏导技术、过程性分析领悟技术、植入性认知治疗技术、暗示诱导性想象技术、人格矫正与重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