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部分朋友特别容易出汗,虽然说出汗是很平常的事情,对于身体也有好处,但是容易出汗,就是身体不太健康的表现之一了,那么,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爱出汗是阴虚还是阳虚呢?
什么是阴虚和阳虚
【阴虚症】
阴虚证是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热证候。属虚证、热证的性质。
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灼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为证候特征。并具有病程长、病势缓等虚证的特点。
阴虚多由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伤耗阴液,或因五志过极、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等,使阴液暗耗而成。阴液亏少,则机体失却濡润滋养,同时由于阴不制阳,则阳热之气相对偏旺而生内热,故表现为一派虚热、干燥不润、虚火躁扰不宁的证候。
【阳虚症】
阳虚证是指体内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煦,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属虚证、寒证的性质。
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以经常畏冷,四肢不温,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可有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大便溏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为常见证候,并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证候。阳虚证多见于病久体弱者,病势一般较缓。
阳虚多由病程日久,或久居寒凉之处,阳热之气逐渐耗伤,或因气虚而进一步发展,或因年高而命门之火不足,或因过服苦寒清凉之品等,以致脏腑机能减退,机体失却阳气的温煦,不能抵御阴寒之气,而寒从内生,于是形成畏冷肢凉等一派病性属虚、属寒的证候,阳气不能蒸腾、气化水液,则见便溏尿清或尿少浮肿、舌淡胖等症。
从以上对于阴虚和阳虚会出现的相关症状中,我们看到阴虚的话就会出现盗汗,而阳虚则会产生自汗现象。
所谓盗汗主要还发生在夜间睡着是出现的流汗,如果爱出汗的人有这种现象那我们可以判断为阴虚,而如果是白天出汗比较多又怕冷和风的,就是阳虚了。
容易出汗怎么调理
自汗
自汗是指即使不运动,也没有穿很多衣服,温度也不是很高,身体就会出汗,或者是稍微运动一下就会大汗淋漓,这种情况多是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所致。
建议补肺益气,固表养阴为原则,多吃如黄芪、大枣、山药等补气食材,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另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比较轻缓的运动来锻炼身体,例如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
盗汗
夜间入睡后汗液不自觉流出,醒后即停的又叫盗汗,这种情况下的出汗多多是由于阴虚内热,迫汗外泄所致。
一般建议议养阴清热敛汗为原则,平常可吃一些百合、银耳、枸杞、洋参,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必要时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等中药调理。
不同部位哦出汗多是什么原因
1、额汗
出汗局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如蒸汽,故有蒸笼头的俗称,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外感六淫,脏腑内伤者,均可引起头额汗。
2、冷汗
每当人在生病、受惊吓或心绪格外紧张、生理心理功能失常时会不断地排出大量淡而无味的汗,触之发凉,出汗后常常有“心有余悸”之感。
3、手足汗
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凡脾胃湿热内蒸不宣、血虚、阳亏、中阳不足,均可导致手足多汗。
4、鼻汗
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汗珠晶莹可见。若病变见于肺气宣泄失常,多见于肺虚病人。
5、半边身出汗
指半边身体多汗,而另半边身体无汗或出汗甚微。多因气血不足内阻经络所致,常见于青年人高血压脑病,中风,半身不遂,截瘫等患者。
6、黏汗
汗出黏腻,发稠发热,系重感冒或其他病症高烧,服用解热退烧药后的一种病症汗。此种汗表明身有湿热不清,需去湿去热,方可痊愈。
7、焦味汗
汗出津津,绵绵不断,散发出一股糊焦或燃煤味。重者焦味甚浓,可刺激周围人打喷嚏、流清涕。此症局限于青年人男性,系因手淫频繁,或经常梦遗滑精,又不注意清洗会阴部者。此外,高烧病人的战汗,手术或女性分娩之后的虚汗,生命垂危、弥留之际的脱汗,都是不同病症或不正常的奇汗。
8、劳心汗
系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而其他部位无汗或汗出甚微,多因忧、思、惊、恐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以致心不主血,脾不统血而胸汗涔涔。常见于劳心过度的知识分子。
出汗多的中医食疗方法
1、自汗:不因活动、天气、食物、药物等因素而自然出汗者,为自汗,多为气虚表现。
可用玉屏风散加味:生黄芪、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各30克,炒白术、防风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以“补肺益气、固表养阴”为原则,饮食上可以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可多煲太子参瘦肉汤、党参北芪瘦肉汤、西洋参炖鸡、五指毛桃炖鸡等饮用。如果是虚不受补的人,要用太子参煲汤。
2、如果患者汗多易感冒,又十分怕冷,风一吹就打寒战,则属阳虚,宜补气温阳。
药用桂枝汤加味:生黄芪、浮小麦各30克,桂枝、白芍、当归身各15克,麻黄根、炙甘草各10克、生姜5片、大枣7枚,水煎服。
3、盗汗:睡中出汗,醒后即止者为盗汗,多因阴阳平衡失调、阴虚火旺、肌表不固,致使汗液外泄所致。
宜滋阴降火,药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生地、熟地各15克,黄柏、知母各10克,生黄芪、鲜芦根各30克,水煎服。
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用沙参麦冬煲老鸭,平时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服用六味地黄丸和知柏地黄丸。
4、胸窝出汗:又称“心汗”,多为心气衰弱所致。
可用生脉散加减:人参、麦冬各10克,五味子5克,水煎服。
5、手脚多汗:多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若伴有口干舌燥、心烦不安、舌红少苔等症状,属于虚热症。
可用增液汤(玄参30克,麦冬、细生地各24克)加减;若伴有口臭口苦、便秘、尿黄浊、舌苔厚腻等脾胃湿热症状,可用三仁汤(杏仁、飞滑石、提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加黄芩、莱菔子、淡竹叶等。
6、偏汗: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出汗,多属营卫不调,气血不和。
宜益气养营,用十全大补汤加减:人参、肉桂、川芎、熟地黄、茯苓、白术、黄芪、当归、白芍、炙甘草。老人出偏汗可能为中风先兆,应及早防治。
7、绝汗:多见于病情危重的心衰病人,虚汗淋漓不止,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微弱,时有时无,是阳气将绝之象。
可应急服参附汤:人参、附子(炮)、青黛各15克,水煎服。
8、常用的止汗固涩中药有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五味子、糯稻根须等,有止汗作用的食品有乌梅、黑豆、桃干等。
1、五味子,大枣,桃干,水煎服,用于阴虚盗汗;
2、生黄芪,大枣,浮小麦,水煎服,频频下咽,用于气虚多汗;
3、黑豆,先泡半日,慢火煮熟,加入适量乌梅、桃干,白糖调好口味,吃豆喝汤。
4、人参、党参、沙参、黄芪等选一种炖腔骨或母鸡、乳鸽,对气虚引起的多汗有效;
5、五味子、五倍子研粉,冰片两克混匀,置脐窝处,外盖纱布,对盗汗也有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