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么对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气功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法门,其养身健身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所以非常受人们的喜爱。下面就为大家讲讲有关气功的知识以及练习的要领。
1、松静自然
松与静是在练功过程中始终都要贯彻的原则,也是练功入门的基础。
所谓松,是指形与神、身与心的放松。在练功的姿势中,不论静功和动功,都须有一定的肌肉群处于紧张支持状态,以维持固定的姿势,在保持姿势要求的前提下,全身各部肌肉要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因此在姿势上要做到两眉舒展、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松胯等,都是为了使全身肌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而设的。
在姿势放松的同时,还要求精神意念的放松,即在练功中要解除一切思想紧张状态,消除顾虑,使自己有意识地处于一种非常轻松舒适的状态。另外,在练功中,还要做到呼吸的放松。呼吸要达到深、长、细、匀,气沉丹田。这种呼吸状态,是在意念的支配下,使肋间肌、膈肌、腹肌放松的状态下,逐渐训练形成的。如果憋气使劲、鼓腹挺腰等用力强练,就会出现胸胁胀满,腹部胀痛的紧张症状,反而达不到呼吸深长细匀的要求。这都是呼吸未能放松形成的。

所谓静,是指在练功过程中,保持情绪的安宁。静不是绝对的,是相对动而说的。人在清醒状态下,大脑时时刻刻都在紧张地工作着,它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安静休息,以消除疲劳,恢复机能。气功的入静就是使大脑达到休息的目的,以恢复大脑机能。气功的入静休息与自然睡眠和普通休息又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功能状态,又称为气功态。
是在静中有动的情况下达到大脑休息,增强脑功能的一种特殊方法。静除了内在的情绪安宁之外,还包括外部的环境安静。如果能做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可以避免外在环境因素的干扰,以保证入静。
松与静两者又是互相促进的,放松可以帮助入静,入静又可进一步促进放松。故松与静是不可分割的。
所谓“自然”是指练功的姿势、意念和呼吸等各方面,要顺乎自然而不能勉强硬练,过度追求。但顺乎自然又非听其自然、放任自流,而是在意识的引导下,根据松静的原则进行锻炼。这就是所谓松静自然的整体原则。

2、动静结合
是动与静的相互配合,这有两种含义。一方面是指在练功方式上动功与静功相互配合。因为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各有所偏,所以专练静功或动功会有阴阳失调之虞。如能二者相互配合,动静兼修,内外并练,自当更有裨益。动静结合的另一方面是指在练动功时,要掌握动中有静,即在外形动作的条件下,思想安静,注意力集中在各种动作上及呼吸运气上,即所谓以静驭动,动中有静。练静功时,在思想安静、意念集中的条件下,可促使内气产生,使气血运行的感觉更为明显,这种内动现象又更能促使思想的集中,即所谓静中有动。故动与静是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
应如何掌握动静结合的锻炼,这要根据练功者自身的具体情况而定,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练功进度等都要考虑在内。如年龄较大的,体质较差的,病情较重的,可以先练静功,待体力恢复、病情好转时再加练动功。如以保健养生为主的,可以动静兼练。体力好的以练动功为主,体力差的以练静功为主。
在练功的动静时间次数上,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而适当掌握。一般早晨可以先静后动,以利于白天投入工作;晚上可先动后静,以利安眠入睡。如在疗养院或已休息者,在下午可以加练动功或静功1次。一切根据具体情况,以中医阴阳辨证为指导,灵活掌握运用。把动静结合起来,更能增强效果。
3、意气相依
“意”是指在练功中意念的运用。“气”是指在练功中呼吸的运用和内气运行的感觉。意气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故在气功锻炼时,一是不要片面强调以意领气,专门在呼吸动作上下功夫,如故意延长呼吸和故意停闭呼吸等,这些都是主观意识上强调“以意领气”的现象。
呼吸的深长细匀,应在练功过程中情绪安宁、意念集中的基础上,自然出现。清代薛阳桂在《梅华问答编》中说:“心静自然息调,息调自然神凝,所谓心息相依,息调心定者也”。所以练气要想达到呼吸的深长细匀,不是主观强行练出来的,而是循序渐进练出来的。二是不要片面强调以意随气的感觉。
随着现在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气功越来越关注了,即便就是很多医疗领域都会应用到一些气功方面的知识,效果也是非凡的,从而也整治好了很多的人,练习气功的时候,里面也是有很多注意事项的,下面就来看一下吧。
在练功中由于内气的增强,会出现各种特殊感觉,如沿经络走向的气流感、电麻感。有的偶而出现后又消失,有的经常出现。如果认为这些感觉是特殊效果,是练功的最终目的,用意加以追求,把思想完全集中在这些感觉上,就容易“走火入魔”。因此在练功中对待各种感觉,要任其自然出现、自然消失,不过份地把意念力集中到感觉上去。对已出现的各种感觉既不恐惧,也不留恋。这样才能使意气相依的舒适感觉自然产生。

4、练养相兼
练与养是练功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练”是指进行气功的锻炼。经过锻炼后,会出现身体轻松舒适、呼吸柔和绵绵、意念集中和思想平静的松静舒适的状态,即气功中的“入静”状态。“养”是把这种“入静”状态有意识地保持下去,并使之不断地深入发展,境界更加深化,时间更加延长。这样不断积累经验,又练又养,练中有养,效果就更加提高。
“三稳”,是气功界常用的一个术语,内容包括起功稳、行功稳、收功稳。它是练功注意事项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练功做到三稳的原因与我们乘汽车的情形相似。每个人都有共同的乘车体验,谁都喜欢乘坐那种起动平稳、行进平稳(包括速度快也平稳)、制动平稳的车。对于那种猛然起动、行进中时快时慢、忽左忽右,并且经常紧急刹车的车辆,没人愿意乘坐,因为这种行车状态让人太不舒服了。行车要三稳的道理虽然很好理解,但它毕竟与人体自身功能活动状态有质的区别。如果从自身功能状态来理解,那么练功三稳与运动员赛前准备和赛后活动更一致。赛前的准备活动,是为使身体各部分的机能活动能顺利地适应比赛时的剧烈变化,而赛后的放松活动,则是使体内剧烈的机能活动状态,逐步平稳协调地恢复到正常状态。气功锻炼也必须这样做,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功锻炼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普通清醒状态开始练功至达到入静状态为第一阶段,可称作起功阶段。保持入静状态并主动地进行自我功能调整为第二阶段,或称作行功阶段。停止行功,使意识逐渐从入静状态回到清醒状态为第三阶段,亦可称作收功阶段。学练气功时,首先就要做到起功稳,调整心理、功能和身体逐步地适应练功意守的要求,使大脑逐渐由清醒过渡到入静。
如果这一阶段不稳,就无法实现心身放松,也不能达到真正入静。其次要做到行功稳,使注意力相对稳定地集中在意守对象上,在机体功能自动调整的基础上,逐渐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实现对自身心理—生理—形态反应环节的主动调整。如果这一阶段不稳,要么会使意识回到清醒状态中要么使意识进到睡眠状态,失去了练功的意义。
此外,练功偏差也多在这一阶段,因行功不稳、把握不当而出现。第三要做到收功稳,使意识慢慢地离开意守对象,渐渐地回到正常清醒意识状态中。如果这一阶段不稳,可使练功人头脑昏沉或闷胀,身体倦怠无力。如果受外界刺激而突然回到清醒状态,会感到很不舒服。
总之,气功锻炼只有真正地做到三稳,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避免出现偏差。而严格地按照练功要领进行锻炼,是实现三稳的基础和保证。尤其对呼吸、体势、意念锻炼火候的准确把握,做到火候适度、循序渐进,对实现三稳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里要格外强调一点收功的问题
练功结束前,一定要稳稳地收功,通过意识告诉自己,现在要收功了。慢慢抬起双臂,搓搓两手、搓搓头面,慢慢地睁开两眼,清醒过来,以保证意识和身体机能协调地回到正常清醒中来。既使行功中遇到突然惊吓刺激,也要进行上述收功动作,不要草草收场。
“养”的另一方面是指在练功之后平时的养功以及练功期间的养生。练功到了一定阶段,为了长期保持养功,可使意念轻微地存于丹田部位,似守非守,所谓“养气存神”,“复命归根”,这样就能使真气不致耗散,日积月累,自然神旺气足。
所谓“养生”是指练功之外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时时刻刻注意养生之道。如《内经》中“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安作劳”。由于平时修身养性的加强,对练功养功当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5、火候适度
所谓火候适度是指在气功锻炼时,对调身、调息、调心要掌握好适当的强度。如火候不到,难以收效;如火候太过,物极必反,会起相反的作用,甚至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在意念的掌握上,要做到“若有若无”,所谓“有意似无意,无意又有意”。如果意念过强就是火候太过,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呼吸的掌握方面,也有必要以适当的强度进行锻炼,才能达到深长细匀的呼吸状态,内气才能产生和运行。
如果呼吸时完全任其自然,与常人一样地“自然呼吸”就是火候不及。如有意加强呼吸,勉强用力,就是火候太过。二者都不能达到目的。在姿势的掌握方面,既要全身放松,舒适自然,又要有最低限度的支撑力以保持身体的稳定平衡,才能进行练功。如果全身肌肉完全松弛,趋于松懈无力,即是火候不及;如有意挺胸收腹,四肢用力,使用僵硬,就是火候太过。都影响练功效果。
此外,在练功的时间和次数上,也要做到火候适度。如每次练功都要留有余力,不要勉强延长时间,以免身体过累,情绪不良,致效果不好。一般病休者每日练功次数可适当多一些,每次练功的时间以不超过1小时为宜。总之,要根据各种实际情况,适度掌握运动量,避免太过与不及。
6、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气功是一种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一般来讲,在短期内学—些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的锻炼方法是可能的。但要想得到进一步的效果,必须在初练的基础上,长期坚持锻炼,不断积累经验和成果,才能达到目的。急于求成,或由于基础不稳,或由于练得过多过猛,所谓拔苗助长,非但不能得到效果,反而产生很多不良后果。

还有另一种倾向是练功松懈散漫,放任自流,不能持之以恒,可能开始有一定效果,但疗效难以巩固。这些都是练功没有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结果。另外还要避免见异思迁,不从身体的具体情况和实际病情出发,常常乱换功法,朝练夕改,盲目追求所谓“高级功”,结果一事无成,一无所得,所以练功要循序渐进。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养生健身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事情,那么要想达到一个很好的健身效果,首先要选对适合自己的运动。由于中老年人年龄生活等各方面因素,气功应该是中老年健身的最佳选择。
1.练气功能延缓人体脏器的衰老
人到中年脏器则开始衰老,人到老年脏器老化或发生病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血液循环受阻。例如胆固醇高、血脂高、血液粘稠高度、血管粥样硬化等均可造成动脉硬化、血循环不畅等,这些都属于祖国医学中气滞血瘀的范围。练气功可以降低人的血液粘稠度、降低胆固醇、血脂;可以增强人体内脏的功能,延缓人体脏器的衰老。

2.练气功能提高人的免疫能力
练气功到一定程度,口中津液增加,唾液中含多种免疫细胞,能增强人的免疫力。经过科研检测发现,练气功组的人与不练气功的对照组的人相比,血液中各种免疫细胞增加,人体免疫能力增强。这些实验可以证明,人通过练气功能减少感冒、减少感染、减少老年疾病发生是有科学根据的。
3.练气功能活血化瘀改善人体血液循环
经过科学实验观察练功者的甲皱微循环有所改善。气功态比练功前人的甲皱微血管管袢增加而且管袢开放的数量增加,这表明练气功有利于人体的血液循环。人的血液循环的改善可以预防很多疾病,例如冠心病、脑血栓、脑供血不足等。同时练气功也能改善已经形成瘀血的脏器的生理状态,例如心肌硬塞、脑血栓形成、早期肝硬化等等。
4.练气功能通经络排病气
不少练气功者都有过气冲病灶的反应,例如有头痛的患者,练功中气通经络时会感到病处有胀、跳等感觉,等经络通时有人会明显感到一股暖流沿经络走向通过,从此头痛症消失了。长期练功的没有疾病的人在用仪器(经络探测仪)测试时比不练气功者或有病的人经络要畅通的部分多,这说明练功可以使经络更畅通。有病的人经络不畅通的部分多,通过练功可以逐步使经络一部分一部分地通开,这样人的病就会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