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小儿喝中药伤胃吗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家庭中给孩子服药最常见的是清热解毒药,孩子感冒、咳嗽了,习惯给孩子买些诸如夏桑菊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但是小孩子脏器娇嫩,一些药性猛烈的苦寒药物会伤小儿脾胃。夏枯草、菊花、鱼腥草、淡竹叶、芦根等中药中含有鞣质、生物碱、挥发油等,可能会加重小孩子的肝脏负担。总之,家长给孩子服中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根据自己的经验使用。
给孩子服用时要非常谨慎。六神丸里含有蟾酥、雄黄,而孩子心、肝、肾等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若长期大剂量服用,容易造成上述器官功能受损。临床上对于体质比较好,存在饮食积滞、痰热内盛的孩子,用后效果明显,对于脾胃虚弱、虚实夹杂的孩子,效果不明显。
只要是在专业中医儿科医师的辩证指导下开方用药或指导中成药的适用,无论孩子多大,只要孩子肯接受,就可以服用中药。
儿童常用的中药剂型,主要有汤剂、冲剂、丸剂、成药(颗粒、口服液)、膏滋等,根据孩子的病情轻重以及服药的难易程度,医师和家长可以商量看哪一种剂型最适合自家孩子,以防药难喂,不仅浪费药材,而且影响疗效,错过了最好的治疗食积。
对孩子来说,不生病的关键在于饮食习惯合理,而不是依赖药物。遇到孩子生病,家长尽量找大夫根据病情开药,运用得当,会收奇效,不当使用只能适得其反。
煎好中药汤剂后,家长应先尝一下,过热容易烫伤儿童咽喉、食道、胃黏膜等,过凉又会造成胃部不适,还会影响药效。儿童服汤剂时,尽可能鼓励自取,或用小勺将药液顺嘴边慢慢喂入。服药后尽量休息一会儿,有利于药物吸收,以免因活动量过大而引发呕吐。
小儿喝中药要注意什么
临床上,供儿童使用的专用中药不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般提倡家长优先选用小儿专用中药。
说明:专供小儿服用的中药,大多在药名中有“小儿”、“娃娃”或“儿童”等字样,以与成人药相区别。例如,小儿消食片、小儿感冒冲剂、健儿清解液、小儿化痰丸、儿童清肺丸等。有些是在包装上画小儿肖像或直接注明小儿用药,可供家长选用时参考。
1岁以下的宝宝,每天服用的中药最好不要超过20毫升,并且服用时不计次数,以频服为主,一天只要大致均匀地把药喝完即可;1~3岁的宝宝可煎至约40毫升,分3次服用;3~6岁的小家伙儿相对就听话一点了,可将中药煎至60毫升分3次服用;到了6岁以后家长就省心多了,分两次服用即可。
中药加糖也是有窍门的,有小便黄、面赤、身热、便秘等症状的患儿多为热证,药物中最好不加糖。由于红糖味甘易生湿,因此尤其是舌苔厚腻的湿热患儿更不能加。患有寒证疾病的患儿药物中可加适量红糖,但白糖性寒,服之易加重病情,也不要加。
现在上市的中药,其药品说明书大多列出了药物的所有成分,基本没有毒副作用明显的中药成分。但是,有一些以前批准的中西药混合的药物,没有明确标出所有的药物成分。若同时使用含有相似成分的中药和西药,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发生。因此,儿童应尽量使用成分明确的中药。
一般中草药中含有鞣质、生物碱等复杂化学成分,而肝功能发育尚未完全的婴幼儿服用后,很有可能加重肝脏负担,损害肝功能。婴幼儿宜选用低毒或药食两用等中药。
小儿喝中药有什么禁忌
小儿生机旺盛,宜饮食调理,不宜滥用滋补之品,否则会使机体阴阳失衡,伤及脏腑气机。即便是存在虚症,也必须慎用补剂。
热性辛辣食物性多温热,耗气动火。如服用清热败毒、养阴增液、凉血滋阴等中药或痈疡疮毒等热性病治疗期间,须忌食辛辣。吃中药时有哪些禁忌食物?如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热性之品,如若食之,则会抵消中药效果,有的还会促发炎症,伤阴动血(出血)。
油腻食物性多粘腻,助湿生痰,滑肠滞气,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服用中药期间,如进食荤腻食物,势必影响中药的吸收,故对痰湿较重、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粘度以及肥胖病等患者更须忌食动物油脂等油腻之物。